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篇散文时的15年间,“就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它”。作者似乎从这座历经400多年沧桑的古园那里获得了某种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那么,地坛究竟给了史铁生怎样的生命启示呢?要理解这个问题,就不得不关注第一章中的景物描写。这是作者第一次进入地坛,在最狂妄的年龄上残废了双腿,作者此时的心境可想而知,他看到的是怎样的地坛呢?
在这四百年里,地坛那些人为的、表面的浮华在四百年后几乎被无情的岁月剥蚀殆尽。但那里还有愈见苍幽的古柏,茂盛的自由坦荡的野草荒藤,以及越来越大,也越红的太阳。其实,恰恰这些才是生命最本真的东西。
园子里充满着生命的气息,用作者的话说就是“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作者由此意识到,人可以卑微,但不可以自弃;人可以弱小,但不可以颓废。
如果说第一幅落日余晖图是史铁生获得了对生命艰难的释然,那么第二幅雨燕高歌图则是渺小个体抗衡巨大力量的歌颂。其中彰显的生命是多么的伟大与崇高,透出的不仅是一种执着,一种顽强,同时又是何其悲壮!第三幅画面是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那脚印让人浮想联翩,那是活力的象征,是生命的写照,理所当然激起作者对生命的认同,对未来的渴望!那些镇静地站着的苍黑的古柏――让人想到时间的久远,宇宙的永恒,人的渺小与微不足道,但这一切并让人感到消沉,而是让人感到光阴寸金――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对于作者而言,地坛不仅是自然景物,更是他的精神家园,是在地坛的引领下,作者逐渐从失魂落魄的颓废、迷茫中走出来,逐渐燃起了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地坛用她无声的语言安慰了作者,也给予了他力量,可以说是他的再生之母。只有经历严寒的冬季,才能迎来风和日丽的春天,暴雨过后是妩媚的大地,风沙过后是百花盛开。只有历经劫难而不屈服的人才是真正大写的人。
课后,听课老师在吴兰花组长的组织下进行评课。
阅读 384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