地拉那    阿尔巴里亚首都

浮云
编辑于2023-12-08
阅读 290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当《地拉那-北京》的歌声早已远去,电影《宁死不屈》的片段不断在脑海中浮现。在开往地拉那的路上回想这些特殊年代的记忆仿佛就在眼前。弹指之间,半个世纪已经过去。瞅瞅今天的阿尔巴尼亚是什么样子自然成为去地拉那的理由之一。


从马其顿首都开往地拉那有两条线路;一是从科索沃绕过去,这条线路况较好,情况正常大约三·四个小时就可到达地拉那。另一条走山路经奥赫里德古城到地拉那。斯科普里旅馆的工作人员极力推荐走奥赫里德线说;那边的风景更漂亮。这正和我在网上查到的信息和预定的路线吻合。事后证明奥赫里德湖值得一游。科索沃也不错,留到下次吧。


虽然是山路,但不难开。只不过速度加不上去,因为路窄,还有些农用车辆及驴车,马车混杂其中,超车几乎不可能。阿尔巴尼亚人均GDP约5000美元,但汽车拥有量很高,乡下时不时可见到宝马奔士。据统计;70%的汽车是由在国外打工的人带回国的。2018年,约有140万阿尔巴尼亚人,居住在国外。约占阿尔巴尼亚人口总数量的一半。


在德国,这里的居民们甚至开了个玩笑:“如果你的梅赛德斯·奔驰车,失踪找不到了,那么需要在阿尔巴尼亚寻找它。”今天,这个国家约有35-40%的汽车是梅赛德斯·奔驰,这并不奇怪。


四点多钟到达地拉那,也是开车人噩梦开始的时候,路上车辆极多拥挤不堪,只能用蠕动词汇来描述。避开主要马路绕道走也不行。六·七点钟天黑了,情况越变越糟,路两旁的人行道出现大批的人群。我突然醒悟;到了他们xhiro时间。


这边人有个习惯叫xhiro,就是形容晚饭后在市中心的街道上来来往往散步的活动,这不仅仅是散步。这是一种正式的社交活动。在此期间,几乎每个当地居民,都到街上散步走动,与邻居聊天等。有些城市会专门封路汽车禁行给行人留出足够的空间。


以前阿尔巴尼亚拥有私人汽车是非法的,只有政府官员才可以开车。这意味着,在20世纪90年代,几乎每个人都必须学习如何开车,以及如何遵守交通规则。双重泊车在很多国家被认为违法,在地拉那司空见惯,甚至还有三重泊车。弄得三车道只有一车道能通行。因为阿尔巴尼亚司机经常“忽视”交通规则。


八点钟终于找到酒店,酒店没有餐厅,只能出来觅食。结果发现在地拉那市中心找一家餐馆也不是一件易事。街上人挺多,开着的店也很多但多是些酒吧,咖啡厅。看到一家店装潢很现代,要进门却被门卫拦住,可能见我们衣着休闲不让进去。离开后没走几步,店里领班急匆匆追上领我们进店。一进店一看就明白这里是风花雪夜的场所。女服务员打扮极其清凉,眼睛都不能随便看。没有菜单,领班叫来厨师问他会不会做我们要的菜,可伶的他不懂英文只是点头。看到这种情形,还是走之为妙。


正好隔壁是一家鱼市场,其实是家海鲜餐馆。服务员不懂英文,打哑语时间正好店主的闺蜜进来,这位漂亮的小姐姐刚从意大利归来,会说英文。马上给我们点了菜。菜肴味道还可以。阿尔巴尼亚属于穆斯林国家,菜系应以牛羊肉为主,但街上像样点的餐馆都已海鲜为主打招牌,牛羊都被赶到快餐店去了。

早上起来,主要马路已经被车流挤得水泄不通

这间玻璃房就是昨晚的高级酒吧

晚餐的海鲜餐厅

地拉那市中心的办公楼-黑鸟环中心

早上的咖啡厅已经有很多人。


2016年,阿尔巴尼亚超越西班牙,成为世界上人均拥有咖啡馆最多的国家,每10万人拥有654家咖啡馆。

街边的水果店,水果看上去很新鲜。买了橘子和香蕉味道也不错

拐进弄堂就发现有些外表风光的大楼里面的外墙居然没有涂墙面。埃及,南美一些国家人民为了逃税,墙面不做处理。难道阿国也有这个问题?

市中心斯坎德培广场


地拉那旅游景点极少。我问旅馆柜台索取城市旅游景点地图,她扭扭黏黏就是不拿出来说整个地拉那市酒店都没有旅游地图。在我不停地要求下终于拿了出来。我一看地图印的很精致,但上面的旅游景点只标注二个地方,一个就是斯坎德培广场,另一处是一个公园。

国家历史博物馆。


阿尔巴尼亚1190年建立封建制公国。1415年起帝国统治近500年。1912年11月28日宣布独立。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奥匈、意、法军占领。1925年建立共和国。1928年改行君主制,至1939年4月意大利入侵。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先后被意、德法西斯占领。1944年11月29日全国解放。1946年1月11日成立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1976年改称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1991年改国名为阿尔巴尼亚共和国。作为一个国家历史并不长,与民国初年相同。

斯坎德培后面是一片草地,前面是斯坎德培广场,广场周围可见不同历史时期的遗风。 奥斯曼风格的清真寺,欧洲风格的政府各部办公楼(墨索里尼时代,阿尔巴尼亚属意大利殖民地时建的),以及社会主义风格的国家博物馆,和谐地绕广场而立。

    阿尔巴尼亚是世界上人均碉堡最多的国家,有“碉堡王国”的“美称”。

    

阿尔巴尼亚随处可见的碉堡,一个面积仅2.8万平方公里、人口不过300万的国家,却密密麻麻分布着几十万座碉堡。这便是碉堡之国阿尔巴尼亚的独特景象。


为建碉堡阵花掉1亿多美元。20世纪60年代初,作为欧洲“社会主义明灯”的阿尔巴尼亚曾在政治上既反美又反苏,同时与意大利、希腊、南斯拉夫等邻国也存在历史宿怨或者领土纠纷,可说是国门之外,四望皆敌垒,令这个小小山国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意识。当时的领导人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口号。富有游击战经验的他们把中国的“深挖洞,广积粮”要诀略加变通,喊出了“一手拿镐,一手拿枪”的响亮口号,具体措施之一就是全民动员建造碉堡。在广袤的农村田野上,每隔几百米就有一排碉堡,公路两侧、山顶山腰、房前屋后,甚至度假沙滩上都分布着各式各样的碉堡。这些碉堡有明碉、有暗碉;有暗道密如蛛网、多达几十个一群的群碉,也有孑然兀立的独碉;有能藏兵数百、附设粮仓弹药库的指挥大碉,也有仅能勉强塞进一人的单兵碉。不过最常见的,还是直径3到4米、半掩埋式的圆碉。那些隐藏在草丛中的铁灰色圆碉,就像一口口倒扣的铁锅,或者是一只只静止不动的大乌龟,趴在那里窥视着过往行人。


    在20世纪90年代,阿尔巴尼亚政局及周边形势发生剧变。和平和发展同样成了这个山国的主旋律。碉堡又成了历史记载艺术博物馆的代名词。


碉堡艺术博物馆有二馆,一馆在郊外,主要呈列武器装备。二馆在市中心外交部建筑后面,主要呈列历届政府镇压民众的历史。


一进门满墙都是殉道者的照片

狭窄的过道

1912年成立内务部

内务部武装队伍

1912-1939期间的宪兵和警察的活动

这张照片非常出名,记得是二战时阿共游击队

二战时的游击队

霍查时代的内务部

通往内务部的秘密通道大门,有三道水密门

劳改营

阿尔巴尼亚国家保安局(Sigurimi)秘密文件

1949-1953阿国政府打击反叛组织

国家保安局是我们党锋利而珍贵的武器,因为他保护了广大民众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利益打击国内外敌人。---恩维尔·霍查

监听电话室

这位老妇人正在讲述当年她作为监听者是如何工作的……

1913-1991内务部长照片

艺术家把过去的国家权力机构刻画成禁锢个人思想行为的牢笼。对政治家们而言这可能不屑一顾,在国家利益大旗下,一切都不重要。


为什么要看这个展览,吾认为这种展览具有时效性,过几年人们认知改变了,它也没有存在的必要。如同前几年在乌克兰基辅参观俄乌友谊纪念塔,二战纪念馆,不抓紧去,不知什么时候就不见了。过几年后的历史书上,如果编者热心,多写几句,不然一笔带过。再过二代谁还记得。是历史无情,还是情节太简单撑不起历史这面大旗该由岁月说了算。


据报道还有许多人怀念那个时代,认为至少人人平等。


从画面上看郊外的碉堡艺术展一部有宪兵站岗

色彩缤纷的阿尔班塔办公楼由Archea Associati设计,其体量一分为四,就像向天空延伸的树干一样,是地拉那天际线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这座塔的形状是一棵树,只有一根树干,向上生长时会分成四根。立面的构成遵循不同的方案,产生复杂的效果和引人注目的美感。底座由绿色混凝土面板组成,面板上镶有五种不同色调的穆拉诺玻璃石,使表面呈现虹彩效果。向上移动,面板呈现13 种不同的颜色,组装起来以区分塔的四个不同部分。这些面板是轻质铝制的,可以弯曲以形成塔的曲线。


这座摩天大楼的抗震性能非常好。这是AeI Progetti工程师构思的特殊结构方法的结果,他们将承重结构设计为被窗户刺穿的空心混凝土管。这种方法使得设计无柱地板成为可能,在建筑物四个侧面中的三个设有楼梯间和电梯井,两个紧急楼梯之一悬挂在楼层序列中。


地基也很不寻常,这座塔的表现就好像它是一座建筑在另一座建筑之上,具有双地基。第一个支撑着地下停车场的六层,而第二个位于地下第一层,支撑着整个塔楼。


由于这些结构创新,该建筑高105米,顶部加宽,占用地面空间最小。其优点不仅实用,而且美观,因为它们赋予塔楼纤细、独特的轮廓。

由霍查作建筑师的女儿女婿设计、白色大理石地拉那“金字塔”(Piramida),1988年落成。 一度是权势与个人崇拜的象征--霍查纪念馆,使用不到四年被关闭,后曾一度用作会议中心。


此建筑现已荒废,斜面的白色大理石及玻璃帷幕沦为人们的溜滑梯和涂鸦墙。 地拉那市政府曾有意拆除,但遭部分市民反对,毕竟它代表了一段历史。

今天一家来之美国的基金会正在进行改建工程。看示意图像一座娱乐休闲中心

内部示意图

市中心的快餐厅。广场周围找不到餐厅,幸好遇到一位旅居加拿大的阿尔巴尼亚人,经他的指导穿过一条马路才找到这家很不错的快餐厅。

烤炉很像土耳其见到的。忘了阿尔巴尼亚在奥斯曼帝国下统治了五百年,受它的影响极深。

尽管麦当劳快餐店普遍盛行,但阿尔巴尼亚没有一家这样的餐厅。不过,它有一个类似的快餐连锁店,叫做“Kolonat”。

国家歌剧院

阿尔巴尼亚最大的博物馆--1981年落成的国家历史博物馆。 最引人注目的是正面墙上的巨幅马赛克壁画,题为“阿尔巴尼亚人”,描绘从二千多年前祖先伊利里亚人时期到二战,阿尔巴尼亚的荣耀与光辉。 红旗、枪支,我们不陌生的共产主义风格。

埃塞姆贝清真寺建于1789 -1823年,是地拉那所剩无几的古建筑之一。 许多清真寺在1967年霍查发起“无神论”运动中被拆除,埃塞姆贝清真寺作为文化古迹被关闭而幸运地逃过一劫。 1991年,尽管当局未同意重开放清真寺,但数以万计的市民挥舞着国旗进入清真寺祈祷,现场的警察未加干预。 阿尔巴尼亚被禁止了20多年的宗教活动就此恢复。

广场上电视台记者正在做采访

“TID”大楼由比利时人设计,25层高,是目前地拉那最高的楼。又称友谊宾馆。

街心花园

现代化的购物Mall

02:13

购物Mall

托普塔尼家族的特里亚纳城堡现在被改建城休闲中心。里面主要是高档餐厅和酒吧。

02:10

特里亚纳城堡

这家有名的阿尔巴尼亚餐馆以烤羊肉为主。

连盘子也是阿尔巴尼亚风格

也是酒店工作人员极力推荐的。

商场还展出中国制造的蝴蝶牌缝纫机

至今家里还有一台

画廊里的阿尔巴尼亚风格绘画

画廊里的阿尔巴尼亚风格绘画

画廊里的阿尔巴尼亚风格绘画


与阿拉伯土耳其画作相比,几乎难分。

美丽的阿尔巴尼亚女孩

兴隆的酒吧

从酒店房间看掩映在现代楼房中老式有钱人家的老房子

老房子

住的酒店是标准的巴洛克式建筑,过去一定是富豪拥有

门对过也是一座豪宅,只有一位老太太居住,听员工说,老太太经常给他们送礼物邀请他们来家做客。

阿尔巴尼亚是个小国,首都地拉那城市建筑也比不上国内三·四线城市如苏州无锡,但他的城市设计绝对霸气,中轴大道这样的设计只有在京城存在。国都角色绝不含糊。

阅读 29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