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6日晚上,在教学楼315教室班主任梁国胜老师组织全班召开了“拒绝校园欺凌,共建平安校园”主题班会。
第一部分:什么是校园欺凌。
1.所谓“校园欺凌”就是以大欺小,以多欺少,以强凌弱,像这样的事例在校园内曾经出现过,如向低年级学生索取钱物,不给就打,两个同学发生小矛盾,找高年级学生帮忙等等。一旦发生这样的事情,它不但会伤害孩子的身体,还会使一颗纯净的心灵蒙上阴影,严重时,还会威胁人生安全。
第二部分:校园欺凌的主要表现行为。
1、言语欺凌:当众嘲笑、辱骂以及替别人取侮辱性绰号等,是不容易察觉的欺凌形式。
2、肢体欺凌:推撞、拳打脚踢以及抢夺财物等,是容易察觉欺凌形式。
3、财物欺凌:是指欺凌者通过打砸受害者的财物来进行攻击。这种欺凌行为往往会导致受害者的心理产生极大的压力。欺凌者通过打砸受害者的财物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同时也通过这种方式来掩盖自己的自卑。
4、网络欺凌:在网络发表对受害者不利的网络言论、曝光隐私以及对受害者的照片进行恶搞等,是容易察觉欺凌形式。
第三部分:校园欺凌的特点。
一、校园欺凌的特点?
1.低龄化。
2.群体化。
3.群体化。
第四部分:校园欺凌的危害。
1、危害儿童身心健康。
2、破坏社会秩序,使人们对法律失去信心。
3、造成社会损失与经济损失 学校内部和周边的暴力与欺凌会造成巨大的社会损失与经济损失。
4、降低整体教育质量 受到教师或同学暴力侵害的学生以及旁观者,可能会畏惧上学、或者产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或不能正常参与学校活动等情况。
5、危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主要表现为易怒、焦虑、沮丧,学习效率低,成绩下降,厌学甚至弃学;沉默寡言、孤僻古怪;因无法承受压力而发生自伤、自残或自杀行为。
第五部分:校园欺凌的产生原因?
家庭:园暴力影片、游戏等,引起青少年模仿社会不正之风影响青少年的是非观部分媒体过度过细再现犯罪经过。
学校:只重视成绩而忽视了道德教育平时缺乏管理,出了事又急于息事宁人。
社会:过度溺爱导致任性、骄横等不良心理不良家庭环境让孩子背负过多压力,催生心理障碍。
司法:法律界定不清晰、惩戒不严法制教育缺失法律规定,14周岁以下属于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人,让不少孩子有恃无恐。
我国刑法对犯罪年龄的界定。
1.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2.已满16周岁:应当负刑事责任。
3.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毒、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责。
4.14周岁以下:完全无刑事责任。
第六部分:如何正确应对校园欺凌?
一、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二、应对暴力,临危不乱。
三、及时报告,以法维权。
应对暴力,我们必须增强五个意识:
第一,要有守法的意识。违法行为是不受法律保护的。
第二,要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
第三,要有方法和策略意识。在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切记不能蛮干。
第四,要有见义勇为、见义智为、见义巧为的意识。在保护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对他人实施救助。
第五,要有强烈的报告意识和证据意识。及时上报并注意搜集证据,以便在需要的时候出示。
第七部分:如何让欺凌远离校园?
1.全力实施年轻家长的社区培训制,把家长学校和社区文化建设联系起来,营造健康科学的育儿观。
2.倾力打造书香校园,用传统文化的精华滋养青少年的心灵。
3.强化社会治安,落实犯罪必惩原则,形成强有力的法律威慑。
4.逐步推行人文教育,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
5.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培养同学间友爱互助的良好氛围。
6.净化各种传媒,推行影视观赏等级制,减少污染源。
本次主题班会到此结束,感谢同学们的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