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戎寺意味深长的微笑,穿越了漫无边际的时空。
阇耶跋摩七世强势而漫长的统治,从十二世纪绵延到了十三世纪。这时的吴哥王国在东南亚已经足够强大,打败占婆人后周遭臣服四方纳贡。在一片热烈的欢呼声,年迈的国王却郁郁寡欢怅然若失,胜利之后的狂喜没有随之而来。他对开疆拓土已经没有了兴趣,战争与杀戮最终让人倍感疲惫。
盛极一时的印度教,在这块土地上的影响力逐渐消退,这是一个新旧宗教交替轮换的时期。同样来自印度的佛教,越来越强烈地吸引着阇耶跋摩七世。追求宽容释然,以慈悲为怀的佛教在热带雨林中扎下了深根。一位老者在幽深的王宫悄然双手合十,面容安宁。
老国王决定在吴哥城内建造一座新寺,一定要与众不同。他果然做到了,巴戎寺显然是独一无二的。巴戎寺是座佛寺,但我们依然发现了印度教留下的印痕。一个地区宗教传承发展的历史脉络,就这样永久地凝结在巴戎寺中。
坛台渐次升高收缩,须弥山必定处在最崇高的位置。神圣的须弥山,寄托着印度教和佛教不约而同的信仰崇拜。参差的四十八座尖塔,众星捧月簇拥着最高最大的主塔。每座塔身四面均有佛像笑意盎然,谓之四面佛。这些佛像一改千篇一律庄重严肃的法相,出人意料地漫溢出一丝神秘的笑意。就是这些微笑,让巴戎寺名扬四海,高棉的微笑谁人不知。
双目平视慈祥柔和,略带关注芸芸众生的俯意,我们感受到了悲天悯人熨帖柔弱内心的目光。鼻翼挺直方正,唇部宽阔敦厚,嘴角稍稍上扬,这是一抹包罗万象的笑意。长久地驻足凝视沉思,平凡浅淡的微笑,却又深邃悠长回味无穷。不动声色的微笑,竟然有着摄人魂魄的巨大魅力。
刚与一双微含笑意的眸子对视,目光一转又见似合非闭的笑口。踱过一个弯道,则是更多生动的笑脸。无论处在哪个位置,沉默的微笑挥之不去无处不在。虔诚的巴戎寺,或许少了几分宗教的凝重肃然,却让人无端涌动起畅开心扉与佛呓言耳语的冲动,这才许是无形而巨大的宗教力量。
将近二百张永不消逝的笑脸,在沧海桑田的变迁中安然朝向四面八方。这是何等的气势,原来微笑也可以如此这般气吞山河。在这里,拒绝笑意恐怕是一种奢望,事实上也不会有人会拒绝微笑。巴戎寺的微笑,早已升华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标志性表情,因而恒永在历史的时空中。
很多人都在不懈地猜测,巴戎寺因何有这么多的微笑,张张笑脸中又隐匿着多少秘密。其实笑就是笑,会心的笑领悟的笑解脱的笑,还有无端的笑,是无需任何理由的。
有这样一种传说,巴戎寺的佛像参照了阇耶跋摩七世的面容。我愿意相信,国王完全有能力这样做。也许有了一心向佛慈悲为怀的笑脸,才能建成一座微笑千年的寺庙。最终,阇耶摩跋七世选择巴戎寺作为自己的陵寝,他需要在微笑中安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