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组块教学”,悟“清简”之美
暖意渐浓,时光清浅。跟随工作室的脚步,走近薛法根老师,走进语文“组块教学”的世界,滋养着我们的精神世界,也静待每一朵花的竞相绽放。
老师们在探讨前早已做好“预习”工作,仔细观摩课程,并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反思。
课例观摩薛法根《父亲、树林和鸟》
刘凤老师团队发言
刘凤老师:薛老师执教的这一课共有五个板块,简单清晰又层层推进。教学方式以读为主,在语境中不断引导学生往文字的深处走。而学生则饶有兴趣地读着、发现着,在不知不觉中循着作者创作的思路,从课文的内容、语言的形式,渐渐读出了“父亲”的形象,以及“父亲”那颗爱鸟、忧鸟的心。整堂课学生兴致盎然,教学一气呵成,简单又深刻,薛老师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
1.引导学生在朗读短语中感受什么是“生动的语言”“语言的形象”。关注课文的修饰语连用,教师运用熟词叠加的方法和说话训练的方法。
2.整体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抓住文中两个时间的词语,概括文章内容。抓全文围绕哪一句话来写,清晰课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3.朗读“我”和父亲的对话。学生边读边想,抓住父亲一连说的四句话,让学生把“我”心里的话都掏出来,真正去理解文本。
4.辩一辩:课后两道习题两点习题整合,难度提升。一连三问,层层递进。分别是:父亲像个猎人?(关注课文、关注细节)父亲不是个猎人?(回归课文找依据,体会情感本质)父亲像什么?(回顾文章、标题,思想更深认知)不疾不徐,薛老师的课不太能看出“设计”的痕迹,实话实说,有些老师的课太赶了,看着很难受,薛老师不会,很高明。上课的过程中,师生配合度很高,教师对文本十分熟悉。
听了薛老师这堂课,我跟自己的课堂对比,发现自己在教学实践当中,存在三个严重的问题:
1. 教课文,滑向了泛语文的深渊第。我经常把课文误当成教学内容,将课文中的思想内容当成语文教学内容。课文写什么,我就让学生学什么,于是就滑向了泛语文的深渊。忘记了语文学科是一门让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课程,是要学习语言运用的方法和原理。
2.做习题,陷入了应试的泥潭。我常将课文后面的练习题当成教学内容,只求正确答案,不问读写过程,陷入了应试的泥潭,偏重于让学生做题、刷题,这些都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正确导向。
3. 讲要素,异化成了教知识。统编教材提出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并行的方式,我在教课文时就围绕单元的语文要素,学课文中的阅读要素、写作要素,然后拎出来一个一个地教,分门别类地讲。这样可能会脱离学生的生活语境和语文实践的需要,异化成了教知识。
今后在学习对话较多的文章时可借鉴薛老师这种教学方法。人物对话在多媒体中相继出现,教师适时穿针引线。课后习题要大胆整合与创新。
毛颖欣老师:薛老师在挖掘人物心理方面很独到,文中“哦,__”的留白部分,让学生进行补白,步步递进延伸,人物内心丰富,提高学生的言语智能;围绕“父亲是不是猎人”为线索,让学生体会文中蕴含的对鸟的喜爱。
周玲芳老师:薛老师的课朴实无华,但处处朴素大气,自然流畅,组块式教学更让我有新的感悟及对自己课堂的反思。薛老师的课,立足单元要素,着力语言训练。
板块一:感受语言的形象,薛老师先带学生感受文章中优美的语句,通过“逐字叠加”的方法,使学生对树林、父亲、鸟儿的形象有了更深的印象,而后再让学生练习语句的表达,落实语文要素: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
板块二: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一环节教学,薛老师抓住课文中的两个时间顺序的词,引导学生进行概括。
薛老师引导学生概括,落实的不仅是学习方法更是着重言语的表达。
板块三:想象并品读对话,薛老师引导学生说,其实是在理清思路的过程,更是思维训练的过程。
板块四:父亲是不是猎人。用一句“父亲是不是猎人,但父亲哪里像猎人?”引导学生思考与发言。落实课后练习,要求学生找线索,关注学生筛选文本的重要信息,学生从三年级开始训练,通过这样长期训练,学生会有质的飞跃。
板块五:父亲像什么?是再次落实言语表达,父亲到底像什么,老师不断的引导,学生出色的表达,更是为了训练孩子的言语表达。
不禁反思自己的课堂,平时课文写什么,就想让学生学什么,忘了语文是一门让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课程,是要学习语言运用的方法。另外,在单元要素完成的时候,经常为了完成任务而教,脱离学生的生活语境和语文实践的需要。
听名师课堂,看到自己的不足,反思自己的课堂,今后更需要需要不停的思考和研究,才能是一名合格的的语文老师。
周敏老师:薛老师的课堂板块清晰,目标明确,将课后习题巧妙地融入到教学设计中。第一个板块是“在朗读短语中感受生动的语言”,通过逐词叠加的形式出现文中连用两个形容词的短语,感受课文语言的生动,解决了课后习题三。最精彩的是板块四“辩一辩”,通过“父亲就像猎人?父亲不是猎人?父亲像什么?”三个疑问,解决了课后习题一和二。既训练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又让学生关注了文中看似平常的词语,薛老师带着学生细读文本,从一个个词语中感受父亲对鸟的喜爱。另外,薛老师睿智的点评也令我佩服,评价具有指向性,让学生的回答更有方向。
李琳老师:薛老师的教学以读为主,在语境中不断引导学生往文字的深处走,而学生饶有兴趣地读着,发现着,不知不觉在循着作者的思路,从课文的内容,语言的形式,渐渐读出了父亲的形象以及父亲一颗懂鸟、爱鸟的心。教学一气呵成,简单又深刻。这种教学很值得我们学习,易模仿,易上手,学生又能跟着老师的节奏学得扎实。
马文倩老师:薛老师这节课生动地诠释了他“用课文教语文,用语文发展人”的教学理念。
薛老师立足单元要素和课后习题,感受文章语言的生动性。在导入部分需要使用竹词叠加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父亲树林和鸟的形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理清文章的思路也积累了语言。随后薛老师又设计了说话训练,让学生从学习优美语句的积累者转化为创造优美语句的表达者。在第二板块的教学中,师生共同梳理课文主要内容,根据课件出示,学生能很自然的就踏上概括的轨道,这种递进螺旋式的引导,使学生轻松不费力的理清课文内容。
薛老师的课堂简单清晰,层层递进。可以见得薛老师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同时根据本文的文本特点以及文体个性,选取“父亲是不是一位猎人”这一思辨性话题开展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在此学习活动中学生能够将眼光聚焦课文细节,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有效的提升,从中也可以见得学生的语文素养水平较高,让听者感受到生命与生命的和谐之花绽放在思维的辩证之间。
从模仿起步,薛老师这节课令我获益良多,希望今后能够更好地运用在课堂上。
陈志芳老师:薛老师设计的五个板块都有小结性话语,且都指向表达,不留痕迹地渗透写作方法,带领学生感受语言的情感,文本细读,感受语言,能给学生带来成长。
盛艳老师:薛老师课的容量大,对课文挖掘充分细致,针对不同素质学生的引导,对教学效果有十分大的影响。教学可以从模仿起步,从模仿的过程中领悟语文教学的规律,从而学会自己走路,走自己的路!
特级名师黎建红:
薛老师上课好在他的课堂设计能够吸引学生互动,参与课堂,更能让老师们模仿他的课堂教学。
组块教学——模仿、融合、创新,在模仿中融合,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语言之美。常态课可以慢下来,追求质量而非速度,语文课程“三分讲七分读”,要把握“三分读”的智慧,教师要将朗读反馈给学生,抓住文本进行解读,设计课堂。
为言语智能而教,把课文的语言变成学生的语言,着眼于语言的训练,积累语言,走向应用。
薛老师的“组块教学”体现了一种“简约之美”,如此返璞归真的“清简”课堂,不正犹如出淤泥而不染的青荷,散发着自然的清新芳香吗?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做生成智慧火花的“打火石”,注重个性化的解读和感悟,创设语言实践活动情境去回归个性解读,锻造语言合金,让“言语智慧”的培养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