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疫苗是指为预防、控制疾病的发生、流行,用于人体免疫接种的预防性生物制品,包括免疫规划疫苗和非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出生后24h在出生医院接种第一针乙肝疫苗和卡介苗,出生后1个月内其监护人应到居住地预防接种单位办理预防接种证。
一、预防接种应该到哪里?
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在儿童出生后一个月内,其监护人应当到儿童居住地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预防接种单位或出生医院为其办理预防接种证。接种单位或出生医院不得拒绝办理。监护人应妥善保管预防接种证。
预防接种实行居住地管理,儿童离开原居住地期间,由现居住地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接种单位负责对其实施接种。
二、预防接种证是什么?
预防接种证是儿童免疫接种的原始记录,可以完整记录儿童接种各疫苗的品种及时间,能够提醒儿童家长及时为儿童接种疫苗,防止疫苗漏种、重种或错种,也是儿童办理入托、入学及出国留学时需提供的疫苗接种有效凭证。
三、免疫规划疫苗和非免疫规划疫苗的区别?
无论是免疫规划疫苗和非免疫规划疫苗其作用都是预防相关传染病的发生。在获得注册前都需经过严格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上市使用前都要实施严格的批签发制度,在安全性要求上,“免疫规划疫苗”和“非免疫规划疫苗”也没有区别。区别在于免疫规划疫苗由政府买单就是指居民应当按照政府规定接种的疫苗,非免疫规划疫苗是居民自愿自费接种,居民可以根据感染疾病的风险,家庭经济承受能力,孩子的身体情况等进行选择接种。
四、国产疫苗与进口疫苗的区别?
疫苗的作用是预防和控制相关传染病的发生,不论是进口疫苗还是国产疫苗,在获得注册前都需经过严格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上市使用前都要实施严格的批签发制度。
五、接种疫苗后就一定不得传染病?
预防接种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但保护率并非是100%,由于受种者个体差异的特殊原因,如免疫应答能力低下等因素,可导致接种后免疫失败。但大量的研究证明,即使接种疫苗后发病,相对于不接种疫苗者,其患病后的临床表现要轻很多。
六、接种疫苗为什么会降低传染病的发生及流行?
疫苗是为了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用于人体免疫接种的预防性生物制品。它是利用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对易感人群进行预防接种,提高个体免疫水平的同时,必然会提高整个人群的免疫水平,有助于群体免疫屏障的形成。当疫苗接种率达到一定水平时,即使有传染源侵入,由于大部分易感者接种了疫苗,得到了免疫保护,人与人之间辗转传播的机会大大减少,传染病的传播链已被人为阻断,传播的范围受到控制,减少了传染病扩散和蔓延的可能性。
七、接种疫苗后为什么一定要留观30分钟?
接种疫苗以后,由于个体差异,部分人会发生过敏反应。监测数据表明,过敏性休克大多发生在半小时之内。发生过敏性休克之后,如果不在医务人员监护范围之内易发生危险,所以接种现场必须配有医生和急救药品,以防意外发生。
八、什么是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
AEFI是预防接种后发生的、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或事件。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①一定的时间关联:反应必须是在预防接种后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发生;但有时间关联性,不等于有因果关联性;②一定的损害后果:反应必须存在一定的临床损害后果,如组织器官或功能方面的损害;③可疑的因果关联:反应与预防接种的疫苗可能存在因果关联,或暂时不能排除二者之间的因果关联;有因果关联性,必定存在时间关联性。
九、未按时接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儿童如何补种?
18岁以下儿童,因某种原因未及时接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只需补种完成相应剂次,无需重新开始全程接种。具体补种时间及补种原则以居住地预防接种单位预约告知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