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市谭景锐名教师工作室遵循“示范、引领、辐射”的工作室宗旨,秉承“做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的教育教学思想,以课题为抓手,开展了“探究教学模式”框架下的特色化学课堂教学系列展示课,旨在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化学课堂,并与同行探讨。
(授课老师:曾凡英)
一、教材分析
1、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变化所遵循的一项基本规律,也是从定量角度研究化学反应的理论依据。
2、从定量的角度认识和研究化学变化的转折点, 也为书写方程式和化学计算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建构质量守恒定律,能从微观角度理解定律的本质;
2、初步学习定量研究方法,培养从实验数据中进行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体会“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守恒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4、树立实事求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重难点
1、重点: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以及跟进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守恒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
2、难点:应用质量守恒定律,以及通过学习定量研究方法。
四、教法与学法
1、教法:实验探究法、微观模型辅助教学
2、学法:实验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五、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
情景一:
1、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质量减少;
情景二:化学史
1673年,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在敞口容器中加热金属,结果发现反应后金属灰的质量比金属的质量增加了,因此他认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增加。
1777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密闭容器中研究氧化汞的分解和合成时,却发现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保持不变。
【生】从情景中初步分析得出不同结果的原因。
【师】提出问题: 在化学反应里,物质反应前后的总质量有什么变化呢?
【生】作出猜想:
【师、生】实验探究
→任务一:
化学反应前各物质的总质量和反应后 各物质的总质量有什么关系?
【师生讨论】思考问题:
1、考虑怎样测量反应前后的物质质量
2、考虑怎样使反应发生、在哪里发生,需要哪些仪器、药品等。
师生互动演示实验:
【讨论分析】根据波义尔实验和拉瓦锡实验装置,分析波义尔测得汞加热后质量增加,而拉瓦斯测得反应前后的质量相等的原因?
→任务二:
分组探究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的反应前后质量关系。
【拓展与提升】在验证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关系中,实验装置可分为哪两种以及它们的适用范围?
反应物与生成物状态决定了反应装置分为敞开体系型和封闭体系型。
1、敞开体系型适用范围:可以用于验证没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化学反应的质量关系。
2、封闭体系型适用范围: 适合验证所有化学反应的质量关系。
【生】总结归纳
→任务三:
讨论分析在稀盐酸和石灰石反应的实验中,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并归纳出质量守恒定律。
在化学反应里,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任务四:
微观探析质量守恒原因。
【归纳总结】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的原因:
六、学以致用
1、下列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
A.水的蒸发
B.蜡烛燃烧越来越短
C.镁条燃烧后质量增加
D.氯酸钾受热后质量减少
2、如果某有机物在隔绝空气加强热的产物是CO2和H2O,你认为该物质由哪些元素组成?
3、6g的碳在充足的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22 g ,则有____g 的氧气参加反应。
4、在A+B—C的反应中,10克A和10克B充分反应后,剩余1克B,则生成的C的质量多少克?
5、在A+B—C 的反应中,50mLA和40mL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的C的体积为90mL是否正确?
6、 将25 g氯酸钾和1g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加热至完全分解,得到残余固体质量为14 g,则产生氧气____g。
七、学生用导学案
⭐️
撰稿:曾凡英
编辑:吴其波
初审:谭景锐
终审:冼建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