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学校课堂亦是如此,为提升我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推动教师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形成教研结合、教师人人磨课、人人议课的浓厚教研氛围,余干一中语文教研组老师们于2023年10月31日下午,在本校开展了教学调研周评课的教研活动。
高二语文组教研活动
主题:
公开课评课
主持: 陈赣
主讲: 承担公开课教师
主评: 建涵、陈赣
主编:小娟
陈赣组长主持了本次教研活动,他首先对自己的公开课进行了反思,谦虚地指出了自己上课的不足之处。
评课伊始,吴晓东校长首先指出,希望在座的各位同仁,能够实事求是地对自己的课堂进行深刻反思,评课老师要做到优点肯定,不足要指出。
接着其他承担公开课的老师都对自己的公开课教学进行了说课,并进行了深刻反思。他们提到,学生预习和导学案的重要性,学生的预习不充分非常影响课堂的节奏,以致课堂时间分配不合理,学生思考时间不足,情感理解也就不到位。所以在学生预习板块,需要让学生借助导学案多加预习,教师也要监督到位。
接着,叶建涵、江蓉蓉、余富文、周想水、李鹏等多位教师对八节公开课进行深入细致的点评。
叶建涵老师评价刘婵娟老师的《书愤》时提到,刘老师紧扣“愤”字,结合陆游的身世和时代背景,阐述了陆游“所书何事”“所抒何愤”“如何抒愤”,内容充实,条理清晰,和学生的关系非常融合,又比以前多了一份淡定和成熟,很成功地完成了高二调研周的首秀。而张普祥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堂精彩的逻辑课,将逻辑与语文与生活高度结合,准备非常充分,例子丰富多彩且饶有趣味,并且有很强的思辨色彩,课堂不乏专业的逻辑常识,又教会学生如何避免掉坑,如何辩解,充分发挥了平板和导学案的功能,表现了扎实的功底和严谨的态度,是一堂很成功很实用的示范课。盛文亮老师不愧为后起之秀、导学案的编委,他对教材和导学案烂熟于胸,对老人的精神作了深入的挖掘,盛老师像一只永不停歇的发动机,激情澎湃,娓娓道来,学生在他情绪的感染下,融合得非常好。老人最后只带回一具骨架,但我们却收获满满。张婷老师和陈赣老师英雄所见略同,属于同课异构,两人同中有异,精彩纷呈。相同点:两人都素质过硬,实力非凡,声音洪亮悦耳,感染力强。不同点:张婷老师的课显得更传统,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把李白的悲欢愤狂讲解得非常透彻,张老师善解人意,善于鼓励学生,调动学生,很有亲和力,带读更是让学生找到了儿时的味道,因此,学生积极参与,整堂课气氛热烈,非常成功。陈赣老师多次参赛,基本功过硬,他导入新颖,切入点好,板书设计巧妙,极具表演天赋,这堂课犹如诗仙附体,酒神下凡,将酒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遗憾之处,由于演绎得太过精彩,给学生以压力,使学生不敢发挥,影响了配合和参与度,使陈组的封神之课留下了一点点遗憾。
江蓉蓉老师指出,上课老师都准备充分,思路清晰,课堂氛围活跃,教师们也都循循善诱。比如盛文亮老师的声音很有穿透力,通过网友对《老人与海》的点评,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眼球。张婷老师的诵读特别具有感染力,刘婵娟老师围绕“愤”字展开,思路清晰。
余富文老师评课时指出,惊叹各位老师的成长,听课过程中学到了很多。并且余老师还提到大单元教学的重要性,比如叶建涵老师,站在整个大单元的角度,分析诸子百家思想,精雕细琢,纵横捭阖,给我们带来一场精彩纷呈的视听盛宴,收获满满。
周想水老师评课时用“守正创新”四个字概述了他的听课感受。他认为上课老师们,既保持了语文传统课程的核心内容,又适应了信息时代新课改下的创新需求。刘婵娟老师的《书愤》,既有在朗读过程感受诗歌的美,感知诗歌的意,感悟诗歌的情,又有围绕“愤”字解读诗歌内容主旨,还有解析诗歌的创作手法。整堂课目标明确,重难点明确。曹雪瑶老师的《老人与海》,紧紧扣住小说情节、人物、主题等核心要素,充分调动发挥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全面培养学生的概括、思考、探索、辨析能力。两位老师抓住语文课堂的核心内容,注重语文素养的培养,守住了语文教学的根基,在守正的道路上没有守旧,在信息新课改的大背景下,他们也有创新尝试。
李鹏老师评课时用三个“举”概述了他的听课感受:1.“举目皆是学生”,把学生放在一个绝对的主体地位;2.“举重若轻”,比如张普祥老师的逻辑学和叶建涵老师的诸子百家思想分析,他们都能把难的内容讲得有层次感,让学生思维得到了充分的拓展;3.“举一反三”。比如提到张普祥老师的逻辑学,以高考对逻辑的考查进行引入,学练结合,举一反三,再结合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整堂课趣味性和适用性非常强。叶建涵老师的诸子百家思想的分析,叶老师通过三个问题“1.假如你能穿越,你最想和诸子百家中的谁对话?2.谈谈你对诸子思想的理解。3.当今社会,我们该如何传承和发展诸子思想?”撑起了整个课堂,由浅入深,脉络清晰,叶老师带领他的学生彻底征服了在座的各位听课老师。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本次公开课、评课活动,为全体语文教师提供了平台,也给本校的教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充分展示了教师的个人素养和教学智慧,加强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学习,让教师在交流中进步,在历练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