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生命里的“课题分离”

尘埃里的花
创建于2023-11-02
阅读 248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生命原本鲜亮美好,而我们总在一次次的低效能感中迷失自我,给它笼罩上一层又一层乌云,看不清它原有的颜色,“抱怨”“自嘲”“躺平”接踵而来。渡人先渡己,渡己先渡心,心不澄澈,走出的每一步都浑浑噩噩。所以,每一个失意的人,都要勇敢走出第一步——停止内耗,把负面情绪控制在三秒之内。第一秒,意识到我不开心;第二秒意识到我需要做好“课题分离”;第三秒启动“解决问题”式思维。


所谓的“课题分离”就是能够分清楚别人的事和我的事,别人的情感和我的情感。


以父母辅导孩子写作业为例,很多父母常常坐在孩子身后监督孩子写作业,写慢了要催促,写快了又指责没把字写好,写错了没等孩子反应过来×就画上了……长此以往,孩子就搞不清楚这到底是自己的作业还是家长的作业,他们会想“反正有爸妈给检查,反正他们给监督”,他们自己反而不着急,甚至因为爸妈盯的太紧而讨厌学习。家长把孩子身上的责任揽过来了,导致孩子无法把它当作自己的事。二者的课题就混为一谈,相互牵扯,彼此难受。


相信在辅导自己孩子写作业时,我们也会犯这样的毛病,甚至在“忍无可忍”时对孩子“破口大骂”,造成亲子关系的急剧紧张,事后又悔恨不该对孩子大喊大叫,伤害他的自尊心,击溃他的自信心。此时,我们要坚决地停止内耗!第一秒意识到自己在后悔(愤怒、难过),及时叫停。第二秒意识到“课题分离”:我们的职责是监督,孩子的职责是按质按量完成作业。第三秒启动“解决问题”的思维:如何解决孩子态度上的问题?如何解决习惯上的问题?如何提高他的书写质量和正确率?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去寻找策略,再与孩子商议如何践行策略,达成共识后,写作业就是他们的“课题”,我们在需要帮忙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在面对孩子“无理的要求”或“过分的依赖”时,温和而坚定地说“不”。如果孩子依然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作业,须由他本人全权承担责任,不做任何开脱和辩解。


再以老师与学生的“教”“学”关系为例。老师如果想让学生大胆地做自己,就要做到课题分离,明确哪些不是自己的责任,把成长的机会让给学生。在学习阶段,老师代替学生挡过越多的失败和挫折,那么在他长大后,他就越难经历风雨;老师帮助学生解决越多的难题,他们将来面对逆境时就愈发缺乏勇气和能力。我们代替他们思考,代替他们回答,代替他们交流与沟通,实际是在剥夺他们的学习力。


工作中,我们肯定也有对学生“恨铁不成钢”的时候,被学生误解“良苦用心”的时候,被学生气得“青筋暴起”的时候,以及“教一百遍听不进耳朵”的时候。此时我们被低气压围困,易燃易爆炸,碍于不能伤人,便只好伤己——停止内耗!第一秒意识到自己在愤怒,马上叫停。第二秒意识到“课题分离”:我的职责是依据学情而教,学生的职责是量力而学。第三秒启动“解决问题”的思维:如何与他们有效沟通?如何让他们愿意听你说、愿意去表达、愿意与你述说?如何让每一次的“鼓励”和“惩罚”起到作用?把我们的情绪和脑力用在解决问题上,一定好过矛盾激化时双方“震耳欲聋的沉默”。


如今的生活,马不停蹄的忙碌融入我们的呼吸,二者有“生死与共”的架势,日常琐碎,纷繁芜杂,很容易成为我们的枷锁,让我们挣脱不开,无力自救。每当这个时候,一定要果断叫停负面情绪,展现出一副斗志昂扬的姿态,在生命的长河里睥睨时光。

阅读 248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