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行记事(之一)

  丨国画/文/图

国画
创建于2023-10-30
阅读 1683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祖国大西北,诗与远方的地方。悠久璀璨的人文历史和自然风光,对广大“驴友”来说,有着特别的吸引力。国庆节黄金周刚过不久,乘着秋高气爽的有利时节,我们10位同学好友,开始了谋划已久的没有约束惬意自由的西北自驾游。  

    

从10月15日早上踏上旅程,至22日晚安全返回,八天七晚跨越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四个省份,总行程近五千公里。大西北璀璨厚重的历史底蕴和自然风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天水古城   

    

10月15日早七时半,兴奋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汽车飞驰一路向西,800多公里的路程,约下午五点半到达甘肃省天水市。

    

天水市,地处西域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我们安排好住宿天色已晚,前往距此不远的天水古城。

    夜幕下的天水古城流光溢彩,多彩明亮的灯光勾勒出仿古建筑美丽的轮廓。矗立于古城中心的“天靖阁”,城楼塔式的造型,古朴浑厚,庄重大气。楼阁四周,曲折翘角的回廊古香古色。一面墙壁上,抽象的图案在柔和浅黄灯光的下,“天水古城”四个大字煜煜生辉。

    

此处的新港广场,占地1200平方米,西南侧有一颗古槐树,距今有七百多年树龄。与东面一颗古槐在清代成了原巷取名的依据——双槐巷。广场西侧是槐荫轩,周边游廊环绕。每当晨曦微露,人们在这里或施展拳脚,或引吭高歌,或谈笑风生,成为欢乐的游园。

     

不宽的古城街区内,商辅林立,人头攒动,各种门头招牌闪烁着奇异的光彩,排排垂吊的红色灯笼增添了喜庆的气氛。各种特色糕点小吃摆放在店铺前,叫卖声音乐声彼此起伏。我们漫步其中,只是饱饱眼福,因为这里的美食并不适合我们围坐一桌喝酒吃肉。到这里打卡和品尝的对象大多是年青人和孩童。  

    

民间手艺引起我们的兴趣。只见一位老者手持铜勺,将炙热的糖稀水轻轻一倒、一铲、一粘,倾刻,一个栩栩如生的花卉动物图案的稀糖就制作完成。引得众人啧啧称赞,小朋友们争相购买。

    如今的许多城市,利用一二处留存的历史遗迹或传说,扩宽为颇具规模的仿古城址,古迹搭台,经贸唱戏。看似繁荣的商品经济下,古城古韵逐渐丧失沦为陪衬。   

    

天水城区多为羊肉饭店。我们找到一家“八大碗”的饭店。美味佳肴上桌,大家举杯换盏,欢声笑语,一天旅途的疲劳顿时化解。

                       

               麦积山石窟   

    

16日早八点,我们前往此次旅程的第一站一一麦积山。沿着宽阔的麦积山大道行进40多公里,半个小时到达景区。景区游人不算多,大部分为散客。我作为退役军人享受免票待遇。

    

坐上交通车约十分钟来到景区大门。仿古的门楼上,“麦积山”的牌匾引人注目。我们在此合影留念。拾级而上,广场矗立着一块巨石上,背衬麦积山峰,篆刻着“麦积烟云”几个大字。   

00:26

    麦积山,又名麦积崖,位于天水市麦积区秦岭西段北麓,山峦叠翠,自古有“秦地林泉之冠”之称。是小陇山中的一座孤峰,高142米。因其形“如农家积麦之状”而得名。麦积山石窟与莫高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  

    

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22日,麦积山石窟作为“丝绸之路:长安一一天山廊道的路网”的组成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文化遗产。   

    

据史料记载,麦积山石窟始建于十六国后秦(公元384——417年)。著名禅增玄、昙弘聚集增人300禅修,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等十几个朝代,大兴崖阁,造像万千。迄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现存有窟龛221个,泥朔、石刻造像7000余件,壁画千余平方米,北朝崖阁八座,素有“东方雕塑博物馆”之称。    

    麦积山石窟开凿在悬崖峭壁之上,洞窟“密如蜂房”,栈道“凌空飞架”,层层相叠,其惊险陡峻为世罕见,形成了一个宏体壮观的立体建筑群。以仿木殿堂式石雕崖阁独具特色。    

    

我们沿着山峰环道而上,两旁林木高耸,红叶斑斓。向上仰望,麦积山腰洞窟叠障,栈道回旋,巍巍壮观。游人们无不兴奋异常,争先恐后拍照留念。   

    

十月的麦积山,秋色浓郁,清新明朗。游人适中,并不太多,电子屏幕显示游客人数。游人沿着仅半米宽的台阶栈道扶梯而行,稍一停留就会造成拥堵。我想,假日的景区即使限流拥堵可想而知。侧身仰望,有一种“脚踩凌云”之感。   


所望之处,石窟保存的塑像以泥塑为主,历代连绵不断,全面展示了古代泥塑发展的全过程。如北魏前期的魁伟雄健,北魏后期的秀骨清像,西魏的俊秀清朗,北周的珠圆玉润,隋唐的饱满圆润,两宋的写实求变等,神灵活现的雕塑是研究中国美术史的重要资科。   

    由于受阴雨潮湿等自然条件的影响,麦积山石窟保存的壁画较少。但现存的几窟壁画价值极高,题材丰富,构思巧妙,技法娴熟。如004窟,俗称散花楼、上七佛阁。北周大都督李允信为其亡父而建。是中国现存仿宫殿式佛窟中最宏大的一个洞窟。创作的“薄肉塑”伎乐飞天,以人浅浮雕形的形式,将绘、塑技法结合在一起,呈现出强烈的立体效果,在中国古代绘画中独树一帜。

    

005窟俗称牛儿堂。因其廊上塑一立于卧牛背上之天王而得名。次窟有三个佛龛,中龛一佛二弟子四菩萨为隋代作品,左右龛各一佛二菩萨均为初唐作品,是麦积山初唐壁画的代表作。045窟俗称魏后墓,为西魏文帝皇后乙弗氏之“寂陵”,是麦积山宋塑中之精品。044窟现存一佛一菩萨并一弟子,主尊释迦牟尼,面容饱满莹润,神情典雅圣洁,被誉为“东方蒙娜丽莎”,是北朝艺术的代表作品。123窟的九身西魏造像,尤以一供养男童和一供养女童最著名,即俗称的“童男童女”。是艺术家热爱生活观察生活的传神之作。    


壁崖上的雕塑石刻有的高达十几米,有的佛龛只有十几厘米,内容广泛,题材丰富。在险峻陡峭的山崖上雕刻出如此壮观的雕塑石刻,难度之大、时间之长,表现了古代匠人们的聪明智慧,让人叹为观止。

    五代诗人王仁裕写到:“墈尽悬空万仞梯,等闲身共白云齐。詹前下视群山小,堂上平分落日低。”麦积山石窟众多石龛犹如蜂房般上下层叠,分布于倒凹型的崖面上,最多处达十二层,人称“十二联架”。东西崖之间上层栈道长38米,位于距地面70余米的崖面上,俗称天桥。连接天桥与第135号窟天堂洞的栈道由几道“之”字型栈梯、栈桥回旋连接称为云梯。

    

上世纪八十年代前,石窟一直沿用传统的木质栈道。木栈道由于长期暴露在外,受风吹、日晒、雨淋等腐蚀需经常维修。八十年代后实施的山体加固工程,沿原栈道走向的基础上重新架设了钢筋混凝土及钢管护栏混合结构的新型栈道,使古老的栈道获得“新生”,为游人观览安全和感受麦积山传统文化提供了可靠保证。   

    

我们站在崖壁栈道上远望,微风拂面,兴致盎然。突凸的麦积山石窟群山环抱,郁郁丛丛,俯㦑大地,傲立千年。  

    麦积山,以它的古老、雄浑、精湛、璀璨,使我们惊奇赞叹。

    

同学马郑联有感而发,即兴赋诗一首:“巍巍麦积山,高耸入云端。出神入化佛,雕刻显功夫。石窟名天下,经典传万家。古人智慧高,祖国处处宝。”   

    

天水游览的地方还有很多,因时间关系,我们简单吃过午饭,离开麦积山,中午时分匆匆向兰州城赶去。       

    

                黄河第一桥   


从麦积山到兰州近四百公里的路程,约下午五点半到达兰州城区。正值出行高峰,车行缓慢。从车窗向外瞭望,兰州比起天水,这座省会城市明显繁华气派了许多,高楼林立,车水马龙,花团锦簇。特别是奔腾的黄河穿城而过,给这座城市增添了莫大的气魄和魅力。  

    来前同事告诉我,到兰州,黄河第一桥和黄河博物馆值得一看。


晚上八点半,我们几人结伴打的前往黄河铁桥。越过天桥来到桥头,黄河沿岸两侧的宽阔绿地和廊道,给黄河两岸披上了绿装,优雅美丽。高大粗壮的垂柳绿荫铺地,气势磅礴,确实少见。夜幕下的大桥彩灯闪烁,灯火璀璨。奔腾的黄河水在灯光的映射下,波光翻滚,滚滚向前。   

    

位于兰州城北白塔山下的黄河铁桥,又名中山桥。夙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美称。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宋国公冯胜渡河西征,于离城七里处建浮桥,班师桥费。洪武八年,卫国公邓愈西征,在离城十里在建浮桥,命名为镇远浮桥。今尚存建桥所用铁柱一根高达三米,重约数吨,人称“将军柱”上有“洪武九年”字样。

    

但是镇远浮桥并非坚固安全,遇到大洪水和冰凌,常常会发生桥毁人亡的惨剧。而且,冬季黄河封冻,浮桥必须撤除。春天冰融之后,又需重建浮桥,耗资巨大。

    早在光绪初年,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时,就有过修建铁桥的建议,因为洋人出价太高而作罢。进入二十世纪,走向末路的清廷开始实行新政,鼓励洋务。于光绪三十一年设立甘肃洋务总局。正是洋务运动的兴起,为建设黄河铁桥提供了历史契机。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陕甘总督升允在镇远浮桥旧址上建铁桥,由德国泰来洋行包建,兰州道台彭英甲督办,美国工程师满宝本、德国工程师德罗承建,华工李永起带领中国工匠兴建。光绪三十三年二月至宣统元年(1909年)建成。铁桥长233.33米,宽7.5米。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第一桥”改名为“中山桥”。

    

1949年8月26日,在解放兰州战役中,解放军以夺得黄河铁桥作为解放兰州的重要标志,载入史册。

    1954年,国家在平行弦杆上端设置拱式钢梁,使铁桥更加美观坚固。2011年,兰州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将中山桥体抬升1.2米,进一步增强了抗震泄洪能力。

    桥头左侧小广场上,耸立着一尊石碑,篆刻着“黄河第一桥”几个大字。在灯光的映射下格外醒目。“中山桥”三个大字在桥头煜煜生辉。

    

漫步在铁桥上,不仅想起在旧中国积贫积弱的年代,黄河铁桥的建成是中国人民的一大创举,从而结束了黄河上游千百年来没有永久性桥梁的历史。

    如今,在兰州黄河铁桥的身畔已崛起了银滩大桥、小西湖黄河大桥等十余座大桥。在黄河的整个奔流旅途中,已呈现出“彩虹”如带的壮观景象。但无论何时,“黄河铁桥”作为兰州近百年的历史背景和记忆底色,永远烙在兰州人民的心上。

    

沿着黄河旁的“情系母亲河”黄河雕塑长廊而行,灯光下的“黄河母亲”雕塑,以东方女性善良、朴实、端庄、秀美的母亲造型和怀中戏水的天真幼儿形象,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博大胸怀、生生不息以及中华儿女健康快乐、茁壮成长。与河南郑州黄河岸边邙山的黄河母亲雕塑“哺育”一起,成为黄河一道亮丽璀璨的风景。

    返回住处途中,巧遇出租车师傅是河南老乡。他是河南驻马店西平县人,到兰州生活打拼已三十多年之久。谈及以往,他感慨万千。


河南人勤劳智慧、吃苦耐劳是有名的。我们下车时,他说遇见老乡不收车费。那怎么行呢?我们坚持要给,他很不好意思,连连致谢。诚实朴实的品质可见一斑。

                       2023.10.30

阅读 1683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