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县第三小学2023年秋季优质课比赛暨县级优质课选拔赛
聚焦核心素养 演绎精彩课堂
为了落实新课程标准精神,加强课堂教学研究,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11月1日,范县第三小学举行2023年秋季优质课比赛暨县级优质课选拔赛活动。
学校对此次选拔赛高度重视,为保证比赛顺利开展,学校精心部署,根据学科合理安排,严格按照优质课评选的要求和程序进行。
首先,由王兴民主任解读评分标准,与细则。
一堂优质课是教师的匠心之作,也是教师与学生一同谱写的美篇。
柴艳梅老师执教的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不进位)》,柴老师从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复习导入,为本节课做好铺垫,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中借助点子图帮助理解算理。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两位数乘两位数转化成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进行计算,用前面的旧知解决了新问题,渗透了数学的转化的思想。转化思想在以后的学习中也会经常用到,整节课柴老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理念。
王鑫老师执教了《6、7的认识》。这节课围绕学习目标,让学生会用数学的语言描述世界。课堂上通过让学生“数一数”“说一说”、“比一比”、“几和第几”等操作活动,学生经历了具体—抽象—具体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表达空间及丰富的情感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数感、有序思考和符号意识。
李琪老师展示的是乘法的初步认识。首先情景导入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发现数学信息,师生互动,并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从而引出新课。1.感知相同数连加的特点,概括表述相同数连加的特征
首先出示小飞机情境图,引导学生开展数一数、圈一圈、说一说、写一写等活动,发现加数相同,都是3,并强调5个3相加。然后出示小火车情境图,引导学生开展数一数、圈一圈、说一说等活动,发现加数相同,都是6,并强调4个6相加。
2.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首先出示过山车情境图,在充分理解图意,然后介绍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并介绍乘法算式的读法、写法,认识乘号。最后对比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再次感受乘法的简洁性。3.巩固练习把图一、图二的两个加法算式用乘法表示,并请同学到黑板板演。4.小结:学生畅谈本节课收获:加数相同的加法可以用简便的乘法来表示。教师评价并总结。作业:找一找生活中的乘法,说给爸爸、妈妈听。
汪灵焕老师微型课展示的是《认识周长》,本节课的导入是呈现了一只蚂蚁沿着树叶的边线跑一周的情景,一下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指一指、描一描、说一说等活动中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充分感悟周长的本质,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从中认识到测量计算不同图形的周长策略是多样化,体会到“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这节课总的来说注重知识的形成,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生活情境,实践、操作活动,加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受和体验。
何丽老师今天试讲的主题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的内角和》。
何老师从熟悉的三角尺入手,让学生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从中让学生产生质疑,掌握由特殊到一般的逻辑思维方法,培养敢于质疑、小心求证的研究精神。
鼓励学生大胆猜测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经历量、拼、折、剪等操作活动,推理分析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度。
整节课渗透猜想、验证的数学方法和转化、模型的数学思想。
何老师善于制造认知冲突来激发学生的思维。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学习是一个动态过程,学习的过程就是认知结构重新构建的过程,即平衡到不平衡(冲突)通过同化和顺应达到平衡。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问题情境,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造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认知内驱力,通过学生主动探究,达到新的平衡。
耿雪华老师的微型课《笔算乘法(不进位)》本节课从猜盲盒开始,巧妙复习口算乘法,再从购买图书的教学情景,引出估算和笔算, 让学生感悟数学学习的阶梯性与过渡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从圈小棒开始让学生复习12×3的口算中的横式,让学生见证算理逐渐形成的过程。最后再让学生把竖式与口算的横式建立联系,再次感受竖式计算与口算横式之间的紧密联系。
在练习环节注重学生的笔算书写和计算的顺序,还结合自己班级的劳动基地的种植课程,让学生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
于雪斌老师讲授的是部编教材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围绕本节课的三个学习目标,于老师设置了三个任务来驱动整篇文章的理解。任务一是论少年中国任务二是描绘中国少年,任务三是赞今日中国。每个任务下设置两个小活动,两个小活动之间主题分明,层层递进。
整个教学活动设置多出朗读,生生互读,男女生对读,师生同读。以读来驱动情感的迸发,以至最后学生的情感依然而然的流露出来。
此外,课堂还设置了,古今对话,给梁启超写一封信,来呈现今日中国的盛世,将学生的情感与时代的发展相融合。此项小活动顺利的推出来了“中国少年”与“少年中国”的关系。
三个任务,六个小活动,既符合新课程标准的任务群建立,又注重了知识直接的纵向和横向联系。
贾晓睿老师的《动物儿歌》以谜语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多种方法识字让学生识记了蝌蚪 、蚯蚓、蜻蜓等形声字。既达到了识字的目的又让学生掌握了形声字的构字规律。紧接着通过生自读、同桌展示读、师生合作读课文的方式让学生潜移默化地读熟练了课文。
邢文杰老师微型课的题目是《盘古开天地》,复习导入回忆课堂内容,邢老师借助多媒体播放视频,依托教材插图、紧扣具体词汇,通过生动的语言,借助插图,梳理故事情节,抓住关键词句在探究、感知、揣摩、体悟中走进文本,通过分享神奇魅力关、传讲故事关,重在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和鲜明的人物形象,最后进行传讲故事,评选传讲人,又在思辨、交流、表达中走出文本。
钱婷婷老师的《古诗三首》以单元导读页的艾青诗句导入,结合学生所查阅的资料,有感情的朗读《示儿》和《题临安邸》,并体会诗人情感。接着又联系语文园地的书写提示,引导学生先观察后书写,到达语文课堂的读写结合。
吕冬菊老师以《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为题,为我们带来了一堂生动有趣的语文课。这篇课文是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精读课文,旨在培养学生一边读一边预测的能力。吕老师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出发,引导学生根据题目、插图、文章内容等因素进行预测,培养学生的预测意识。
吕冬菊老师的微型课课充满了活力和乐趣。她运用预测活动指导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预测意识。此外,她还逐步教会了学生掌握阅读策略的基本方法,从而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体验。这堂课的亮点在于充分展示了教材特色和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性,以及教师如何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来提升教学效果。
祁英老师执教《草原》。
以任务的形式展开,重在感受草原之情深。
1.注重带入——以“想象”的方式打开学生的话匣子,把学生“带入”草原,从而缩短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2.注重未知——以草原情之深来思考“课文哪些地方让你体会到情之深”的方式进行讲述。 用“提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展示“未知”,对课堂的“起点”和“终点”有了大致的把握。
3.注重设计——准确把握和处理教材,以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的方法、将学生引向文本细读。
张娜娜老师微型课的题目是《一封信。》课中张老师首先从课文的生字入手,利用随文识字和集中识字的办法,让学生注意字的读音、笔画顺序以及书写等问题,解决了本课基本的生字,为读通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这节课教学评价及时且有针对性。课堂上利用激励性评价,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评价语言丰富、多样化,评价实效性强,
教学设计连贯,思路敏捷。整节课,张老师紧紧抓住主线,帮学生理清思路。通过让学生初步朗读课文,大致了解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感悟出主人公露西的心情,然后我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们谈一谈如果自己的爸爸不在身边心情会怎么样,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孙潇丹教师的Unit3 My weekend plan B read and write 按照pre-reading,while-reading,post-reading 三部分,层层递进,逐步引导,带来了一节生动活泼的阅读课堂
巴世阳老师微型课讲授的是人教版PEP三年级起点五年级上U2What’s he like ? Part B Read and write .一首学生耳熟能详又很新奇的英文版西游记主题曲开启了英语课堂,通过视频、图片、实物、Rap等不同形式教授了新词汇并巩固了本节课的主要句型。由情境故事引出Robin,介绍了Robin的特征,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对文章有了深入了解,思维导图让学生能复述Robin的特征。同时让学生设计自己的机器人并用学的词汇和句子介绍自己的设计。最后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当堂回忆,开放式作业让学生将课堂学习得以延伸。
焦亚萌老师的这节课是一节综合性很强的美术课,运用多媒体为媒介,通过招聘小厨师、学做小厨师、厨艺大比拼、小厨师展风采几个环节,整堂课和学生互动、讨论、制作。让学生在彩泥学习和创作中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通过欣赏美味的菜肴和学生的作品,不仅了解美食文化,同时开阔思路,让学生在制作中
体验彩泥的魅力,发现彩泥的表现力,从而让学生乐于用彩泥来表达自己的所感所想。培养学生学会美术评价的语言。在实施教学中,以场景教学为线索,努力让课堂“活”起来,“动”起来,让学生创造一道自己喜欢的菜,体会动手创造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表现能力。
苗亚飞老师执教的音乐课《幸福拍手歌》,课堂语言幽默风趣,设计独特,巧妙运用黄河图片、视频让孩子感受歌曲的节奏、旋律及意境,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发展了孩子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是一节很有创意的音乐课。
王健老师执教的体育课《脚内侧踢球》,生动活泼的配乐热身操、标准的镜面示范动作、有趣的游戏调动了孩子运动的积极性,深得孩子喜爱,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乐,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本次活动以赛促教,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推动学校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相信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全体教师在不断磨砺与学习中,不负韶华,绽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