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待灼,砥砺深耕——津南区初中生物教研活动纪实

小站一中教务处
创建于2023-11-02
阅读 2550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为深入学习和领会《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版)》提出的生物学教育新理念,探索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与课堂实施方法,切实提高津南区初中生物教育教学质量,2023年11月1日上午,津南区初中生物学科的区级研究课展示活动在天津市小站第一中学举行,教研员李强老师带领全区近二十名初中生物教师参与了此次教研活动。

此次研究课由天津市小站一中的胡凤莉老师执教,授课内容为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细菌》。胡老师以展示学生自主接种和培养细菌的亲身体验活动作为导入,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自然地引出细菌的课题。

在课堂实施环节,胡老师利用图片、视频、动画、对照实验、构建模型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也收获颇丰,乐在其中。本节课堂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观察视频,寻找细菌的发现者

对照实验,证明细菌的由来

观察图片,形态分类

阅读资料,小组合作,构建模型

构建完成之后投屏显示,并由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评价,明确物理模型构建的标准

回忆旧知,推测新学

比较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区别,推测细菌的结构特征与营养方式。

观察动画,总结细菌生殖方式

游戏竞赛,巩固所学

研究课展示后,教研员李老师组织在场参会老师进行了热烈的现场研讨。首先,胡凤莉老师从课标、教材、学情、教学目标等方面向全体老师阐述了本节课的新课标落实情况以及教学设计思路,同时对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做了反思。

随后,参会的老师们也纷纷对胡老师的课程进行评价,肯定了胡老师的授课形式和教学手段,认为胡老师的课堂生动活泼,教学形式多样,教学资源丰富,课堂衔接流畅,教学目标明确,学生互动互评活动效果较好,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另外,胡老师的课堂非常注重思想渗透,运用了对比思维,宏观与微观的转换,还有科学史的渗透,课程思政教育也比较贴近生活,联系了疫苗和现在流行的支原体肺炎,更能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老师们也对课堂中一些环节的设置提出了宝贵建议,例如学生标注细菌结构名称时要强调规范性,板书设计应该更加突出重点,更加丰富一些。

最后,教研员李老师对本次区级研究课进行了总结与点评。首先,李老师对本节课给予了肯定,认为胡老师的这节课充分体现了老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新课标中提倡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接着,李老师也给出了非常实用的教学建议,例如,在学生评价时,可以由老师展示自己制作的模型,强调评价的标准,注重模型的科学性、规范性和美观度。最后,李老师还为老师们提供了多种线上教研资源,鼓励青年教师不断学习优秀的课程资源,不断磨砺自己,展示自己,在学习与研讨中共同成长。

执教教师简介

  胡凤莉,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专业,2022年进入天津市小站第一中学,连续两年任初二年级生物教师,执教期间表现优异,获得以下奖项:

        新教师亮相课展示获得校级优秀课;教育创新论文获得区级三等奖;义务教育作业设计优秀案例二等奖;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做初中生物教材分析;2023年津南区教师教材教法考试取得初中生物学科前二分之一成绩。

指导师傅简介

  张宏涛,一级教师,工作十二年来始终秉持着“以生为本,从爱出发”的初心,积极履行着自己的职责,认真完成各项教育教学工作。

        在教学上取得众多优异成绩,每年坚持将自己的教学实践转化为理论总结,撰写的论文均获得教育学会相应的奖项。多年来积极推进我校的“261思维课堂教学模式”,课例《特异性免疫》获得天津市第十届“双优课”竞赛中的“良好课”;课例《生态系统的结构》获得天津市“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优课。在2016年、2019年被评为提高教学质量优秀学科教师。课余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参加津南“十三五”课题顺利结题,并负责区“十四五”课题——《基于大概念的高中生物单元教学设计的研究》。

供稿:初中生物教研组

图文编辑:胡凤莉

初审:路景明、刘亚茹、刘巨成

复审:郭文芹 

终审:胡金才

阅读 255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