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台区小学语文

学科建设和教师发展指导基地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视域下习作单元“20+10”教学策略“室、坊、  站”联合大教研“辩课”活动掠影

海良
创建于2023-11-01
阅读 2706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为进一步发挥学科基地引领示范的作用,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由汉台区教研室、汉中市中山街小学主办,汉中市北关小学教育集团承办的“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视域下习作单元“20+10”教学策略“室、坊、站”联合大教研“辩课”活动于2023年10月31日上午隆重举行。

活动伊始,汉中市北关教育集团总校长徐沉致欢迎词。

接着,“室、坊、站”成员以抽签形式组成辩课团队,分别是特级教师、省名师刘兴艳、省学带樊亮、赵玲、省优能杨花老师组成的红队和省学带王艳丽、刘波、刘久亮、省优能张燕惠老师组成的蓝队。两支代表队从四个维度对汉中市北关小学教育集团程洁老师执教的20分钟研讨课——《麻雀》进行观课。课堂上,程老师从视频片段入手,教学中紧紧围绕单元语文要素,借助学习任务单的使用,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体会人物的情感,教学环节清晰,过渡自然,效果良好。

辩课环节由汉中市北大街小学副校长刘云主持,刘校长详细介绍了本次辩课活动步骤和辩课要求。红、蓝两方代表队展开了精彩辩论,辩课双方秉持核心素养理念,依据新课标,紧抓语文要素,针对课堂实际及单元教学内容展开了激烈的探讨,最终求同存异,形成较为统一、鲜明的改课意见。随后现场抽取专家团队2名代表进行课堂重构,再次分别执教《麻雀》。

汉中市教研室司博科长对本次活动做了小结,充分肯定了本次活动取得的成效。并对汉台区小学语文学科基地今后工作寄予厚望。

汉台区教育体育局副局长何光昭在讲话中指出能参与这样高规格的研讨活动,是汉台小语人的幸福。每个语文教师要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敢于“思辨”不断探索教育教学的规律,回归教育的本真,让语文课堂有文化、有生活、让孩子们喜欢语文课;要敢于“求变”,变得更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要做到更加“方便”,在语文教育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为汉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汉台区小语人的智慧和力量。

根深者叶茂,源浚者流长,此次“室、坊、站”联合大教研辩课活动让教研成为促进汉台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助推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与发展,达到了同教研,齐分享,共成长的目的,对促进区域教研交流、引领教师成长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活动过程中,与会老师们碰撞的火花不时闪现。

李老师:      10月31日参加了汉台小语基地的“辩课”活动,深感这是一次小语人的盛会。热烈的活动现场中,参与辩课的两组专家团队对评辩方的观点、建议、问题等进行了说明、解释甚至反驳。我们看到的是省级名师、学代、优秀教学能手的教学理念、教学主张,是深度思维的碰撞。“聚焦”“简单”“量表”“双效”一个个关键词扣人心弦、引人深思。这对我而言无疑是教育教学道路上的又一次崭新的出发点。


张敏老师:非常荣幸参与了昨天的活动,短短的半天让我的感受到了思维的碰撞与小语的魅力,也为我今后教授小学语文这一学科带来了新的思考。教语文要“简单”,去除花里胡哨的东西,直击要点;教语文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是否有体现,是否真的学有所获;教语文要学会从多维度反思;教语文要关注评价,以评促教,以评促学;教语文要关注情感体验,情感的抒发是真实的而不是强制的。这同时是我今后在教学中不断努力的方向。

闵老师:参加本次活动于我而言可谓是荣幸之至心潮澎湃。三位老师从不同角度出发教授《麻雀》一课给我颇多启示。同样的“麻雀”,不一样的设计,让我真正领略了文本解读的重要性,深谙只有高度解读文本的教师,才能带领着学生在文本穿行之理。也只有勤于思考、敢于创新的教师才能采撷一流课堂芳香。让学生站在中央,让思维插上翅膀,让学习真实发生,让成长看得见。辩课活动彰显教研本真,寻习作单元策略之法,展“研”途新意之光。收获满怀受益良多。

刘老师: 辩课是辩论,也是辨析,更是鉴赏和鉴别。几位老师的精彩陈述。我感到既要低头赶路,还要明辨方向,不断调整步伐,综合考量学情、教材、课标,找准支点,扎扎实实地在课堂中去实践,才能破解教学过程中的疑难。

  对比辩课前的课堂与辩课后的重构,我感到一定要深度挖掘教材内涵,不断对照课程标准,厘清教学的缘起和来路、落脚点。重构课堂重读与写融通,重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是对辩课成效的检验和验证,促进了教师不断学习、交流、研讨从而发展完善理论基础,使教师实践与思想一起跳动,使学生受益。辩课活动在教学研究的河流里掀起了起喧腾的浪花,这就是大教研的生命活力之所在! 

胡老师:初次听闻要参加此汉中市联合大教研辩课活动时,我对“辩课”的理解是模糊的、狭隘的,甚至抱着一种能看到“神仙打架”热闹场面的期待。直到活动结束,我才仔细回味:

原来,所谓的辩课,并非一定要辩出一个答案———怎样教是对的,怎样教是不对的。它追求的是“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家一直在思考,可能明白了某个道理,也可能没有明白,这都没有关系。辩课就是要让大家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把自己或深或浅、或高或低的真实想法通通亮出来。所以我们才有幸看到了刘波校长关于观点认同的灵魂拷问、樊亮校长关于“术与道”的关系论述,甚至于平时经常被我日常教学忽视的“评价体系”,也能作为此次“辩课”的重要环节,被两位美女辩手来回辩论后,生成为后来燕惠老师课堂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些精彩瞬间让我这样的“小白”一次次感受到“辩课”的魅力,作为一种教学研究的组织形式,过程远比结果更重要。

张老师:  王艳丽老师首先明晰辩课的三个维度, 第一维度是分辨,分辨什么是真正的好课;第二维度是思辩,思维的碰撞;最后是改变,专家団队给出正确的建议,呈现示范优课。

接着联系自己的成长经历,对标“本真”语文寻根之旅,践行“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课堂理念。

最后从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目标的达成反馈,肯定研讨课教学目标制定准确,同叶对目标达成提出自己的见解,给出的建议是:复习导入,明确课时;删繁就简,直击难点;当堂练写,学以致用,给予点评。这样有温度的“辩课”如沐春风、醍醐灌顶。

专家团队对本次“辩课”活动进行了复盘:

(一)三节课带给我们的启示

这是深入使用统编教材,特别对单元习作进行的专题教研活动,这与过去也不一样。

有的老师有疑问,这次的课是同一个内容,“一课三构”的活动具有研究性,也有指导性,还有示范作用。

这次活动,之所以要拿习作单元来进行研讨,是因为在使用统编教材的过程中,一线老师都觉得这个内容有难度。我们就想,怎么能够把语文教学面临的迫切的问题有一个深入的交流和研讨,这三节课所揭示文本价值准确定位、语文要素落地,较之过去的非统编教材是崭新的。我们在使用的过程中有疑惑还有一些不同认识,很有必要进行一场思维的碰撞。纵观三节课,有以下特点:


1.都有充分利用教材的意识

叶老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用教材教,用教材培育文化自信心,提升语言使用能力。教师在挖掘课程的过程中,对教材从文字到插图,从导语到后边的练习题,都在研究挖掘教育教学价值。都试图在体现核心素养,我们在课改中,在教学中,往往只是把教材内容做个引子,没有更多重视挖掘教材的价值。即使习作教学中,老师也没有简单照搬素材,而是从实际出发,遵循理解教材的本意,进行必要的调整,更能贴近今天的小学生。

2.都能紧扣语文要素

大家非常清楚,新的统编教材是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双线组元。是在原来基础上的新的创造,尤其是方法、策略、概括到语文要素的高度。这个深入人心,这是统编教材的创举。今天在我们强调语文课程在培养核心素养的基础上,语文要素是关键的抓手,载体,是必要的语文教学的内容。3节课都体现了对语文要素的重视,从重视、理解到运用,老师们在努力设计有层次的教学。

3.关注了评价

大家会发现这次执教课中,很有意思的一点。大家的评价意识,学业质量意识增强了,第三节课增加了评价表。这是理念的更新,是教学评理念思想的落实。新课标指出,过程中的评价考量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水平,在课堂上及时的评价往往是过程性评价的主渠道,有利于教与学的改进,服务教师的教学调整。

(二)三节课带给我们的思考

1.守住语文教学的“根”。要守语文教学之道。虽然是习作单元的教学,但学生课文读得少了,语言品味少了,生硬的、枯燥的、简单的学习方法、记住方法多了。没有把落实语文要素和学习结合起来。提问,不是走程序。在工具性的过程中,人文性不能被忽视。

比如,什么样的作文是感情的自然流露呢?过于雕琢方法,不会自然流露,如果你要获得这样的情感,就要激发,不能直接、理性的弄写作的方法。任何写作都是这样。

2.第二要守儿童学习之道。语文学习是6-12岁儿童的学习,儿童的学习有自身的特点,学生学习有兴趣吗?认知能达到吗?从儿童出发才能建立学习,不能教师一厢情愿的教。课堂是学生展示的场所,不能脱离学生的学,否则就没有学习的兴趣。

比如习作教学,不管你是教实用性,还是文学性的作文。学生写作一定是完成情感的交流,生活的交往,人与人的交际,习作教学有一个重要的规律。这个规律是符合儿童的语言规律,从情感入手,从需要入手,不是从方法入手。

3.深耕备课之道。老师只有把课文研究深、透才能更好地驾驭教材。前提是深钻教材,深钻学情。现在很多老师把目光放到了单元,但是没有看清单元的目标。提高语文老师的学科专业水平,你的语文相关学科水平,你怎么认识知识、方法,语文在教知识和方法上,只有在实践当中形成能力了才是真正理解掌握了,不是简单认识、背下来,甚至在黑板上列下来。这都和语文老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有关。提高语文老师的学科素养,非常重要。

汉台小学语文学科基地本次“辩课”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思考永远在路上,语文课改任重道远,让我们以语文的名义共同研究,努力,让语文学科成为学生喜欢的学科,让语文课程在建构中健康成长。

阅读 2706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