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曾说,“声音里有诗歌一半的生命!”诵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读者的一种再创造,它让诗歌本身的生命重新焕发生机,也让诗歌教学的生命有了新气象。2023年11月2号上午第四节,林雨清老师在录播室上了一节诗词诵读课,课题为:吟诵品诗味,涵咏得滋味-《将进酒》。
课堂从三个环节展开,其一:听评诵读,初识李白。这个环节有全班齐读、一生试读、点评名家朗诵、全班再次齐读四个步骤。
第二环节:自由诵读、读懂李白。这个环节也是这个教学的重难点。在此,雨清老师打破了传统的一字一句讲授法,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让每个学生找出自己能有共鸣的、认识比较深刻的诗句,回答出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李白形象,并且能以自己的方式读出来,这个环节,学生的参与度较高,很多学生都想在课堂上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
第三环节:设计诵读、读出自我。这一环节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李白复杂的酒后情感的情况展开的,分为两个活动。活动一设计了两种诵读方式:对比式诵读和分点式诵读。诗歌的文字本就是充满灵性、诗性情性的。唯有诵读,才能捕捉诗歌中传达的微妙情绪和心境的差异点。活动二主要是师生共同朗读,再次感受李白的魅力。
《将进酒》是传统诗歌名篇,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要教好这首诗,首先要充分了解学情,吃透学情,因材施教,才能真正达成促进学生思维和能力发展的目标。同时,诗歌教学的特点是“以读代教”,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读好诗歌既是一个目的,也是一种手段,是理解诗人、解读文本的一种必要和有效的手段。这堂课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管是探究情感还是多种方式的诵读,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愿意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到课堂中,初步达成了效果。
听课的领导及老师
课后,课题组成员集中在录播室评课。
王璐梦组长:
1.“吟诵品诗味,涵咏得滋味”,以诵读贯穿整节课,切合教学目标。但朗读指导的力度不够,体现在ppt上没有划分节奏和轻重声调变化,学生没有一个朗读参考。授课以快节奏朗读开始,以快节奏朗读结束,未见变化。
2.“设计诵读,读出自我”,对比式诵读及师生共读均为亮点,极大调动学生积极性,课堂书声琅琅,有语文味。但“读出自我”是什么意思?这一环节应区别于上课开始的初步朗诵感知环节,它是在不断诵读之后,在“诗味”上融入了“自我”对李白形象的理解,在“滋味”上参透了“自我”对李白境遇的共鸣,要借这个环节把整节课推向高潮,让学生与千年前的李白产生心灵的碰撞,从李白到自我,择两三位学生谈谈,会不会比后面布置背诵全诗会更切合该环节主题一些?
戴小珊老师:
1.教师重视诵读。课堂上教师采用“生自读、听名家朗读、齐读、师生共读”的形式朗读诗歌,多样的形式能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还传授诵读的方法给学生,学生用这些方法去朗读诗歌,教学效果较好。
2.教师准备充分,围着教学重点,巧妙设计问题,以“你从哪些诗句、哪个词语中读出怎样的李白”这个问题引出重点,且问题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学生能找出相应的诗句来分析。在学生朗读诗句的时候,教师也能适时进行朗读指导,师生互动较好,课堂气氛较活跃。不过课堂板书过于简单。教师应把情感变化的原因也板书出来。
鲍婕老师: 以诵读贯穿全诗。读出李白、读出自我,从李白身上学到她的积极,最后起立共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达到很好的效果。
符玉丹老师:学生朗读语调平缓,教师可以示范朗读。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显然是高效教学的核心方面之一。如果学生不积极参与,他们就几乎没有机会学到课堂上的知识。因此,教师要努力探究每一种课题适合的课型、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让每个学生参与变成一种课堂常态。课堂参与度策略探究,永远在路上!
图:陈卫民、鲍婕、戴小珊
文:林雨清
审核: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