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册小·教】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家思维——观摩罗庄区小学科学优质课评比活动有感

创建于2023-11-02
阅读 870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上次省培回来以后,我就一直在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家思维,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此次“西天取经”,观摩罗庄区小学科学优质课评比活动,我就是带着这样的目的进行观摩的,取得了不少“真经”。

        一、深挖教材

       教材是我们教与学最重要的资源,教师只有把握住了教材,才能引导学生深度思维。比如石斌老师执教的五年级上册《地球引力》一课。这一课的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合理的猜想物体下落的原因。石斌老师从力学的角度,引导学生从运动的物体会有力的施加,到演示势均力敌的静止的拔河场面也会收到双方推力拉力的作用,让学生理解,当物体收到大小相同、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物体可以保持静止。苹果挂在在树上保持静止,既受到树枝向上拉的力,也会受到某种看不见的向下拽的力,从而猜想出物体下落的原因可能受到某种看不见的向下拽的力。那么接下来学生对于实验方案的设计便水到渠成。这是由于教师对于教材的挖掘、对于教材的深度把握,才能引导学生一步步思考,思维得以不断地提升。

        二、巧设思维导航

       思维导航是我们教学时常用的抓手。但是教材中的思维导航一般是用来辅助学生分析实验现象,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的。石文彬老师执教的五年级上册《材料的漂浮能力》这一课,却借助两个简单的思考题,攻克了本课教学的难点——能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出比较泡沫板和木板漂浮能力的实验方案。石老师创设了一个常见的有趣的情景:漂浮能力大比拼,并设计了这样的思维导航:(1)材料的漂浮能力怎么比?这个问题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积极思考,学生想到了很多种方案,虽然方案不甚完美,但都可圈可点。然后通过第二个问题“比赛需要哪些材料?”来梳理完善学生的方案。学生就这样通过这两个看似很普通的问题,积极动脑思考,进行思维的碰撞与提升。

       三、创新实验用具

       一个好的教具不仅可以辅助我们教学,更重要的是可以将看不见的实验现象可视化,更好地帮助学生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尚丰慧老师执教五年级下册《燃烧》这一课,教学的难点在于理解“燃点”。可燃物燃烧的最低温度学生看不见摸不得,因此对于燃点的理解也仅限于感性的认识。而尚老师创新了实验用具——红外线测温仪,学生可以测量物体燃烧瞬间的温度,让看不见的燃点可视化,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可燃物的燃点。

       徐洁老师执教的五年级上册《热对流》这一课,难点在于感受热在液体中的传递路线。教材给出的教学建议是木屑放入水中加热,观察木屑的运动路径,以此来推断热在液体中的传递路线,而非直观感受。徐老师采用感温变色粉末,将看不见的热传递路线直观化,便于学生更好的观察热在液体中的运动路线,理解热在液体中以对流的方式传递。还借助温度传感器,精准的测量出热在空气中的不同角落的温度,分析数据,得出热在空气中也以对流的方式传递。

       还有周雷老师执教的三年级下册《浮和沉》这一课的难点之一在于理解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水的浮力的方向看不见摸不着,周老师将一个乒乓球拴上红线,红线的另一端粘在鱼缸底部,鱼缸注入水后,乒乓球浮起来了,学生清晰可见红线参照鱼缸的边是竖直向上的,且无论怎样倾斜鱼缸,红线依然保持竖直向上,从而让学生真正理解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

        四、自主质疑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顾士民老师执教的五年级下册《电磁铁(一)》一课很好地践行了爱因斯坦的理念。在整堂课中,顾老师引导学生在观察现象的基础上自主提出问题,然后再开始探究自己提出的问题,比如:关于小马达,你想研究什么?关于电磁铁,你想研究哪些问题?学生自主质疑的过程中,思维能力得以提升。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以前,“求索”之路很孤独,而今之路有了领路人,还有了很多志同道合的伙伴,便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撰稿人:杨 梦

    审稿人:赵高岭

阅读 87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