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共性,通本质

空心
创建于2023-11-02
阅读 674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运用数学模型思想方法可以有效提高解题能力。数学模型思想方法就是指通过数学模型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思想方法。何谓数学模型?数学模型是数学抽象的结果,是对现实原型的概括反映或模拟,是一种符号模型。初中数学中有很多数学模型,比如:七下平行线一章中出现的“M”型、“铅笔型”、“钩子型”;八上全等三角形一章出现的“一线三等角(一线三垂直)”;还有三角形一章出现的“三角形双角(内或外)平分线夹角”等。掌握这些模型,解题变得易如反掌。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发现学生们对此类相关问题却是非常犯难。我在想:“问题出在哪呢?”通过观察,和学生沟通交流,我发现学生对模型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表面,也就是模型名称和外型,并没有深层去理解模型,诸如模型构成元素,模型元素间的关系,模型解决之策略等都没有去分析总结,导致无法灵活运用。


        

  于是我调整策略,拿最近讲的“一线三垂直”模型来说明。我首先引导孩子观察此模型1中的元素构成。通过观察,学生发现有三个直角和一条直线。紧接着让他们去观察这些构成元素间的关系,学生发现:直角角ACB中CA和CB两边相等,直线l经过这个直角顶点,并且直角角ACB在直线的一侧。另两个直角是由直角边CA的A点往直线l作垂线形成的直角,另一边也是同理(过B点作直线l的垂线得到的直角),观察完此模型1,继续观察此模型2,按照同样的步骤进行观察,我们发现:模型2中构成元素一样,不同的是模型2中直线l与直角ACB的位置上有所不同(直角边CA、CB位居直线l两侧。)而其他的点居然都一样(从相等的边CA、CB的A、B两点往直线作垂线得到直角)。有了以上的观察对比,我们一起总结了“一线三垂直”关键点先找到那条线和那个直角,然后按照元素间的关系来找到模型或者构造模型。

         “一线三垂直”说完,我并未结束,而是马上让学生观察“一线三等角”,按同样方式进行,很快学生发现了它们的共同之处,先来看构成元素方面:一条直线l,三个相等的角;再从元素间关系来看:角ACB和直线l的两种关系(一种是角的两边都在直线l同侧,一种是角的两边分居直线l异侧),角ACB的两边CA等于CB,从角的两边CA、CB的A、B点引一条直线与直线l各形成一个角和角ACB相等。所以这么看来,“一线三垂直”是“一线三等角”之一种特殊情形(等角是直角)。通过对比它们之共性,我们最后总结出此类模型之解决问题策略:证图中两三角形全等。



  为了让学生更好去领会,我通过习题再次让学生深化理解。就拿此题来说,如果对模型不是很透彻理解,可能未必能发现。但有了上面的分析,学生发现有一个直角ACD的两边相等,而BC与这个直角有公共点C,那么可以断定一线就是直线BC,一直角就是角ACD,同时直角ACD的两边CA、CD要往直线BC作两条垂线得到两个直角,所以可以断定应该从D点作BC的垂线,构造出“一线三垂直”模型,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再拿这个题来说,若是没有深刻理解我想是未必能发现“一线三等角”的,可有了上面共性分析,我们来看此题中角BAC的两边AB、AC相等,那么再来看有一条AD与它有公共点A,这时,我们从点B和C往AD引直线,使得与AD形成的夹角是60度便可以了,而题目确实告诉我们两个120度角,于是两个60度的角便出来了,那么这个实际就是“一线三等角”模型,只是题目中没有明显给出而已。

  经历了这么一个找共性的过程,我想学生对“一线三等角”的“本质”(一主角,一直线,另两角构成方式)应该是很清楚了的,那么在遇到类似问题时,恐怕不会觉得无从下手了吧!当然我相信多一些引导学生去觉察事物本质的活动,即使学生还是不会解数学题,也会养成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也不失数学育人之价值吧!。

阅读 674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