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言正音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精品回顧•立經 || 雅言是什麼?

创建于2022-02-25 阅读604
開宗明義,何為雅言

雅即正,雅言是指歷代文人士大夫的讀書之法和正音體系。


雅言是與方言相對舉的。雅言存萬世之音,萬方之音。方言則是一時一地之音。


雅言隨著讀書之用而發展,漸漸形成三境,語讀用於日常交流,文讀用於經典誦讀,韻讀用於詩文和詞曲的叶韻。


雅言的理論與實操,在歷代韻書中,也在中國讀書人的傳承中,不斷承古立今,有非常完美的體系,乃今音之正。


有觀點認為,許多方言中存有一部分古音,是古代語音的活化石。但這部分流傳到現在的語音仍屬於今音。一句話,所有流傳下來的字音都是今音。那些沒有被保存下來的字音才是古音。方言隨口語而演變,雖然保留了一些古代的讀音,但不成體系,沒有對古代音韻完整的繼承。


核心不變,源流相續

雅言的源流是怎樣的呢?雅言如何形成和發展的呢?


雅言最早是以西周王廷(定都鎬京,今西安)為中心形成的。後伴隨著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的轉移,雅言也發生了幾次比較大的變化。


第一次較大的變遷,發生在周平王遷都洛邑之時,洛陽成為了雅言中心。


西晉永嘉之亂後,北方士人大量南遷到了建康(今南京),雅言也隨著北方士人轉移到南京。


公元605年,隋煬帝即位后,遷都洛陽,把洛陽音與金陵話折中優化而成,重新建立了雅言。


明太祖統一衣冠,定都金陵,故明代的雅言以南京話為基础。公元1421年,明成祖遷都北京,大量南京士人随之北遷,南京話與北京話共同成為雅言的基礎。


從明代到清代有近600年,如果算上遼宋,是近800年時間,這也是北京讀書人語言不斷雅化的800年。


語言自形成之初便是口耳相承。雅言做為語言體系裡特殊的存在,雖然有了我們前面說的流變現象,卻仍然是源流相續。就好比長江發源於青藏高原唐古喇山脈,在上海匯入東海,經過這麼多地方,長江還是最初的長江嗎?不是。因為經過了非常多的地方。但它還是不是長江呢?還是,這就是核心不變,源流相續!雅言正是如此,雖然經過漫長的歷史變遷,因經師的口耳相傳,其核心一直能保持不變。



雅言正學,傳承經典

那麼雅言的核心作用是什麼呢?答案是傳承經典。


雅言的存在就是為了傳承經典,它保留了傳承經典所需的豐富字音。我們古人的音韻是非常講究的,這種講究,正是切合了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概念——“禮”。


如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兩個“養”字,在雅言體系中,第一個讀去聲,是下養上,少養老;第二個讀上聲,是上養下,長養幼。上聲與去聲的不同,正是我們的長幼之序。是我們的“禮”。這個字的讀音之別,體現了深刻的文化內涵。


當今的普通話,只保留了一個上聲音,按照普通話來讀,就丟失了經典中“敬”的文化內涵。這是一種對傳統文化的背離,使傳承流於經典的表面文字,而非深層文化。


四聲八音,清濁輕重

雅言是如何保留傳承經典所需的豐富的字音的呢?答案是它的八音系統。在傳統的經典中,這些不同的讀音是有深刻的文化用意,而現在的普通話因為收音簡化,沒有了區分。我們大家一般都知道,漢字被簡單化,卻不知讀音也被簡化了。普通話裡只有四個聲調,一、二、三、四聲,對應古代的三個聲調,即平上去,聲調系統簡化了,把入聲整个丢掉了。除此之外,普通話的聲母系統也簡化了,比如尖音字就沒有了。僅僅這兩類簡化,就帶來无可計量的字音合並。


八音系統,有四個基本聲,平上去入,每個基本聲中又分陰陽,所以有八個音,稱為八音。


經典之中本來該區分的這麼多字音,現在不區分了,會有多少經義的損失和誤解呢?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某個字怎麼讀的問題,而是如何真正讀懂經典的問題。


如《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中,“親”和“人”,用普通話並不押韻,如果用雅言,則完全不是問題。雅言是可以韻讀一切詩詞的,包括《詩經》、《楚辭》、唐詩、宋詞、元曲。“無韻不成詩”,如果這些詩歌的“韻味”我們都不能領會,又如何能得詩之真味?豈不是人生一大遺憾?


所以我們讀經典,對漢字的音韻是要講究的。如果不講究,對於經典的理解會有很多偏差,那些本來押韻的詩歌也吟不出“韻味”。 這種“講究”,就是“正音正義”的講究。从音之正、義之正,循中國文化之正。所以說——雅言就是“大學”、“正學”! 如果我們想“情同古人”,與古人的思想精華對接,不講究一個“正”字,只能得在淺處。無法理解古人的智慧!


雅言是解鎖經典的鑰匙,雅言正音的學習,是求大道、成大人的希聖之學,是為了參通“大學之道”而存在的。可以說,中國傳統學問都是如此,學習任何一個領域,都不會僅停留在術的層面,而是要去求道的。求大道,成大人。所謂希聖是也。

阅读 604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