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共同守护美好未来”——张家埠2023年世界精神卫生日心理科普

阿青
阅读 213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寒霜露冷,除了添衣御寒、衣食住行方面给予学生呵护,我们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世界卫生组织确定每年的10月10日为"世界精神卫生日"。

我国精神卫生日主题是“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共同守护美好未来”。

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少年儿童心理健康,增进少年儿童健康福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中小学时期是人的行为、性格和智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由于身心变化比较快,加之文化知识及社会经验的不足,中小学生很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导致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

 排除中小学生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障碍,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优化他们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素质,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康心理,这是中小学教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

智力发育正常、喜学爱问、情感丰富、情绪开朗、行为活泼而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合群、乐群、能适应集体生活,能与同伴友好相处等等。

1.狭隘:即斤斤计较,心胸太狭窄,不能容人也不理解别人,对小事也耿耿于怀,爱钻牛角尖。

2.嫉妒:当别人比自己好时,表现出不自然、不舒服甚至怀有敌意,更有甚者竟用打击、中伤手段来发泄内心的嫉妒。

3.敏感:即神经过敏,多疑,常常把别人无意中的话、不相干的动作当作对自己的轻视或嘲笑,为此而喜怒无常,情绪变化很大。

4.失落:中小学生抱有许多的幻想,希望将其变为现实,他们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刻意追求,当这种需求持续得不到满足或部分满足,就产生了失败感。

5.自卑:对自己缺乏信心,以为在各方面都不如别人,无论是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总把自己看得比别人低一等,这种自卑严重影响了自己的情绪。

6.叛逆:中小学生正处于成长过渡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大人的监护。同时,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易对任何事情持批判的态度。

家庭不和谐:父母关系不和谐,吵架,家庭暴力,离异等会使儿童青少年长期处于压抑、紧张、缺乏安全感的环境中增加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的风险。   

缺乏沟通:儿童青少年与父母之间存在信息与观念的差异往往会引起沟通问题,沟通不畅往往会导致争吵进而导致沟通无效、减少甚至消失。长时间的沟通问题会使儿童青少年缺乏应有的家庭支持,情感支持,进一步引起其他问题。   

教育高压:父母或学校对孩子过高的学业期望往往会使他们产生紧张、焦虑的的情绪,而达不到要求会使儿童产生自卑、自责感,引发抑郁情绪。   

网络成瘾:网络成瘾一部分原因是儿童青少年自控能力缺乏,没有得到良好的培养;另一部分原因可能是生活中沟通、情感支持得不到满足,需要在网络世界中得到补偿。长期沉迷网络会影响儿童青少年现实生活中的学习,交往和环境适应能力。   

校园欺凌:校园欺凌是一种在学龄儿童中发生的、违背他人意愿的攻击行为,这种行为往往伴随着实际或是认知到的权利不平衡,会在一定时间内反复发生或有反复发生的可能,会给儿童青少年心理带来深远而沉重的影响。

儿童青少年怎样保持心理健康

1.了解自己,接纳自己,肯定自己;

2.学会自我控制,克服诱惑,活在现实当中;

3.对自己要时常鼓励,增强自信心;

4.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5.注意锻炼身体,展现朝气活力;

6.学会思考,养成积极进取的学习生活态度;

7.不对自己过分苛求,不把抱负定的太高,以免自寻烦恼;

8.对他人的期望不要过高,不要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别人身上;

9.找到适合的途径疏解愤怒、低落、忧郁、厌倦等负面情绪,比如找朋友父母倾诉,增加兴趣爱好等。

家长应该怎样做

1.倾听孩子说话。家庭应该是孩子说心里话的地方,家长常跟孩子聊天,把说话的机会多留给孩子,让孩子敞开心扉,尽情表达自己,不做过多评判。特别是父亲要跟孩子做有益的思想交流,不能因为忙碌而缺席孩子的成长。当孩子说话时,家长倾听时是最美好、最温馨的。

2.宽容与约束都重要。家长应平等地对待孩子,在宽容孩子的同时,要给孩子必要的约束。过分宽容则陷于溺爱,过分严格则破坏亲子关系。孩子的快乐性格不会是在训斥声中养成,宽容孩子与约束孩子的不良行为并不矛盾,奠定孩子愉悦的幸福基础从鼓励与表扬开始。

3.鼓励夸奖有方法。青少年的自尊心往往都很强,如果父母只因为孩子获得好成绩而夸奖孩子,会让孩子觉得取得好成绩才是好孩子,而好成绩往往不是完全可以由孩子的努力来控制的,所以孩子会更容易不安。如果父母能看到孩子的努力,夸奖他做事情的过程,往往会让孩子更有动力继续去努力做事。

4.保持和谐的夫妻关系。良好的夫妻关系会让孩子更好地学习父母的优点,感受到稳定和安全的家庭氛围,提高他们面对问题的信心。父母之间和谐的关系也对孩子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尤其是未来的亲密关系具有积极的影响,有助于提高孩子未来生活的幸福指数。

5.亲近大自然,接触社会。家庭教育要鼓励孩子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放学后让孩子在开放的空间里尽情地舒展身心,休息日让孩子在蓝天下、草地上晒太阳,亲近大自然。鼓励孩子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培养孩子为他人服务的行为与爱心,体验不同的学校角色、家庭角色、社会角色,体验生活的多姿多彩,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完善人格。

总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全面的关注,而家长更要警惕孩子心理出现的问题,如果发现近期孩子的不良情绪状况持续时间较久、强度较大,已经严重影响到孩子日常生活和学习,请及时和班主任沟通,通过家校的力量,及时引导、及时解决,共同守护孩子的心理健康。

阅读 213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