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外科小常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主动脉瓣狭窄

创建于2023-11-02 阅读269

主动脉瓣狭窄是什么?

主动脉瓣位于左心室和主动脉的连接处,主动脉瓣狭窄是由于先天性瓣叶发育畸形、退行性病变、风湿性病变侵害导致主动脉瓣叶增厚粘连,瓣口狭窄。

病程长久者可发生钙化或者合并细菌性心内膜炎等。轻度狭窄者没有明显症状,中重度狭窄者可有呼吸困难、心绞痛和晕厥等症状。一旦出现症状、病情恶化,除非施行手术治疗,否则预后较差。

患者最常问的问题

主动脉瓣狭窄是怎么回事?

“心脏”可以理解为一台水泵,而“主动脉”就是与水泵连接的水管,泵与水管之间的单向阀门即为“主动脉瓣”。“主动脉瓣狭窄”就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单向阀门变窄,心脏向血管泵血时,阻力增加,随着狭窄程度越来越重,其工作负荷逐渐增加,直至出现“心脏”泵功能衰竭,泵入外周血液减少出现晕厥,甚至猝死。

病因

病因包括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畸形以及老年退行性变。我国主动脉瓣狭窄主要由风湿性心脏病引起。

主动脉瓣狭窄的病因有哪些?

风湿性心脏病

我国主动脉瓣狭窄最常见病因,多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和二尖瓣病变。

先天性畸形

单叶瓣畸形

婴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多数在儿童期出现症状,青春期前即需矫治。

二叶瓣畸形

我国二瓣化畸形导致主动脉瓣狭窄发生率高,男性多见,通常40岁后发病。三叶瓣畸形少数人可发生主动脉瓣狭窄。

老年钙化性瓣膜病

由瓣膜退行性变所致,是老年人单纯性主动脉瓣狭窄的常见原因。

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吸烟均是主动脉瓣钙化的危险因素。

症状

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在发病之初相当长时间内无症状。当瓣口狭窄严重时,可表现出呼吸困难、心绞痛、晕厥等症状。

主动脉瓣狭窄有哪些典型症状?

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可有相当长的无症状期,瓣口面积≤1.0cm2时才出现临床症状,常见临床表现如下:

呼吸困难:患者可出现劳力性呼吸困难、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等。

心绞痛:常由运动诱发,休息及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

晕厥:部分患者表现为黑矇,多与劳累有关,少数在休息时发生。

就医

多数没有症状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在健康查体时确诊,确诊后定期随诊十分重要。一旦出现呼吸困难、心绞痛、晕厥等症状时,即需立即就医。

主动脉瓣狭窄去哪个科室就诊?

心内科、心外科。

医生如何诊断主动脉瓣狭窄?

就诊时医生可能问如下问题来初步了解患者病史,患者可提前准备好回答:

有何种不适,比如有无呼吸困难、心绞痛、晕厥等症状?

症状何时出现,持续时间有多久?

既往是否做过心脏超声检查?结果如何?

既往心脏病史,如既往是否患有风湿性心脏病、主动脉瓣畸形等?

既往接受过何种治疗?

听诊如有主动脉瓣区喷射样收缩期杂音提示有主动脉瓣狭窄,确诊有赖于超声心动图。

主动脉瓣狭窄有哪些相关检查?

体格检查

主要为心脏查体:

触诊:可触及心尖区收缩期抬举样搏动。

叩诊:发现心界正常或轻度向左扩大。

听诊:可闻及心音异常,并在胸骨右缘1~2肋间闻及特征性心脏杂音(粗糙而响亮的喷射性杂音)。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轻度狭窄心影可正常,中重度狭窄左心室及左心房可增大,狭窄后的升主动脉根部扩张。侧位透视可见主动脉瓣钙化。

超声心动图

可提示主动脉瓣瓣叶增厚、瓣膜钙化,瓣叶畸形等表现。还可计算瓣口面积,从而评估其狭窄程度,瓣口面积<1.0cm2为重度狭窄。

需要结合主动脉瓣峰值流速及压差来判断主动脉瓣狭窄的程度,主动脉瓣峰值流速:

2~4m/s,为轻度狭窄;4~6m/s, 为中度狭窄;>6m/s,为重度狭窄。

特殊检查

心电图

轻者心电图正常,中度狭窄者出现QRS波群电压增高伴轻度ST-T改变,重度者出现左心室肥厚伴劳损和左心房增大表现。

心导管检查

可测到主动脉瓣口面积、狭窄程度及主动脉与左心室之间的压力阶差。还可判断主动脉瓣狭窄类型。对于年龄较大者,应于换瓣术前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定是否存在冠状动脉病变,决定手术策略。

主动脉瓣狭窄需要和哪些疾病区别?

梗阻性肥厚型心脏病

可在胸骨左缘第4肋间闻及射流性收缩期杂音,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心室壁不对称肥厚,室间隔明显增厚,通过超声心动图可与主动脉瓣狭窄相鉴别。

其他

先天性主动脉瓣上狭窄、先天性主动脉瓣下狭窄、主动脉扩张、二尖瓣关闭不全、三尖瓣关闭不全等疾病通过超声心动图即可鉴别。

治疗

主动脉瓣狭窄以手术治疗为主。药物治疗包括控制血压、纠正严重的心律失常、控制风湿热、改善心功能不全等。

主动脉瓣狭窄有哪些一般治疗措施?

避免过度体力劳动和剧烈运动,以减轻心脏负担,延缓病情进展。

心衰患者需要定期化验电解质,限制钠盐摄入,减轻心脏负荷同时,避免低钠血症的发生。

主动脉瓣狭窄有哪些药物治疗?

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主动脉瓣狭窄无特异性药物治疗,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包括:

如有风湿性心脏病

的患者,要应用长效青霉素控制风湿热;积极控制血压;

心绞痛

患者可服用硝酸酯类、钙离子拮抗剂缓解症状;

积极治疗易导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心律失常。

主动脉瓣狭窄有哪些手术治疗?

凡出现临床症状者,均应考虑手术治疗。

常见术式

人工瓣膜置换术

成人主动脉瓣狭窄治疗的主要方法,手术死亡率≤5%。

适应证:

重度狭窄伴心绞痛、晕厥或心力衰竭。

无症状患者,若伴有进行性心脏增大和(或)左心室功能进行性减退,活动时血压下降。

接受其他心外科手术的中度狭窄患者。

直视下主动脉瓣分离术

适应证:儿童和青少年的非钙化先天性主动脉瓣严重狭窄者。

经皮主动脉瓣球囊成形术

针对高龄、有心力衰竭等手术高危患者。不能减低远期死亡率,操作死亡率3%,1年死亡率45%。

适应证:

由于严重主动脉瓣狭窄的心源性休克;

严重主动脉狭窄需急诊非心脏手术治疗;

严重主动脉瓣狭窄的妊娠妇女;

严重主动脉瓣狭窄,拒绝手术治疗的患者。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适应证:外科手术风险较大的,有症状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的患者。

禁忌症:

无心脏团队,无开展心脏外科手术能力;

患者预期寿命小于1年;

因为存在合并症,手术并不能改善症状;

不满足解剖学要求。

术前准备

医师、护士会依据患者情况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患者及家属认真听从安排即可。

心理准备

手术前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减轻心理负担。

生理准备

为术后变化的适应性生理准备,如输血、补液、预防感染、胃肠道准备。

特殊准备

充分评估心肺功能、维持心肺功能、肾脏、血糖水平、凝血功能均在较佳水平,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适当给予药物治疗,维持机体最佳状态。

术后护理原则及病情监测

听从医师及护士安排即可,一般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监测

术后一般常规监测生命体征,心率、血压、呼吸、脉搏、血氧饱和度、出入量等监测,因主动脉瓣置换术为大手术,术后往往需转入重症监护室过渡。

引流管监测

术后医师会观察引流液颜色及性质及引流量等情况,家属及患者可注意引流管是否有堵塞、扭曲等情况。

活动

鼓励早期活动,具体需听从手术医师安排。

术后并发症

低心排综合征为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常见并发症;

术后出血;

术后发热与低体温;

呼吸系统并发症如肺膨胀不全、术后肺炎、肺栓塞;

术后感染;

切口并发症包括血肿、积血、血凝块、血清肿、伤口裂开、切口感染;尿潴留、泌尿道感染。

患者最常问的问题

主动脉瓣狭窄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后要终身服用抗凝药物吗?

主动脉瓣置换分为机械瓣膜和生物瓣膜,置换机械瓣膜者需终身服用抗凝药物,生物瓣膜者需服用3~6月,具体服药剂量及种类需听从专业医师指导。

主动脉瓣狭窄应该如何治疗呢?

对于无症状者,定期随诊即可。但患者一旦出现症状,如呼吸困难、心绞痛、晕厥等症状时需立即就诊,可施行介入或外科手术干预。

预后

无症状者存活率与正常群体相似,3%~5%的患者可猝死。

出现临床症状者,若不做主动脉瓣置换,3年死亡率可达75%,从出现症状起,心衰患者平均生存期2年,晕厥患者为3年,心绞痛患者5年。

主动脉瓣置换后,存活率接近正常。

主动脉瓣狭窄可能有哪些并发症?

心律失常:10%的患者可发生房颤,还可发生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律失常。

心脏性猝死:多发生于有症状者,因此本病出现症状需立即就医。

充血性心力衰竭:发生心衰后患者预后变差。

感染性心内膜炎:少见。

体循环栓塞:少见,脑栓塞最常见。

胃肠道出血:多见于老年的瓣膜钙化患者,出血多为隐匿和慢性。

日常

家庭护理包括监护患者进行合理活动、遵医嘱服药,以及观察病情变化,尤其是抗凝药物引起的出血。

日常应避免过度体力活动,服用华法林

的患者还要减少维生素K的摄入。

本病无预防措施。

主动脉瓣狭窄如何家庭护理?

术后1个月避免剧烈活动,3个月限量活动,半年后可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

主动脉瓣狭窄患者日常生活管理要注意什么?

避免过度的体力劳动和剧烈运动。

饮食方面:置换机械瓣膜并服用华法林抗凝的患者,部分食物可能对抗凝有影响,如菠菜、胡萝卜、猪肝等含维生素K丰富的食物,故这部分食物不可过量食用。

主动脉瓣狭窄病情需要日常监测哪些指标?

轻中度,无瓣膜明显钙化者,可2~3年随访一次;

有钙化则每年随访一次;

重度患者至少每6个月随访一次;

患者一旦出现症状立即就诊。

主动脉瓣狭窄有哪些特殊注意事项?

因患者服用抗凝药物,需关注患者是否有出血风险,注意患者是否有皮肤瘀点、瘀斑,牙龈出血等症状,若出现需及时就医,调整抗凝药物剂量。

置换机械瓣膜者需终身服用抗凝药物,置换生物瓣膜者需抗凝3~6个月,抗凝药物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服用,并定期监测凝血指标。

阅读 269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