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山桥,一座历经千年风霜的古桥,承载着无数人的过往与传奇。
今天徐州市荆山小学邀请著名文史学家于克南老师在报告厅进行荆山桥的讲座,带我们一起领略了荆山桥的魅力,为我们揭示了这座古桥的神秘面纱。
于克南老师以一则新闻报道引起孩子对于荆山桥历史的好奇,通过和孩子的互动加深了对于徐州历史的理解。
苏轼与荆山河
荆山位于徐州城东大黄山镇境内,山峰呈东北—西南走向,海拔高度179米。
这座山峰对于许多徐州人来讲其实是陌生的,因为位置偏僻,它就像一座普普通通的山峰一样静静的耸立在荒野里。然而它却是一座淹没在历史风尘中的名山,山下的古驿道连接南京和北京。这条古道是明清时期中国东部唯一的一条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公元1078年,荆山附近暴雨成灾,苏轼与同僚吴正宇、王户曹前去视察,看到淹没的大片土地,想到了“褒斜道”的典故,假如在荆山口开凿一条河道把荆山东西的两条河流贯穿起来,那么荆山东侧的洪灾就可以得到根治。
张胆与荆山桥
荆山桥由张胆个人捐资重建,是世界建造史上的一个奇迹,是中国古代桥身最长、桥孔最多的石拱桥。
荆山桥是一座让徐州人联想翩翩的桥,它像一座彩虹高挂大河之上,它像一条长龙横卧中国北方。
《荆山桥御碑》
乾隆皇帝关心民生,更关心漕运,四次经过荆山,留下多篇文章和诗文。经常翻阅古籍还会找到一些不为大家熟知的诗文,如乾隆皇帝的《过荆山桥》:“桥长三里计,纳水源自宽。倾寻沙淤之,微湖去路艰。因之事疏剔,本图洩涨澜。沙弗远远去,积堤齐桥栏。”
乾隆皇帝写了这篇《过荆山桥》后,不久写了同样内容的《荆山桥记》,大谈增资扩建荆山桥始末,以及桥梁承建者张宏运贪污一事。如今,荆山下的一块残碑仍能清晰的辨认出“张宏运后以张家马路工侵治罪”字样。很明显,这块残碑是《荆山桥记》御碑。
荆山桥不仅是一座古老的桥梁,更是一座文化的象征。在当地民俗、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表现和影响。在现代社会,荆山桥的文化价值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此外,荆山桥也成为了艺术家们创作的灵感来源,以古桥为主题的文学作品、绘画作品等屡见不鲜。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荆山桥的美景,也表达了人们对古桥的敬仰与怀念之情。
荆山桥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古桥,见证了当地的发展历程。从起源、传说到历史变迁,荆山桥都承载着无数人的记忆和情感。它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传承的纽带。通过了解荆山桥的历史和文化意义,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古人的智慧和才情,还能感受到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让我们共同珍惜这座古桥,传承其文化价值,为未来的繁荣与发展贡献力量。
编辑:张艺平
审核:叶宇
拍照:王理平、徐熙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