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研学是行走的课堂,是体验性与学习性的相互融合,孩子们有机会从书本中走出来,接触到真实的世界,在古老的建筑中感受历史的韵味,从而更加深刻的理解书本上的知识,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这也是组织故此次宫研学的目的。
此次故宫研学活动,由家委会成员精心组织,大家齐心协力,为了提高孩子们的综合素质,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架起了家校沟通的桥梁。
研学之前,老师们做了详细的计划,对学生进行了安全教育,制定了一份详细的“故宫研学须知”,和一份“研学任务单”,对学生进行了分组管理,以保证活动有序顺利的展开。
10月28日和29日,燕南学校六年级3班4班5班6班7班8班9班,共7个班级先后去了故宫研学。
旅有所见,行有所获。一路上同学们欢声笑语不断,承载的不只有风景,还有同学们对此次研学的期待。
下了车,我们在导游的带领下直奔天安门广场,广场中心矗立着“人民英雄纪念碑”,庄严肃穆,令人敬畏,值得骄傲的是,我们家乡的雕刻艺术大师们也参与了当初的建造。
人民大会堂位于天安门广场西侧,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会的地方。
天安门广场南侧是“毛主席纪念堂”,东侧是“国家博物馆”。听导游小哥哥说只有中国公民才有资格去毛主席纪念堂,外国人谢绝入内。
紧接着,我们迫不及待的来到了天安门城楼前,上面有毛主席的画像,导游介绍说,无论在哪个方向看,毛主席都在注视着你,我们走近了一看,果然如此。
在进故宫之前,导游先普及了一下故宫的知识:北京故宫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建设,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它是一座长方形城池,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紫禁城内的建筑分为前朝和内廷两部分。前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是国家举行大典礼的地方。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
进了故宫之后,导游哥哥又讲解了“紫禁城”的由来:故宫是由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下令修建的皇宫,距今已有六百多年,设计者是被称为“蒯鲁班”的匠师蒯祥(江苏吴县香山人)。故宫之所以称为“紫禁城”,是因为皇帝是皇天上帝之子,而按照古人对上天星斗的命名,天子的宫城应成为“紫薇城”,也代表皇宫就是天下的中心。又因皇帝居住的地方闲杂人等禁止入内,是平民百姓的“禁地”,所以便有了代表着皇权至高无上的名字“紫禁城”。
首先我们从“午门”进入,门上有81颗“门钉”,据说钉又通“丁”这个字,在古代,人们把男孩称作男丁,而在皇室当中有非常看重子嗣血脉,所以这八十一颗钉子同时又象征着皇室多子多福。同学们忍不住上前摸了摸。
太和殿,又称“金銮殿、至尊金殿、金銮宝殿”,三大殿之一,是皇帝举行重大朝典之地。后经数次灾毁和重建;明嘉靖朝改名皇极殿;满清建都北京后改为今名。
同学们很高兴,在太和殿门前合影留念。
更有意思的是,同学们遇到了俄罗斯“五口之家”,还亲切的上前打招呼,用简单的英语进行交流。
俄罗斯小帅哥签名留作纪念
俄罗斯“五口之家”对同学们很热情,这也加深了我国和俄罗斯的深厚友谊,也是研学最大收获之一吧!
金水桥分外金水桥和内金水桥,外金水桥一共7座,分别在天安门太庙中山公园前方,内金水桥在午门和太和门之间,内金水桥5座,横跨金水河,是进入午门后的第一道景观,金水桥一共5座,内金水桥正中的一座桥,汉白玉的望柱上雕刻盘龙祥云,下衬云板,用于皇帝行走,被称作御路桥。御路桥两侧,稍微窄小一点的两座桥叫作王公桥,用于亲王行走。
太和殿后面是“中和殿”,明清两朝,皇帝会在举行大典前先在中和殿小憩,而后由中和殿前往太和殿。
中和殿往后走是“保和殿”,是古代科举考试的地方,同学们还了解了古代科举考试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往后走我们又参观了乾清宫、坤宁宫与交泰殿,被称为后廷三宫。乾清宫是两代皇帝居住并处理政务之所。坤宁宫是皇后居位的正宫。而交泰殿是皇后举行各种典礼的场所。
最后,我们参观了“御花园”,里面苍松翠柏,怪石嶙峋,宛如人间仙境。
最后由北门“神武门”出来,我们拍照留念。
同学们依依不舍的离开了故宫。
离开故宫,我们又去了“鸟巢”和“水立方”,虽没有近距离观测,但驻足远望,已经感受到建筑的宏伟,为我国人民的智慧感到骄傲和自豪!
一天的研学结束了,同学们收获满满,意犹未尽,回家后纷纷写作文,做一总结。
各班还召开了“研学总结会”,同学们积极发言!这次研学给师生们带来了难忘的经历,大家在学习中享受到了乐趣和成长,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此次研学取得圆满成功!纷纷表示期待下一次研学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