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语绽芳华 聚力共成长

Nothing
创建于2023-10-31
阅读 1279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为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的示范引领与辐射带领作用,促进语文教师队伍教育教学水平提升,10月31日下午,陈振伟名师工作室教学研讨活动在人民路小学举行。活动由人民路教科室主任包圣华老师主持,工作室成员和人民路小学语文组,齐聚阶梯教室进行了思想的碰撞。

  第一节课是由工作室成员陈诺老师带来的《我要的是葫芦》。陈老师从葫芦入手,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葫芦,夸夸葫芦,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第一自然段是这一节课学习的内容,陈老师重在让学生读通、读懂,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一棵葫芦是什么。在教学中,陈老师注重朗读指导,特别是文段中出现的轻声字、文段中的感叹句,指导学生读好轻声,读出情感。这节课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注重学生语文素养发展,既夯实基础又关注表达,层层递进。

  第二节是由工作室蔡洁洁老师带来的主题讲座从浅表阅读推向深度阅读——以《中国民间故事》为例。为了更好地落实整本书阅读的推进工作,蔡老师以《中国民间故事》为例。通过解读文本;制定教学目标;由篇到本,走进民间故事;制定阅读卡,通读整本书;梳理故事情节,讲民间故事;横纵对比品魅力,推动深度阅读;拓展提升,寻欧非民间故事的文化密码这几个方面进行探究,目的就是通过“篇——本——类”的阅读,最终达到由浅表阅读到深度阅读的一个推进。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习得阅读的经验,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接下去是评课环节,先是人民路小学的雷宏菲和刘欣璐两位老师带来的点评。

  雷老师认为陈诺老师的整堂课思路清晰,环节紧凑,重难点突出,紧扣学生核心素养,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在课堂活动中的生字词学习环节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地位,加入朗读评价细则,让学生有依据可循,能够自己把握学习程度,及时进行调整。并始终注重对课堂的评价.书写、朗读,让每个孩子都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大胆发言,使课堂的氛围活泼生动,课前导入通过图片向学生介绍葫芦的作用,再由生字“藤”结合生活实际。在设计课堂时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认知基础,由生字到再词语,将课堂作业本与课堂有机结合。


  刘老师认为陈诺老师在字词教字环节,从一个“藤”字进行拓展,并出示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一个词“葫芦藤”扩展到“西瓜藤”,让学生理解“藤”是什么样子的,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朗读,并借助课堂作业本上的评环节,让同桌互评、自评,做到了评价环节与课堂字词教学进行完美融合,把朗读生字的要求通顺,流利,准确一一呈现,便于学生进行自我改正。

  再由工作室成员进行点评,李伟英老师认为陈老师的课既夯实基础又关注表达贴合单元要素中初步感受语文表达效果。思维方法的要求扶放妥帖,课中有三大亮点:结合课堂作业本,教学评一致性,任务驱动学习。识字写字方面,既有分组学习,又有随文识字。陈老师教授葫芦时,将葫芦有关的图片出示,拉近与学生距离,学习藤时,从葫芦藤延伸到西瓜藤,这样学习既有共性又有拓展很实用。在朗读时,陈老师引导学生对比朗读,发现将事物这具体可以加入一些颜色形状的词语。陈老师还抓住语言亮点,在读议中联系个人情感。

  张丽萍老师认为陈诺老师在教学中始终把语言的学习、体会、感悟作为重点。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多读可以训练学生的预感、丰富学生的表象。陈诺老师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抓住重点词句方式品读课文,例如让学生找动词时,学生遗漏“谢”这个动词,陈老师通过替换以及出示“谢”在字典中的四种解释,层层引导,加深学生对“谢”的理解。

         陈老师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学情,在导入时通过葫芦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课中,陈老师出示两张对比图,一张是葫芦枝叶繁茂的样子,另一张是被蚜虫咬过以后枯黄的模样,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思考,便于对课文第二课时的剖析教学。

         最后,陈振伟校长对陈诺老师的课进行简要点评并带来讲座《小学语文校本作业设计策略》。陈校指出作业设计要做到教学评一致,在评价中需要关注学生学的过程,也关注学生学的结果。并不意味着光教后学再评,而是相穿插,评价贯穿始终的。如果能够有效落实教学评一体化,就能够促成学生的有效学习。关注学生听的过程,关注学生说的过程,关注学生读的过程,关注学生写的过程。根据目标达成维出反馈,基于效果维予一系列的实际表现来维出评价,这样就可以以评促教提升教学的效果。

        作业评价需要满足学生需求,要提升语文素养,做到作业分层。教师尽可能地分层布置作业,更有助于学生发挥自身优势,避免了分层作业带给学习困难学生的压力,体现出对所有学生的尊重。

  丹桂飘香秋意浓,金秋时节硕果丰。本次名师送教活动的开展,既为年轻教师提供了锻炼成长、展示风采的平台,也为全体老师互观互学、交流研讨创造了机会。成员们也必会在教学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前行,在前行中不断顿悟,在顿悟中不断成长。

图片、文字:陈心宇

阅读 1279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