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乡“民族工艺小院”:让记忆有形,让文化不息

先锋乡赵明珠
创建于2023-11-03
阅读 3099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首大家耳熟能详的南北朝民歌里提到的“穹庐”正是古代游牧民族居住的毡帐——蒙古包,它伴随着蒙古民族走过了漫长的年代,不仅是蒙古民族游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先锋乡新地村葛立超家“民族工艺小院”民间手工技艺传承发扬的载体。

  推开小院大门,一座木架结构、毛毡维护、绳索拉力所构成的,集木工、刺绣、雕刻、绘画、编织等为一体的蒙古包映入眼帘,云纹装饰简单大方,上如骨伞,顶开一窍……古朴和现代,民俗与时尚在此交融,这就是先锋乡“民族工艺”小院。据了解,小院的主人就是天赐祥民族文化传承发展有限公司责任人葛立超,他做蒙古包已经第 10 个年头了,公司主营蒙古包制作、民族桌椅板凳、服饰、勒勒车制作、手工毛毡、传统马具、马车、玻璃钢造型制作等,是本地区最大的民族用品生产厂家。生产厂房面积 700 平方米, 4 个大型生产车间、其中包括原材料加工车间、木工雕刻车间、喷漆彩绘车间、毡布缝制车间,专业的流水线作业,每一个环节都经过相关负责人层层检验,确保流水线上每一个环节毫无纰漏。公司现有技术工17人,年产值200至300万元,产品远销黑龙江、辽宁、广东等地,带动周边地区就业人数达100余人,人均增收3万元以上。连续三年被自治区被评为自治区重点小微创意文化企业。

  葛立超曾说:“要想将这项手艺传承下去,带来更大的文化振兴,就要加大民族文化宣传力度,让大家都知道,提高传统手工艺品参与度,让村民们都来学,大件的制作学不了,却可以学习蒙古包拆分制作过程中小件工艺品的雕琢,如花纹装饰等,参与工艺制作、体验文化交流同时,学会一项能干活吃饭的手艺。”于是,他经常外出学习新的造型和非遗手艺,传授给前来学习的群众和其他制作厂的工人,“用驼膝毛和驼梳毛搓成棕黑细绳,在雪白的羊毛毡上绣的花黑白分明好看极了”跟着葛立超一起制作的工人说道。“这四个蒙古包的围栏原来叫“哈那”,是用柳木浸水加热做的啊”,听了葛立超的介绍村民张大哥好奇的问道。十年来,在他的坚持下,一件件精美古朴的作品从“民俗课本”上搬到“振兴小院”里,让文化振兴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件,把民族文化的传承从概念转化为群众口口相传、纷纷参观工艺基地的实践,使蒙古包逐渐失去生活居所建筑功能的今天,作为一种特色文化资源符号呈现于大众视野,唤起并塑造了人们对当代草原文化的记忆。

  传统民族工艺是少数民族智慧的结晶,而“振兴小院”则是破除壁垒找到新型农民出路的载体,同葛立超商量后,我们将蒙古包制作小院插上“振兴”的翅膀,打造了具有民族特色的“阿旗小院”——先锋乡“民族工艺小院”。下一步,将以小院为中心,在通过技术传授、交流指导、参观学习等方式把各族群众组织起来,传授民俗文化和制作技艺,实现更好地交流交往交融。

阅读 3099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