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在有趣·“磨”出好时光
一方小小的石磨,
唤起了孩子们的探究热情;
一个个活泼可爱的探寻身影,
构建了“我们和石磨”的故事。
课程目标
具体目标
认知:
1.认识干豆子和湿豆子
2.知道石磨豆浆的制作方法和步骤
3.了解豆浆是中国的传统美食,是一种老少皆宜的食品。
4.了解石磨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技能:
1.能正确使用石磨,乐于帮助不了解的同伴。
2.尝试制作豆浆,体验合作的快乐。
3.能通过绘画的形式进行实验记录、游戏记录、项目设计等。
4.在实践操作中能发现问题,乐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
1.在磨豆中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以及食物制作的不易,学会珍惜粮食,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
2.感受现代科技的发展给人们现在生活带来的便捷。
课程缘起
“快看,老师在干什么呀?”
“好像是在洗一块石头。”
“我怎么没有见过这种石头呢?”
活动缘起:
吴老师在给石磨清洗的时候,小朋友们都好奇的围观。小小的石磨在小朋友的眼睛里有大大的疑问。人脉被传承了两千多年,它究竟隐藏了怎样的智慧与魔力呢?怀着疑问,孩子们开启了体验古法工艺的石磨互动之旅。
石磨初印象
孩子们围着石磨,转一转、摸一摸、抬一抬,发现了很多石磨的秘密。
语涵:“石磨像个大石头,是圆形的,它转起来上面的小洞也跟着转。”
浩然:“老师让我来听一听这个洞洞里面有什么声音。”
嘉欣:“它有个长长的把手,像个锤子。我握着棍子转动的时候,石磨发出来很大的声音声音。”
雅琴:“我发现了石磨有一个小洞洞。”
梦涵:“这个洞洞是干嘛的呀?”
语涵:“老师我想借一下你的手机,可以吗?我想打个灯看一下洞洞里面是什么样子的。”
乐乐:“芳芳老师,石磨太重了,我想把它抬起来看一下,结果压倒小拇指了。你不能突然搬起石磨,不然也会压倒手哦。”
老师的话:
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去观察、去探索。孩子们通过观察、触摸等多种感官方式了解了石磨的外观、结构以及工作原理,进一步丰富幼儿的认知和生活体验。
幼儿表征—我眼中的石磨
孩子有一百种语言,每一种都应该被聆听和期待,童年有一千种色彩,每一种都应该被接纳和盛开。
教师的思考:
教师在幼儿的游戏过程中,更多地担任观察者的角色,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以幼儿的兴趣和游戏中出现的问题为出发点,不断拓展和形成新的生长点,深入幼儿的游戏体验。
石磨知多少
基于幼儿的前期经验铺垫,我们把石磨搬进了集体教学活动,通过摸一摸、看一看的方式进一步了解石磨的构成。
“石磨的作用很大,它中间有块铁柱,通过摇柱就能使石磨转起来。”
“中间还有像齿轮一样的纹路,通过转动可以把食物磨碎。”
石磨大调查
关于石磨你们都知道些什么呢?石磨是谁发明的?它有什么作用?小朋友们带着疑问和爸爸妈妈一起展开了调查。
教师思考:
《指南》中指出,家庭是幼儿重要的合作伙伴,通过《石磨大调查》由父母和孩子一起了解石磨的相关知识,让家长也参与到我们的课程活动中来,帮助幼儿了解石磨的相关内容。同时通过社会活动帮助幼儿进一步认识石磨,助推后续活动的开展。
磨豆之旅--准备篇
孩子们通过调查、谈话和实际感受石磨的构成,对于石磨的兴趣更加浓厚。根据幼儿的兴趣需求,家长们准备了几种食材,开始了我们对于石磨的探索之旅......
磨豆之旅—第一次探索
小朋友们满怀期待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次探索之旅,把豆子放进洞洞里,磨磨磨,结果...
问题一:为什么没有面粉出来?
裕权:老师我的石磨坏掉了。为什么王语涵她有面粉出来,我的就没有?
语涵:你再多放一点豆子试试!
又试了几次......还是没有面粉,洞洞(进料口)里的豆子越来越多了!
分享环节,我们通过播放两个小朋友磨面粉的视频进行对比分析,一起寻找周裕权没有出料的原因。一起反复观看了三遍之后,墨墨发现了其中的奥妙,墨墨一边比划一边说着:“老师,肯定是因为周裕权他是这样转的(逆时针),王语涵她是那样转的(顺时针),所以王语涵有出料。”
原来石磨反方向旋转的时候是不会出料的。于是,我们一起给石磨贴上了正确旋转方向的箭头,这样孩子们操作的时候就能很容易找到正确方向。
教师思考:
《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中指出,教师应当支持幼儿探究、试错、重复等行为,当幼儿在游戏中遇到问题,教师应给予幼儿试错机会,让幼儿在探究中得到经验提升。另外标识也是不可缺少的环境材料,也是儿童学习的媒介,儿童在与标识的互动中自主学习,更容易获得成就感,他们不再依赖成人去解决游戏中的问题,而是通过阅读标识,学习材料的使用方法!
问题二:如何将粗细分离?
裕权:老师,我磨出面粉啦!
斯杭:周裕权你再磨一次吧,我看见面粉里还有小颗粒。
语涵:老师,我们家的面粉摸起来软绵绵的,为什么这个面粉摸起来还是有点扎手?
小朋友们几番讨论下来还是没有结果。
浩然:因为豆子的种类不一样,这个是绿豆黄豆,它很大一颗!
墨墨:因为家里的是超市买的面粉所以很软绵绵。
潇柠:因为我们是小孩,力气很小!
孩子们僵持不下,始终找不到解决的方法。
于是教师给孩子们观看了筛子使用视频,筛子派上了大用处。孩子们第一次使用筛子还不是很熟练,但也成功地将面粉中的粗细颗粒分开了。
老师的话:
活动中,孩子们通过实际操作、亲身体验,进一步学习、丰富了滤网的使用方法,拓宽了生活经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问题三:为什么豆子不能磨成豆浆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小朋友们一起阅读和石磨有关的绘本,通过绘本《七只鼹鼠磨豆浆》,孩子们进一步了解了磨豆浆的过程:泡豆子、挑选豆子、沥干豆子的水分、磨豆子、过滤、煮豆浆、喝豆浆,也未后续活动的开展铺垫前期经验。
(干豆子VS湿豆子)
我们的发现:在磨豆子前需要浸泡豆子,不然豆子是磨不细的,干豆子磨不出来豆浆。
磨豆之旅—第二次探索
问题四:豆子需要泡多久
在了解了磨豆前需要浸泡豆子之后,孩子们想再次尝试,先泡豆。对于泡豆子这个问题的提出,孩子们同样有自己不同的想法:
一个晚上就够了!
要一天!
要两天!
要三天!
到底需要多少天呢?
那我们就通过实验一起寻找答案吧!
实验对比:
我们发现:
1. 浸泡一个晚上的豆子刚刚好
2. 浸泡一天的豆子发芽了
3. 浸泡两天和三天的豆子发臭了,不能吃了
磨豆之旅—第三次探索
问题五:为什么豆子不下去?
1.可能是豆豆放太多了,卡住了。
2.可能是没放水所以才会卡住。
探究结果:豆豆还是会卡住基于幼儿发现的问题,我们再次对石磨进行了探究,石磨是怎么构成的,磨眼下面是什么样的?
磨豆之旅—第四次探索
孩子们先做好准备工作,然后往石磨里面加入了较少的黄豆。磨了几次后,他们拿着水杯接水,把水倒入石磨的口中,然后接着磨。磨着磨着,白色的液体留出来了,它带着气泡,从缝中间留了下来,孩子们发现以后大声喊出:“哇!豆浆!”,随后孩子们开心地拥抱在一起。豆浆的出现,这对于孩子们来说真的是一个大惊喜,这份愉悦的、成功的一瞬间即是幼儿游戏中最珍贵的。
老师的话:
在游戏过程中,逐步培养了幼儿乐于思考、敢于探究、不怕困难的良好品质。教师在幼儿的游戏过程中,更多地担任观察者的角色,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以幼儿的兴趣和游戏中出现的问题为出发点,不断拓展和形成新的生长点,深入幼儿的游戏体验。
幼儿表征—我们和石磨的故事
石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让我们跟随孩子的脚步,走进孩子们和石磨的世界。
教师的思考:
《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中指出:重视幼儿通过绘画、表征、讲述等方式对自己经历过的游戏、阅读图画书、观察等活动进行表达表征,教师一对一倾听并真实记录孩子的想法和体验。为了更好地解读儿童的内心世界,
课程反思
这是一次源于孩子兴趣和需要而生发的课程,本次活动,幼儿通过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尝一尝,了解了石磨的用途和豆浆的由来。在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中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获得成功的喜悦感。作为教师,一定要做有心人,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及时捕捉孩子的兴趣,并能抓住这个教育契机,支持孩子的探索、发现与成长。
同时石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非常少见了,让他们接触用古法工艺制作豆浆,也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通过对比更是发现了时代变化,科技的发展,让孩子们有了不一样的感受。
本次活动中,抓住了孩子的兴趣,也努力给孩子创设适宜的环境进行探索,后期我还会和孩子继续探索石磨的秘密,带他们见证古代人民的智慧。孩子的成长,也是我的成长,教学相长,与孩子们一起上路,期待更多的“共同成长”!
故事没有结束,课程还将继续,快来加入我们,玩转石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