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副对联塑平生
——纪念王济民先生诞辰一百周年
一副对联塑平生
——纪念王济民先生诞辰一百周年
王大林 王枫林
父母卧室的外间,冲着屋门的墙壁,有一副中堂画,一只雄鹰站在高高的树干顶上,注视着远方。画的两边,配有一副对联。右手边:为人民服务,左手边:替社会造福。楷书,是父亲亲手书写的。一直悬挂在那里。回顾家父的一生,这副对联,就是父亲心中的座右铭。心中座右铭行动指路灯五十年代初,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父亲王济民选择了他熟悉又热爱的教育事业。1952年8月至55年10月,先后在南大峪、临水、峰峰市区一市小学校任教。时已壮年的他,并未停止学习的脚步。时常读书看报,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和业务能力。为了贯彻党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方针,在完成所任课程教学外,发起组织了矿区第一支女子篮球队。他生活上艰苦朴素,工作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认真负责,受到领导和同事的认可和赞许,多次评为优秀、先进教师。
1955年出席峰峰矿区新市区先进教师代表大会。家中悬挂的那副“为人民服务,替社会造福。”对联,就是在这个时间创作,并书写的。他身体力行,将为人民服务贯彻落实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祖国把最宝贵的东西——可爱的儿童——信托给了教师,而儿童这是祖国的未来。教师是在进行造就人的工作,这是何等光荣、重要和有意义!因此教师是和作家一样,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摘自父亲的《读报语录》)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在不断学习中,认识到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及其伟大意义。思想觉悟显著提高,工作的积极性更加高涨。
1955年10月,王济民被调往磁山完小任教,一干就是14年。生活环境,教学条件,与市区相比差了一大截。他毫无怨言,勤奋教育事业,把全部精力倾注在学生身上,对待每一位学生,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热心为学生服务,学生有困难也乐意找他帮助解决。师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为人师表师生情深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只要老师心里装着学生,学生是永远不会忘记的。学生孟大风回忆说。
2011年11月14日,同学聚会时得知老师王济民电话后,同学们不约而同地说,快给老师打电话!”孟大风同学立即拨通了,激动的心情难于言表。当即决定明天去看望老师。并且赶制了一面锦旗,上面写着“以德育人,桃梨遍地”八个大字。第二天,孟大风等12名同学急奔磁县王老师家。五十多年没有见面了,师生有说不完的话,诉不完的情。据孟大风同学回忆,“当恩师把高小毕业照给同学们看时,心情很激动。当年我才十二岁,照片上找不到自己。”恩师说,”边的那位小姑娘就是你“。王老师还将全班同学名单给大家看。“我的眼睛湿润了。我个人认为99的人未必能做到这个份上。“随后王老师将毕业照给每个同学寄来一张。孟大风同学回忆,有的同学说,老师“真比自己的父亲还要亲。”“我的恩师对待他的学生,确实如同自己的孩子。那个年代,学习不好、顽皮、捣蛋的学生,不但挨老师的骂,有的还挨打。可我们的恩师他不但没有打骂过学生,从来没有跟任何一位同学发过脾气,他总是带着笑容。他善于做同学的思想工作,连最调皮的学生也是服服帖帖的,对老师也是恭恭敬敬的。学生有什么事,什么困难,恩师一马当先去解决。如我们班的李玉佩,因家庭困难退学。经老师多次家访,终于回到了学校。就在高小毕业考试的当天,李玉佩同学得了急性肠炎。我的恩师把他送进医院,经过老师的精心照顾很快康复出院,恩师又为他付了全部住院的费用,并用自行车把他送回三里外的的家——八特。(当时我们都是住校生)还有卢连英同学,做好事,给一名乞讨人钱时,把夹在钱里1尺8寸布票一起给了人家。当时的布票比钱还重要,为此事她哭了。恩师知道后,表扬了她做好事,还把自己的布票给了她,卢连英同学深受感动。上次同学聚会提及此事,卢连英同学感动的又一次流下了眼泪。父亲九十岁华诞,磁县本地,峰峰矿市区,磁山,邯郸市区等地的学生纷纷前来祝寿。家居北京的申芳云,专程赶回来与孟大风、王久昌等10多位同学一起,敲锣打鼓,抬着写有“德高望重”木匾,前来为他们的老师贺寿。畅叙师生之情。
此后,每年王老师过生日,孟大风、王久昌、卢连英、马花云、霍云钦等学生都前来为老师贺寿。学生不忘恩师,老师挂念学生。耄耋之年的王济民老师,曾三次前往距家几十里外的八特村,借同学聚会,见到了多年想见未能见面的学生。第一次与学生在八特相聚,首先看望了染病在床的学生韩凤珍,学生们深受感动。在学生的陪同下,到磁山看望学生汪久昌。返回时,同学们担心路上不安全,孟大风、韩菊田、汪久昌一路陪同,护送老师安全回到家里。第二次相聚时,在孟大风等四位学生陪同下,到武安看望他的学生张增全,因张退休后不能自理。张增全激动的热泪直流。王老师得知学生张鹏花从宁夏、申芳云从北京回来聚会,又一次前往八特见到了张鹏花、申芳云两位学生。此后,每逢王老师生日,张鹏花都会给老师寄来宁夏特产枸杞子作为寿礼。有一次,学生申礼成,时任磁山二街党支部书记,全国人大代表,来磁县作“搞好集体经济”报告。会议结束时,已近中午。县委招待午餐,申礼成向领导说,我的班主任老师王济民在南关,请他一起就餐吧。县领导和他一起把父亲请到餐厅共进午餐,畅叙师生情谊。一时传为佳话。父亲病重及住院期间,孟大风、卢连英、马花云、霍云钦、高保兴、高智勇等多次来老师家里、医院慰问、探望。每次师生会面,父亲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
2019年4月27日父亲因脑血栓永远离开了我们。得知噩耗,学生们纷纷前来吊唁,为王老师送行。花圈、挽联摆满了灵堂和庭院。学生霍永江送的花圈上写着:我的好班主任王济民永垂不朽。代表了同学们的心声。出殡那天,一路护送灵车到坟地,与其亲人一起,直到安葬结束。一七祭日,霍永江同学带着祭品,专程赶来祭奠。春节写对子,热心服务邻里儿时,从记事起,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会粘贴火红的春联。家乡人们叫贴对子。父亲写得一手好字,我家的对子都是老人家亲手写的。稍大一点,我们兄弟姊妹就帮着父亲抻纸,打糨子和贴对子,虽然是隆冬腊月,小手冻得通红,一点也不觉得冷,还特别高兴。左邻右舍,见家父写得一手好字,纷至沓来,都把写春联一事委托给老人家。不管多忙,家父从不推诿。一来二去,求写对子的人家越来越多。为避免差错,父亲就在邻居送来的大红纸背面标上用户名字。待纸上墨汁干了,还在对联背面注明左右,方便张贴,以防上下联贴错位置。大年根儿,家家忙着备年货,除陈布新,有时邻居抽不出功夫来取,唯恐耽误,就派我们兄弟把写好的对子送上门。选联书写,搭功夫不说,还得搭上笔墨。家父从来没一句怨言,而乐此不疲。为此,母亲多干了不少家务活,从来没有抱怨过。为了选好春联内容,父亲平时特别留神搜集有关春联的资料,上书店、书摊购买对联书籍;看到报纸上、杂志上好的对联,就剪下来;不能剪的,就抄在笔记本上。花费了不少精力和功夫。做一件好事容易,难的是长期坚持,一辈子做好事。
父亲为邻里写春联,一直坚持到不能写为止——直到2017年染病在床,那年已95岁。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年年春节,父亲写春联,耳濡目染,我们兄弟姊妹,在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下,有了些许进步。有一年春节,我们兄弟二人和同学上街看春联,枫林出了一个上联:“春前有雨花开早”。当时,谁也没有对出下联。秋天到了,见落叶缤纷,触动了大林的灵感。终于对出下联——“秋后无霜叶落迟”。没成想,若干年后,此联竟然在社会上流传开来,并成为联家讲座的范本。202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全国楹联征集中,大林撰写的对联名列前十名。并由书法家书写,被主办方收藏。
乐善好施 助人为乐
父亲一生生活简朴,心地善良,遇到有困难的人,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尽力去帮助。尤其到了晚年,越发多了起来。
在整理父亲的遗物时,忽然发现柜橱里有一沓子捐款证书,一数,竟然有20多件。累计捐款数额超过万元!
我们仅仅知道,父亲曾经赞助过磁州镇滏阳街杜冰倩、杜紫雪两个贫困的学生。其余的善举,并不知晓。
2013年一月份,父亲得知磁县慈善总会正在开展贫困食管癌患者免费手术救助活动,毅然决定参与这一活动,每月从自己退休金拿出200元捐给县慈善总会,用于贫困食管癌患者免费手术救助活动。 直到2015年病重。
2011年11月,孟大风等学生前来看望王老师,交谈中得知学生韩凤珍因病瘫痪在床,当即拿出500元,委托孟大风同学带去,并嘱咐韩凤珍好好养病。
家住磁县后湾漳村的李树民, 是一位诗友。2010年患上糖尿病因家庭贫困缺钱买药。父亲得知后,委托小女儿丽荣,丽荣委托湾漳同事郭树田带去父亲一封信。郭树田当面交给李树民打开时,方知是500元现金,是接济他买药用的。此后,一帮就是两年多,直到李树民 2012年去世。
传播磁州文化 鞠躬尽瘁
家父王济民,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教书四十余载,直到1988年年底才退休。那年他已66岁。退休后,积极主动为传播磁州文化,不惜余力。收到社会广泛好评,被誉为最美老人。
1992年,年已古稀的父亲积极向《磁州文化报》撰稿,并协助报社编辑出版了《北朝墓志》和《磁州文化丛书》。1996年8月,他与磁县诗人李保安等三人一起出版诗集——《哀歌集》。1997年,他与诗友杨景儒、崔祥、李保安、赵培卿、韩红斌、冯风朝、乔书堂、许志新等,创立了磁县第一个民间诗社——萃藏诗社。同年还为县政协文史资料编委会组稿写稿。1998年他参加了旧县志评注工作历时三个月,圆满完成了任务。1999年,他又为 新磁县志组稿。2004年,他被聘为磁县老年大学校务委员,因工作出色,不久被聘为副校长。磁县老年大学,在县委老干部局直接领导下,红红火火,成绩斐然。
萃藏诗社的成立,有力地推动了磁县诗词发展。他们积极贯彻、践行党的文艺二为方针,一步一个脚印。先后举办了纪念周总理诞辰100周年、香港回归、国庆50周年、国际老人年等大型活动,出版了专辑。萃藏诗社的成立和活动,吸引了一批批诗歌爱好者和文化名人,诗社队伍不断壮大。2008年,父亲王济民,与诗友张逢德、王柱民、赵培卿、董发永、郭金泉、乔书堂、吴中林、陈希仓、贾银梅、张书芳等人,成立了景嵩诗社。同年5月1日 《景嵩》诗刊正式创刊。家父王济民先后任主编、执行编辑等,为诗刊组稿、撰稿、审稿、发行等,不遗余力,一心扑在诗刊上,越发勤奋积极。一个原来“三无”(无资金、无办公地点、无主管单位)民间诗社,获得了重要转机。如雨后春笋,茁壮成长。为磁县的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县老干局的大力支持下,《景嵩》诗社风生水起,蒸蒸日上,逐步成为一支文化大军。名声在外,为磁县赢得了荣誉 。2017年10月11日,第三十一届中华诗词全国诗词研讨会在磁县召开,会上授予磁县诗词之乡荣誉称号,举行了隆重的授牌仪式。“磁县被授予诗词之乡,景嵩功不可没,王老师功德无量。”(悼词中语)
家父王济民,虽然不是党员,但是热爱党,热爱新中国。以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要求自己,落实在行动中。行笔知此,不由想起领袖毛泽东的教导,“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了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纪念白求恩》)此时,父亲亲手书写的那副对联——为人民服务,替社会造福,重新浮现在我们的眼前。他老人家以一生的实践,兑现了自己的初心。
家父王济民已离开我们四年了。老人家一生工作勤勤恳恳,生活艰苦朴素;对人真诚,待人宽厚,乐善好施;服务人民,造福社会的高尚品德,永远激励我们晚辈前行。他老人家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参考书目文章
《景嵩》2013年1期,“我的恩师王济民”,作者孟大风。
《慈善天地》2013年3期,“磁县九旬退休教师王济民月月献爱心”,作者谢艳婷
《慈善天地》“耄耋老人王济民退休二十载传播磁州文化”,作者贾银梅
2023年10月19日/10月30日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