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言的构建与运用能力的培养,唯有通过语文实践活动。
今天跟随吴忠豪教授走进《实践性语文课程的建构——小学语文课程基本原理》。
义务教育的《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部分“前言”的“课程性质”栏给我们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于永正退休感言中,清楚明白地说到: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养成读书读报和动笔写作的习惯。
吴教授就语文课以讲为主的方式难以改变,分别从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进行分析。
吴教授提到阅读的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基础阅读;
第二层次:检视阅读;
第三层次:分析阅读;
第四层次:主题阅读。
小学初中要重点放在第一、二个层次。
语文的根本问题出在课程层面。
吴教授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实践性语文课程的建构”:
一、培养阅读兴趣与习惯是头等大事;
二、丰富语言经验是学习语文的前提;
三、强化语言表达实践是学习的重点;
四、知识方法学习是运用语文的辅助。
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曾说过,把培养阅读兴趣与习惯,当作语文教学头等大事。
正确定位小学阅读教学的目标,不是培养阅读分析能力,而是熟练阅读技能,培养读书习惯。
“习惯”,其实就是“规律”。阅读习惯难养成,其实就是没形成规律。要注意阅读的持续性和连贯性,还要根据儿童年龄达到最低阅读量。
语文课要安排大量的表达实践,通过实践去丰富学生的语言经验,让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形成语感。
语文课程的实践性体现在:学生运用语言的过程。引导学生参与一次又一次听说读写的过程就是用语言,即听说读写的能力,而听说读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实践行为。
在小学统编语文教材中,安排了小练笔和选做等内容。让儿童在实践中学习,在阅读中学阅读,在写作中学写作,在实践中积累读写经验。
重新认识语文课程的基本原理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做真正把握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点,把握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点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