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由此可见,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不仅能让孩子身心更加健康,更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生活自理能力是评价孩子整体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会生活、能自理也是孩子进行学习和创造的前提与基础。尤其小学生活初始阶段,是培养其生活自理能力的关键期。家长要抓住这一时机,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打下牢固基础。
一、造成孩子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责任感的几个重要原因
家长的教育观念不正确
很多家长恨不得帮孩子把所有的事情都做了,以此表达对孩子的爱。也有的家长认为“树大自然直”,等孩子长大后自然就会打理自己。甚至还有的家长认为,与其孩子在前面做,自己在后面收拾,还不如自己亲自做省事……
家长过于溺爱孩子
许多家长,特别是祖辈老人爱孙心切,对孩子较为溺爱,总怕孩子磕着、碰着,“这事我来”,“那事别动”。这些家长在为孩子包办一切的同时也限制了孩子的发展,使孩子丧失了锻炼的机会。
家长的教育方式粗暴
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要求过于苛刻,当孩子达不到家长的要求时,就会遭到严厉的指责、训斥甚至体罚。孩子为了避免因做不好事情而被指责为“没用的东西”“废物”,自然就会畏手畏脚,患得患失,不敢尝试做任何事情。
孩子总是怕出错
小学阶段的孩子,其自尊心正处于迅速发展期,但行为能力相对滞后。因此这个时期的孩子非常敏感,他们既想做一些事情证明自己的能力,又怕因做不好而招来讥讽或嘲笑,所以有时干脆坐享其成,等着别人来为自己服务。
孩子缺乏服务意识和劳动观念
由于家庭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加上家人的娇生惯养,导致很多孩子从小养成了一种唯我独尊的不良观念和支配意识,遇事习惯于“等”、“靠”、“要”,缺乏必要的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和劳动观念,认为自己的生活理所当然要由家长照料,家长做家务劳动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自己作为“小宝贝”就该心安理得地享受生活,甚至连自已该做的事情也要让家长代劳。
二、这样判断孩子自理能力和责任意识是否需要加强
家长可以参考以下题目,观察孩子是否存在类似行为,从而了解孩子的独立意识、自理能力和责任意识是否需要加强。
三、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具体建议
强化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意识
家长要知道,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自理是自立的前提,也是独立生活所必不可少的技能。孩子只有从小学会自理,长大后才有可能成为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开创性人才。忽略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教育方式,既害了孩子,也害了家长自己。
从卫生保健方面的自我服务入手,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家长应该注重对孩子进行卫生保健知识教育,使孩子养成常剪指甲、常洗头,勤换内衣、勤洗澡等良好的习惯,克服咬手指甲、挖鼻孔、随地吐痰、乱扔杂物等不良习惯,人人讲卫生、爱整洁、懂文明、能自理。
对于孩子的自理行为,家长要以鼓励、肯定为主
孩子在自理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失误。对此,家长不应指责孩子,更不能惩罚孩子,而应首先表扬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对于孩子出现的错误,要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到问题所在,以便提高自理的技能和水平。
家长要学会“偷懒”并“放手”
“偷懒”,是指孩子能做的事要让他自已做。“放手”,是敢于让孩子尝试,不要怕孩子做不好。至于哪些事该由孩子来做,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并共同制订规划。
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需要持之以恒,施以言传身教,辅以耐心指导。
希望通过家校紧密配合,让孩子不仅学会自理自立,更能关爱他人,收获勇敢、自信、成长,为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