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气回温,病毒也开始肆意流行,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传染病进入高发期,在此,老师及家长们应做好预防各项防范措施,接下来让我们对这两种幼儿传染病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以便做好预防和应对措施!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为特征的急性传染性咽颊炎,以1-7岁儿童发病多见,临床以发热、咽痛、咽峡部黏膜小疱疹和浅表溃疡为主要表现。疱疹性咽峡炎全年均可发生,一般夏秋季为高发季节。该病传染性强,传播快,主要通过粪便途径传播,还可通过呼吸道以及直接接触传播。疱疹性咽峡炎为自限性疾病,一般病程4~6天后自愈,重者可至2周。
疱疹性咽峡炎的传播途径有哪些?①消化道传播,通过粪便途径传播②呼吸道传播,通过飞沫传播③密切接触传播,生活中接触病人的粪便、呼吸道分泌物,及被其污染的手、毛巾、玩具、餐具、床上用品等而发生。
预防措施
1、儿童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养成先洗手、洗干净手的好习惯。用流动清水及洗手液或肥皂洗手,持续至少20秒;
2、幼儿的餐具使用前要煮沸或高温消毒;儿童玩具及桌面、地面等及时做好清洁和消毒。
3、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
4、幼儿的用品要及时清洗、曝晒或消毒;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物、被褥等。
5、本病流行期间不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6、加强锻炼,提高儿童免疫力。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好发于三岁以下的儿童,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这些途径传播,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烧,手掌,脚底,口腔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
手足口的传播途径有哪些?手足口病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
手足口的临床症状有哪些?急性起病,发热、口痛、厌食、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或溃疡,位于舌、颊黏膜及硬腭等处为多,也可波及软腭,牙龈、扁桃体和咽部。手、足、臀部、臂部、腿部出现斑丘疹,后转为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手足部较多,掌背面均有。
预防措施
1、平时尽量让孩子待在家里,避免去人多的公共场所。直到热度、皮疹消退及水泡结痂,一般需隔离2周。
2、患病一周内应卧床休息,多饮温开水,家长不能因症状轻再将孩子送幼儿园。
3、孩子可能因为发热、口腔疱疹,不愿进食,所以饮食要清淡、可口、易消化,口腔有糜烂时多吃一些流质食物。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不宜暴饮暴食,多食清淡、新鲜、易消化的食物,减少胃肠道负担。每次餐后用温水漱口,口腔有糜烂时可涂鱼肝油,以减轻疼痛,促使糜烂早日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