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背景:
《纲要》中指出,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体育活动的重要目标。幼儿很喜欢游戏,它是幼儿获得愉快体验的有效途径,可以增强幼儿对社会的认知,提高幼儿对问题的认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促进幼儿之间主动交流合作,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发挥创造力,获得更多技能。而颜色鲜艳的呼啦圈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种运动器械,它的可塑性强,玩法多样,可以利用它来发展幼儿走、跑、跳、钻等运动能力,激发幼儿学习和锻炼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探索精神,体验游戏带来的快乐。让幼儿在体验中获得成长!
游戏名称:百变呼啦圈
观察对象:班级部分幼儿
观察场地:室外自主活动区
观察班级:中二班
观察教师:叶淑珍
游戏计划:
快乐的游戏时间到了,小朋友们自主的做起了游戏计划,唐子豪小朋友说我们等下一起来玩跳圈的游戏吧,我要跟我的好朋友一起玩……
扶俊帆小朋友说:“我知道可以用呼啦圈摆在地上用来跳圈,还可以摆成不同的形状”。
分析:
幼儿园的孩子由于年龄的关系,他们对于一些事物的认识是直观的,没有意识和能力思考某个事物背后的东西或者某件物品的作用等,更不会动手探索,但孩子们这些能力和认识的提升,又不能少了动脑,动手的结合。所以针对这种情况,老师要结合游戏的灵活性、多样性、参与性以及动脑、动手的特点,让孩子们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增长见识和知识的同时,能发展自己的动手、动脑能力,为孩子们更好地成长、发展做好铺垫。
游戏初体验:青蛙跳
自主游戏时间到了,小朋友们被一些凌乱的呼啦圈所吸引,几个小朋友兴奋的喊着“呼啦圈、呼啦圈…”,于是灵活的小手拿起呼啦圈摆弄起来,他们一人一个呼啦圈,各玩各的,不时把呼啦圈套在头上、腰上。唐子豪和扶俊帆想到了跳圈的玩法,于是召集小朋友们一起来玩:“我们把呼啦圈放在地上,一起来玩跳圈吧,像青蛙一样”。
分析:
在自由探索中,孩子们首先想到呼啦圈可以转、可以滚,在小朋友的组织下,发现了双脚跳的奥秘,都很积极的参与,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的手部力量、跑的运动能力、双脚连续向前跳的动作能得到很好的锻炼,也增强了孩子们的身体协调力,也引发了孩子们对呼啦圈的探究热情。
第二次游戏:呼啦圈接力
基于第一阶段小朋友跳圈的游戏经验,游戏玩法单一枯燥的问题,在第二次游戏开始前我引导幼儿讨论:“呼啦圈还能怎么玩呢”?小朋友们开始了他们的第二次尝试,有的小朋友单脚跳,有的小朋友双脚跳,也有小朋友拿着呼啦圈随意的摆弄,朱梓涵想到了:“我们可以拿着呼啦圈比赛跑步”。小朋友们开始排好队伍,准备跃跃欲试,接力跑开始了,朱子睿说着:“我们跑到那边去转个圈再回来把呼啦圈给下一位小朋友,看我们哪一队最快哦”。
分析:
游戏中,幼儿对呼啦圈的兴趣中隐含着秩序、规则、合作等这些体验和经验,体现了以“幼儿为主体”的理念。作为教师,需要给予幼儿更多的思考时间,掌握介入的正确时机,应当及时地鼓励并支持幼儿的行为,通过问题:“呼啦圈还可以怎么玩呢”引发幼儿思考,幼儿积极参与并探索。
第三次游戏:钻山洞
又经过一段时间的游戏,在探索呼啦圈游戏过程中,幼儿们开始和同伴合作创造新的游戏了,王梓恒找到老师说:“我想把呼啦圈摆成一个洞,可以钻来钻去”,老师并没有直接帮助他:“那应该怎么摆呢”?王梓恒则找到他的好朋友胡鑫宇开始商量,胡鑫宇一下子就想到了:“我们多叫几个小朋友,拿着圈,就可以了”,很快分成了两组,有的小朋友负责拿圈摆山洞,有的小朋友负责钻山洞,一起哼着丢手绢的歌,歌一停,则钻进山洞。
分析:
在整个游戏中,孩子们积极投入,配合默契,他们从简单的活动开始,逐步深入,满足了他们想要与他人交流和游戏的愿望,有团队合作精神与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出自主探索、乐于合作、挑战自我的精神,作为教师,要给幼儿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寻求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且能够促进他们的健康心理品质的发展。
游戏特点:
在游戏活动中,教师创设问题引导幼儿进行探索,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让每名幼儿都能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从个人、小组到集体合作玩圈,幼儿在玩的过程中不仅学习了新的玩法而且也掌握和巩固了钻、跳等基本动作。
在游戏中教师引导幼儿自由讨论、探索呼啦圈的玩法,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幼儿大胆地说出自己创造的各种玩法,一物多玩,不断变换,有一个宽松、愉快的交流环境,和教师、同伴间有了互动,利于幼儿大胆发挥想象,发挥幼儿作为活动主体的作用。在共同合作的过程中多数幼儿在玩跳房子过程中有的小朋友可以单脚跳,有的小朋友可以双脚跳,不仅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也发展了幼儿的发散性思维,更重要的是呈现出了共同合作的成果。
游戏价值:
依据《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分析
(1)《指南》健康领域(二)动作发展
目标1 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动作协调、灵敏(4-5岁) 能与他人玩追逐、躲闪跑的游戏。
幼儿行为表现:在玩跳圈过程中有的小朋友可以单脚跳,有的小朋友可以双脚跳。
(2)《指南》提出(一)倾听与表达
目标1:是能倾听别人的常用语言并做出回应。
幼儿行为表现:幼儿能互帮互助,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交往能力以及语言能力。
(3)《指南》提到语言领域(二)倾听与表达
目标2: 愿意用口头、肢体等方式来有效传递信息,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想法,必要时能配以手势动作。
幼儿行为表现:小朋友们愿意交流自己的想法并把它记录下来,通过实际行动来完成自己的计划。
(4)《指南》 社会领域(一)人际交往
目标 1: 愿意与别人交往(3-4 岁)
第 1 点指出:愿意和小朋友一起游戏。
幼儿行为表现: 小朋友们愿意合作完成游戏。
(5)《指南》社会领域(一)人际交往
目标2: 能与同伴友好相处(3-4 岁)
第 1 点指出:想加入的同伴游戏时,能友好地提出请求。
幼儿行为表现:会邀请其他同伴一起参与到游戏。
教师行为的适切与不足
教师行为的适切:
1.积极呼应幼儿,做认真的观察者
幼儿自己想要探究问题时,会兴趣持久,老师在观察的基础上发现幼儿的经验, 通过回应,激发了幼儿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成为游戏的主体。
2.关注过程中经验积累,做认真的支持者
正如《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 维为主,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教师创设问题引导幼儿进行探索,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让每名幼儿都能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3.重视经验回顾,做认真的倾听者
老师在共同参与回顾的过程中,解读幼儿的真正需要并支持,促进其经验螺旋式上升发展。
不足:
1. 在幼儿准备游戏活动时没有及时提醒幼儿进行充足的热身运动。
2. 在游戏创生阶段,没有提供更多元的游戏材料,激发幼儿创新的玩法。
3. 需要给予幼儿更多的思考时间,掌握介入的正确时机。
教育契机、支持策略:
游戏中观察到幼儿起跑时的动作不够规范,以及在跑的过程中占道,就此问题引发幼儿思考:“如何做到正确的跑步姿势,以及在跑的过程中不占道并遵守游戏规则”
在进行幼儿趣味游戏开展的时过程中,幼儿教师应该重视对游戏内容的合理设计,从而使幼儿能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得到充分有效的能力培养提升,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并结合活动内容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注重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在进行游戏内容制定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将游戏的趣味性放在第一位,保证幼儿在参与体育游戏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乐趣,从而满足幼儿的身心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