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教促交流,深耕共成长 ——罗江区教育系统马海英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赴阿坝县送教活动

🍀🍀
编辑于2024-05-11
阅读 2762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踽踽独行不如携手共进,思行共进,聚势赋能。为更好地实施互帮互学、优势互补、促进均衡、共同发展的结对共建及送教工作,5月9日,在罗江区教体局党组织副书记谢忠同志的带领下,马海英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领衔人马海英老师携部分团队成员一起走进阿坝县,开展送教活动。

专题讲座

5月9日下午,名师工作室领衔人马海英老师在阿坝县城关二小向阿坝县五、六年级的数学老师进行了《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解读》培训。马老师从“教材整体内容所属四大领域”入手、根据“本册教材的教学重难点”以及“各单元的例题分析”  “教学单元的教学实施建议"等几方面,立足课标,聚焦知识的本质特征,从教什么 怎么教两个方面进行培训。培训中,马老师与听课老师对话交流,用小视频、自己的实践经验举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易出现的误区等方式让老师感受到了教学要从学情出发,紧扣知识的核心本质,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加强操作,让学生“做中学、学中思”,发展思维。培训让与会老师产生了共鸣,受益匪浅。

课堂展示显风采

5月10日,工作室的3名老师,带来了3堂不一样的课堂。程前龙老师带来的一年级数学课《找规律》,以学生熟悉的联欢会场景为主线展开教学,带领学生分析彩旗的排列规律。在“读一读”、“圈一圈”、“说一说”等活动中不断地探究并发现规律,培养了学生观察和推理能力,同时关注了学生的群体优势,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和协商。程老师通过“退出课堂”的方式唤醒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引发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

周梦园老师与三年级学生共同学习了《小数的初步认识》,课堂上周老师通过大量生活事例使学生获得对小数的感性认识,了解小数的组成并正确认读小数,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再呈现例题,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和口头表达,打通小数与分数的内在联系。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活动,借助长度单位来沟通小数与分数的联系,发展学生的数感。

黄丽莎老师展示的是五年级数学课《找次品》,本节课以“猜数游戏”引入课题,激起了学生学习兴趣,又训练了孩子们对数字的感知能力。课堂上,黄老师巧妙地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和小组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找次品的最优策略——“尽量把待测物品平均分成三份”。除了课本的知识点,黄老师还在不断训练学生“化繁为简”的数学思考方式,在黄老师层层递进的引导下,学生们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和讨论,不仅掌握了知识,也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深度研讨共成长

教学有“深度”,研讨有“广度”。课堂教学活动后,三位上课老师分别就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学策略、目标达成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实现了资源共享,共研共生。

最后,李玉明主任对课堂实践情况作了点评,首先肯定老师们教学态度以及教学效果,并提出中肯建议;其次,强调在教学时需要注意让核心素养落地,体现新课程理念。

本次送教活动为两个地区的教师交流学习搭建了平台,传播了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促进了教育资源的互通共享、优势互补。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必将坚定步伐,在教育教学事业上不断探索,砥砺前行!

阅读 2762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