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园游学
2023年10月29日,元朴传统文化班来到范园研学。明朝董其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行万里路,才能见天地之广阔,游学对汲取中华文化的精髓非常重要。
范仲淹墓,又名范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彭婆镇许营村。
范仲淹2岁时其母带他改嫁朱氏,他在尴尬的处境中度过了艰苦的少年时代。范仲淹26岁举进士,任集庆军(今安徽亳州)节度推官时,奏明朝廷,颇费了一番周折复为范姓。范仲淹的曾祖、祖父及父亲之墓都在苏州,母亲谢夫人去世后,囿于当时严格的封建礼教,再嫁之妇绝无回葬原夫墓地之可能,而继父又有原配陪葬,两难之间,范仲淹将母亲暂厝于自己夫人的老家商丘。但暂厝总不是长久之计。范仲淹在为母亲守制时,其间曾到登封的嵩阳书院讲学,路过万安山时拜谒了姚崇墓。姚崇是唐代名相,有“救时宰相”之称,原来也和范仲淹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范仲淹向来对姚崇仰慕有加,又因对姚崇少年时代的遭遇感同身受,遂决定将家族墓地定到姚、裴两墓园之间。而其儿子范纯祐等又因为父尽孝,从葬洛阳,之后侄、孙辈又有一些也陆续随葬。
范仲淹墓分前后两部分,整体坐北向南,总占地面积约23000平方米;前域有院落,神道正前方有一间青砖青瓦山门,神道两侧有石坊、石翁仲、石羊、石马、文武石像生等。前域中央设有范氏祠堂祭庙,飨堂内悬清代光绪帝御笔“以道自任”匾额;祠堂前有几通高大石碑,护有青砖碑楼,其中两侧范文正公神道碑碑额为宋仁宗亲书“褒贤之碑”四字,碑文为隶书,由宋代名臣、文学家欧阳修撰写,范仲淹好友王洙书丹;祠堂后即范仲淹主墓、仲淹母秦国太夫人墓及仲淹长子范纯佑墓。范仲淹墓后域前部为仲淹次子范纯仁墓,其后有三子范纯礼、四子范纯粹墓及孙辈墓。
来到范园,首先映入眼前就是一座高13.7米的范仲淹雕像,雕像洋溢的浩然正气,让人油然而生敬仰之情。范园北依万安山南傍曲水河,东临九龙山西望龙门山,嵩山少林位其左,伊河之水出其右,山重水复,气聚风藏,被誉为千秋名墓。
穿过景贤桥,走过范园的正门,一座建于清顺治年间的石坊,为四柱三门式的石牌坊映入眼帘。“高山仰止”四个大字!
上联:嵩少青山高道德
下联:涧瀍碧水洁萍蘩。
古人以山比德。在这里嵩山、少室山更显范公道德之高尚。
石牌坊右侧2023年春新修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碑,闫老师带领同学们诵读《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中国的传统儒家士大夫思想,讲究淡然平静的心态,是一种思想境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先忧后乐的伟大情怀,千百年来,激励着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仁人志士,自强不息。
范园珍贵的“范仲淹神道碑”,又称“褒贤之碑”,碑额和碑体由一整块石料所制,碑高4.08米,宽1.41米,厚0.48米。碑额由宋仁宗亲自篆书“褒贤之碑”,大文豪欧阳修撰写《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并序》碑文,北宋著名书法家王洙用隶书写就。欧阳修在神道碑上记述:“公(范仲淹)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 :‘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神道碑后范仲淹墓,冢高4.5米,周长30米。墓前石碑上刻“宋参知政事范文正公墓”。碑立于清雍正五年(1727年),为翰林院检讨、河南府知府张汉所立。同学们在范仲淹墓前共同诵读《范文正公家训百字铭》!
范文正公家训百字铭
孝道当竭力,忠勇表丹诚;
兄弟互相助,慈悲无边境。
勤读圣贤书,尊师如重亲;
礼义勿疏狂,逊让敦睦邻。
敬长与怀幼,怜恤孤寡贫;
谦恭尚廉洁,绝戒骄傲情。
字纸莫乱废,须报五谷恩;
作事循天理,博爱惜生灵。
处世行八德,修身奉祖神;
儿孙坚心守,成家种善根。
兄弟互相助,慈悲无边境。
勤读圣贤书,尊师如重亲;
礼义勿疏狂,逊让敦睦邻。
敬长与怀幼,怜恤孤寡贫;
谦恭尚廉洁,绝戒骄傲情。
字纸莫乱废,须报五谷恩;
作事循天理,博爱惜生灵。
处世行八德,修身奉祖神;
儿孙坚心守,成家种善根。
范仲淹与母亲谢氏、长子范纯祐长眠于此。围墙内三座墓的分布位置,民间有“扯儿背孙”的说法,谢氏肩上背着孙子纯祐,右手拉着儿子仲淹。
大家仔细看碑文:母德源远
宋范文正公母秦国太夫人之墓
为什么太字是两点呢?
是因为被皇上封了两次太夫人:吴国太夫人;泰国太夫人!
进入范文正公祠。祠堂是2002年由范仲淹后人复修。祠堂三楹,雕梁画栋,内塑范文正公衣冠金身坐像。“谥之美者,极于文正”,文正乃赠予文官最崇高的称号!而谥文正者有司马光、范仲淹、王曾几人。范仲淹的仕途并不顺利,跌宕起伏,可谓“三起三落”。为数不多几位完人之一。
范文正公祠大殿檐下悬挂原河南省政协主席范钦臣题写的“范文正公祠”匾额,两侧立柱书写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飨殿内塑范文正公金身坐像,上方悬挂清光绪皇帝御笔“以道自任”匾额及台湾知名人士、世界文化总会主席范光陵题写“天下存心”匾额、当代著名书画家范曾题写“先忧后乐”匾额等。大殿东西两个展厅展示范仲淹生平事迹。
感谢闫老师带我们走进范园!本次游学尊师重教的实践活动!缅怀前贤修身、齐家、治国的风范!
关于范园还有一段逸事。范园一直保存得比较完整,植有许多苍松翠柏,为墓园增色不少,但仔细观察这些树木并非古树。原来,北宋灭亡后,范氏后代南迁,范园 400 多年乏人祭祀,荒草野藤,一片榛莽。明弘治年间,河南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徐恪拜谒范仲淹墓,见此情景启奏朝廷:准召苏州范氏后裔来此祭扫守墓,墓园连同周围的田地均免除赋税,收益作为供奉范氏祖先的开支。到了清代这个传统被一直承继下来,未曾中断。后来到了民国时期,明代皇帝的饬令不起作用了,田亩面积要依实纳税,范氏子孙奋起抗争,地方调停不下,范氏族人就砍掉墓园古柏作经费,进京打官司,所以今天的满园松柏都是民国期间重新栽植的。
轶事典故
1、断齑画粥
范仲淹幼年丧父,四岁时随继父迁至长山 ,励志苦读于醴泉寺。因家境贫寒,便用两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后,用刀切为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再切一些腌菜佐食。 成年后,范仲淹又到应天书院刻苦攻读,冬天读书疲倦发困时,就用冷水洗脸,没有东西吃时,就喝稀粥度日。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经过苦读,范仲淹终于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及第,官至参知政事。
2、愿为良医
范仲淹还未显达时,曾经去神祠求签祈祷,他说:“将来我能当丞相吗?”结果“不许”。他又求签祈祷,说:“如若不能拜相,那我愿意当个良医。”结果“亦不许”。范仲淹长叹说:“不能为百姓谋利造福,不是大丈夫一生该做的事。”后来,有人问他:“大丈夫立志为相,是理所当然的,您为什么又祈愿当良医呢?这是不是有一点太卑微了?”范仲淹回答说:“怎么会呢?古人说,‘常善用人,故无弃人,常善用物,故无弃物’。有才学的大丈夫,固然期望能辅佐明君治理国家,造福天下,哪怕有一个百姓未能受惠,也好像自己把他推入沟中一样。要普济万民,只有宰相能做到。现在签词说我当不了宰相,要实现利泽万民的心愿,莫过于当良医。如果真成为技艺高超的好医生,上可以疗君亲之疾,下可以救贫贱之厄,中能保身长全。身在民间而依旧能利泽苍生的,除了良医,再也没有别的了。”
3、窖金捐僧
范仲淹在山洞中读书时,有两只老鼠吱吱乱叫,于是范仲淹就驱赶了出去,两只老鼠钻到荆树两侧的鼠洞中。一侧鼠洞闪着黄光,一侧鼠洞闪着白光,挖开一看,下面是两个大地窖,一窖黄金,一窖白银,他随手埋好,不动分文,又回到洞中挑灯夜读。离开寺中三十年后,寺庙遭受火灾,寺庙中主持大师派人找到范仲淹求援。
范仲淹只是写了一首五言诗:荆东一池金,荆西一池银,一半修寺院,一半济僧人。寺庙中人对范仲淹不贪财货、密覆不取的高尚品格更添无限敬意,用所掘金银修缮寺庙,寺庙得以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