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相逢“化”新程     砥砺前行向未来

——暨任城区青年教师观摩课活动

陈义
创建于2023-11-01
阅读 3181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将岁月的箴言藏于一枚秋叶,风起时自有答案,落叶之秋,微风徐来,所有美好不期而遇。

     

       每一次学习都有收获,每一次收获都见证了成长。2023年10月的最后一天,任城区全体化学教师共赴秋实之约,在济宁市第十三中学弘礼堂观摩了两节青年教师展示课。

      济宁市第十三中学的的张月乔老师和济宁市第十五中学的魏娜老师为任城区全体初中化学老师展示了两节精彩纷呈的复习课,使参会的老师们都收获满满!

      张月乔老师的《化无为有——无明显现象实验可视化》,以众多美丽的化学变化开篇,引出两个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变化。

00:51

       学生通过分组讨论、设计方案,归纳出解题思路。

       在课堂上,张老师的创新实验让与会的老师和学生们都大开眼界,该实验清楚直观地展示了二氧化碳确实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真正做到了化“无”为有,同时张老师借助于投屏技术,使实验现象更清晰地呈现在每个学生面前!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而且信息化技术和课堂教学的融合已成为趋势,在以后的教学中,相信会有更多的创新实验,信息化技术的使用也会越来越频繁!

     魏娜老师的《探秘水世界》的复习课亦是视觉盛宴!

00:49

      魏老师以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水”,本节课复习水的净化,水的变化等知识点。

      通过黄河水的净化,黄河水和蒸馏水的对比,水的电解与合成等情境,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角度认识了物质的种类及其变化。化学来源于生产和生活,又服务于生产和生活,该课堂很好地渗透了化学教学观念,提升了学生的学科素养!

       随后两位老师谈了自己的备课思路和心得,通过此次活动都表示成长很多,以后会继续努力,争取课堂更完美!

      南张中学的孙中战老师、济宁市第八中学的石保娥老师、实验初中的李颖颖老师分别对两位青年教师的展示课进行了精彩的点评。

       

       孙中战老师指出张老师通过两个驱动性任务进行“化无为有”的教学设计,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特别是直观形象化的创新实验,优化了学生的认知结构。而后孙老师又点评了魏老师的课,这节课开篇引用黄河之水的视频,用真实的情境确立了水的净化以及变化的教学目标,创设了很多探究性活动,渗透了守恒观、变化观、德育观及绿色化学观等教学思想,对发展学生的学科素养大有裨益。

        

       石保娥老师赞扬了这两位青年教师的个人素质,课程设计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微观和宏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体现了大单元的教学思想。

       

       实验初中的李颖颖老师认为张老师语言组织能力强,课堂环节完整,不仅能启迪学生思考,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值得青年教师学习;魏老师的语言感染力强,对学生的评价及时具体,并且重视了学生的落实,整堂课渗透着分类观、变化观,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最后教研员杨老师做了总结性发言。杨老师先肯定了两位老师及所在团队的努力,在备课时能从大单元出发,教学环节条理,思路清晰,板书结构化,注重学生的起点和落点,同时重视实验的作用,并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课堂中,使知识点更加真实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杨老师建议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找到知识点间的联系和逻辑关系,跳出教材,站在更高的角度去认识教材、深耕教材,找到学生的起点和本节课的落点,做好铺垫去突破学生的思维障碍点,教学生建构模型、应用模型,切实做到以生为本,从而将知识更好地呈现给学生,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理想的火花,能点燃行动的热情。教育之梦是每一位卓越教师不可或缺的价值追求,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要抓住每一次成长和进步的机会,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努力提高教学水平,秉持教育初心,不负韶华,砥砺前行!

撰稿人:陈义

审核:杨秋珍、杨爱侠

摄影:十三中化学组

阅读 3181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