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橙黄橘绿,石榴鲜美。为了更好的发挥“获奖教师”的示范作用,构建“5E”教学模式,我校特组织了“赛课荣获县级一等奖以上老师示范课”活动。2023年10月30日上午第4节课,生物教研组李慧老师在生物2班开展了课题为《特异性免疫》的示范课。张潞怡副校长、梁童彤主任、郑碧柔副主任,高二年级杨彦友主任、洪才梅主任,高中部生物老师、其他科组多位老师到场参与本次教研活动。
本节课为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第四章第2节的内容,相对来说较为抽象、难懂,但也是免疫调节中尤为重要的内容。本节课从第1节《免疫系统的组成》开始准备,让学生不仅要认识多种免疫细胞,还要动手“做”细胞,让课本“活起来”。
真实情境:李老师从最近的热点新闻切入,由“恶狗伤人事件”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怕被狗咬?
在课堂上,李老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黑箱思维是指通过观察黑箱输入的信息和输出的信息的,来研究黑箱内部的状态、结构和机理。对于学生来说,“免疫”就像是一个黑箱。学生知道,免疫开始于抗原入侵,结束于抗体作战,但对中间的体液免疫过程却是一无所知。
李老师用四则科学史资料引导学生逆向溯源,层层追问。抗体由什么细胞产生?B细胞如何被激活?辅助性T细胞如何活化?通过梳理浆细胞、B细胞、辅助性T细胞、抗原呈递细胞之间关系,搭建起抗原与抗体之间的联系。
通过视频信息提取,进一步了解免疫细胞的作用,探讨B细胞活化的信号,为构建模型做准备。
学生利用自己“做”的细胞图片,一边搭建物理模型,一边介绍体液免疫的过程。从对概念模型的“静态认知”上升到对物理模型的“动态表述”。
体液免疫的模型相对复杂,学生相互讨论,合作探究,终于构建完成,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回归课本,梳理知识。
督促学生记笔记!
课堂最后,回到开篇的“真实情境”,呼吁同学们爱护动物,体现生物学的社会责任!
课后,生物教研组在6101进行评课活动。李老师分享本节课的课堂设计思路:基于科学史分析与视频信息提取,引导学生完成模型建构、修正与完善,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实现概念的迁移应用。
听课老师们针对本堂课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总结本节课的成功经验和不足。
聚焦课堂,思考课堂,研究课堂,力争转变课堂,我们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个秋天,我们正在积蓄力量,以研促教,砥砺前行,努力做好生物教学的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