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幼小衔接,彰显学科育人
——韶关市黄岗小学语文科组幼小衔接教研活动

创建于2023-11-02
阅读 881

橙黄橘绿丹桂香,叠翠流金梧桐黄。为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加强教师在教学方面的研究交流,科学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的有效衔接,2023年11月2日上午我校语文科组举行了“关注幼小衔接,彰显学科育人”  幼小衔接活动。我校廖伟勤校长,带领全体语文教师在道德讲堂参与了本次活动。本次活动有幸邀请了来自文艺幼儿园的成园长和蒲公英实验幼儿园钟园长及幼小衔接班的教师代表共同参与本次活动。

第一节课是刘莲花老师执教的一年级上册课文《秋天》。刘老师以复习导入,引导学生开火车读,全班齐读复习巩固生字。随后,以“秋天来了,课文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这一问题为抓手,引导学生自由读,圈出秋天变化的词语,感受秋天的特有事物与变化,在齐读、指名读、男女生读、配乐读中感受秋天的美丽。

语文的学习不仅要会读,还要会用。在学生朗读课文后,刘老师抓住“一片片”“一的变调”“那么……那么……”等多种语言特点,让孩子在情境中想象说话,在语言文字运用的基础上锻炼思维能力。

新课标倡导以文化人,在本课的最后刘老师采用学科融合,引导孩子展示自己眼中的秋天,用画画的形式记录观察所得,还以视频展示韶关的秋天。在分享交流与观看视频中,引导学生留心周围的事物,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第二节课是赖昕怡老师执教的一年级上册儿童诗《小小的船》第一课时。

为了引导学生读好儿歌,感受诗歌的童真童趣。上课伊始,赖老师出示星空图片,以小女孩发出的邀请函为情境导入。设置了初读课文——认读生字——朗读课文三个活动,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教学目标清晰明确。

识字与写字是一年级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生字的音、形、义。赖老师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带领学生复习生字的“声母”“韵母”和“介母”,读准生字的音节。通过象形文字变化和动画图片,理解生字的结构特点和意思。此外,通过“加一加”“猜字谜”“做动作“等游戏的方式,引导孩子记住生字的字形,让孩子在学习中动起来,玩起来,做到寓教于乐。在认读生字后,赖老师引导学生读好词组,发现词组规律认识叠词,让学生在词组中识记生字,也为了后面的朗读做好铺垫。

最后,赖老师通过出示停顿标准,引导学生自由读、男女生对读、指名读、齐读、教师范读、配乐读、带动作读等多种形式中朗读诗歌,感受儿童诗歌的韵律与趣味。在充分朗读后,追问学生“小小的船指的是什么?为什么把月儿称为船儿呢?”让学生思考,培养孩子积极思考、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

第三节课,全体教师在道德讲堂进行了评课。

我校教师肯定了两位老师的优点:

1.课堂组织符合一年级的学生特点。刘老师的课在以课堂律动调节课堂气氛,赖老师则擅长以口令组织课堂教学。

2.注重课堂教学评价。刘老师采用小组pk的形式激励孩子,而赖老师用充满童趣的教学评价语及时点评学生的表现。

3.注重指导朗读。两位老师的课都注意教师的范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指导学生读好轻声,读好“一的变调”等,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4.采用跨学科学习,运用其他学科解决本学科的知识。刘老师的课与美术融合,将课前的观察以画画的形式记录下来,而赖老师则采用歌曲的形式讲儿歌唱出来。

而来自文艺幼儿园和蒲公英实验幼儿园的老师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两位老师的课堂亲切自然,富有亲和力,能够依据儿童的心理和认知特点,站在儿童的视角与孩子们沟通互动,通过情境化、游戏化、活动化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积极参与,寓教于乐,注重激励性评价。课堂富有情趣,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同时老师们也非常注重学生习惯的培养,习惯养成引导到位,两节课都特别注重落实了幼小衔接,值得观摩和学习。

通过本次活动,老师们对幼小科学衔接在教育教学中的衔什么,怎么接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探索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语文学习方式,为儿童搭建逐步适应小学阶段学习的“脚手架”。

我校将以此教研活动为契机,减缓教学进度,关注个体差异,做到提质增效,给予孩子们向暖而行、拔节生长的力量,使他们顺利渡过幼升小的关键时期。

编辑:许华娟

图片:宋宝雯

审核:饶远珍  

阅读 881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