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文化自信的“坚定”与“清醒”

余生请多指教
创建于2023-10-30
阅读 258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在2023年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五千年文明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以史为鉴,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保持文化自信的“坚定”与“清醒”,走好中国自己的“文化路”。

  从“夷夏之别”到“天下大同”,拒绝“文化孤立”。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夷夏之辨”到隋唐时期的“华夷一家”,从“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也”的“狭隘”到“万邦述职,无隔华夏”的“气魄”,历史告诉我们,孤立发展催生的不是自信,而是盲目。正是“胡越一家”的民族文化理念造就了说不尽的盛唐文化、读不完的大唐风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只有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求同存异”,拒绝唯我独尊,贬低其他文明和民族,才能推动不同文明和平共处,和谐共生。只有多元、多样的世界文明各呈异彩、相映成辉,人类的精神家园才会永远葳蕤繁茂,焕发万物并育的生命力。

    从“天朝上国”到“交流互鉴”,拒绝“文化骄傲”。世界进入近代以后,当西方社会正发生深刻的工业革命之际,沉湎于“天朝上国”美梦的清王朝却仍以历史的惯性向前运行。数千年文明制度领先带来的是谦逊之心日消而骄纵之心日涨,闭关锁国,自弃工业革命腾飞之机。甲午海战一朝梦碎,并非偶然,而是封建王朝几千年积弊之必然。历史告诉我们,自信不是骄傲。只有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以他人为镜,以自身为尺”,不断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中华文化才能拥有更加持久的生命力和更加广泛的影响力。

  从“全盘西化”到“薪火相传”,拒绝“文化自卑”。1840年鸦片战争叩开了中国大门,中华民族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劫难,战线全线溃败,思想亦全线溃败,“犬与华人不得入内”“火烧圆明园”等历史耻辱让中华民族笼罩在巨大的“自卑”之中,甚至导致部分国人对这泱泱文明生出“憎恨之心”。以陈序经、胡适为代表的民国学者提出“全盘西化论”,主张学习西方思想行为方式,将中国的封建文化全盘抛弃。但历史告诉我们,自信是求不来的。纯粹的“拿来主义”不是救国良方,对他国文化全盘接受永远塑造不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民族品格,只有着力赓续中华文脉,    始终让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照耀伟大复兴之路,才能更好的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从“祖宗之法不可变”到“守正创新”,拒绝“文化停滞”。传承千年的封建专制、农耕文明和儒家思想促进了中华文化永续发展,但“迟于应变”“恐于求变”的制度特征使得中国逐渐与世界脱轨,并为近代百年屈辱埋下了祸根。历史告诉我们,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必然会止步不前,被时代抛弃。“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只有着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使得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生生不息。但“求”变不是“乱”变,守正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必须坚守正道、把握规律,通过文化创造性实践,走好中国自己的文化发展之路。

阅读 258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