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是粮食生产的“稳定器”

用户15641038
创建于2023-10-30
阅读 285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近日,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就《关于农村撂荒土地整治的提案》作出了答复,积极回应了社会关切的撂荒土地整治问题,再次强调了农村耕地保护制度和整治要求。没有耕地就没有粮食生产安全,如果只谈粮食生产,而耕地保护和整治抓得不严不实,那么端稳14亿人的饭碗无异于“空中楼阁”。从这个意义上讲,基层社区党委落实国家的耕地保护政策,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粮食产量稳产增产,助力农业发展、乡村振兴。

    保护耕地,宣传是先手。这需要我们社区工作人员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实际分解落实,围绕农民群众关心的占用耕地建房、农业结构调整、发展设施农业、农村土地承包等问题进行宣传解读,切实增强耕地保护的意识和工作氛围,引导农民群众科学利用耕地、科学保护耕地、随便占用耕地是违法的观念。

    保护耕地,整治是手段。农村“非粮化”土地整治不是乱整,而要认清客观事实,因势利导提高土地利用率。在整治过程中,需遵循三大规律。一是自然规律。比如,对于坡耕地或陡坡地等不稳定耕地,进行退耕还林还草是为了防治水土流失;二是经济规律。由于粮食种植比较收益低,农民为了增收,有强烈的发展经济作物的需求。因此,要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尊重经济和市场规律,尊重农民意愿和种植历史传统,允许在不破坏耕作层的基础上,种植粮食作物之外的农作物,也能避免农民在无法种植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低收益的权衡下发生耕地撂荒;三是社会规律。以资本下乡为例,需进行必要引导和管控。流转土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要确保有意愿、有技能从事粮食生产的专业大户获得土地,而那些有能力获得土地的资本,即使获得土地也不能将其转为它用。地方政府应采取优惠金融信贷等支持政策,鼓励适度规模经营“趋粮化”。

    保护耕地,意识是动力。作为社区工作人员,是国家耕地政策的一线推动者、执行者,并且与农民群众打交道,是相关政策的解读者、宣传者,关系到14亿人的饭碗问题。我们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更应该认真学习土地政策文件,筑牢耕地红线保护意识,增强做好本职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为粮食增产稳产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阅读 285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