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落实新课程标准,打造高效课堂,进一步推动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新石小学进行了提质增效“三思课堂”系列研讨活动。本次活动由四年级组提供课例研讨汇报。10月27日下午,刘晓丽副校长、任婕主任及全体语文老师参加。四年级组由吴旭迪老师带来课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后反思,组长闫丽老师进行教研主题汇报,王盼老师、郑敬岩老师和张迎添老师分别汇报展示的是学问思辨行教研模式的践行。
四年级组组长闫丽老师由回顾往昔到大单元确立再到助学单设计几大板块详细地讲述了我们每周进行的教研日常工作。闫老师提到通过课例,我们对三思课堂的这种模式以及学问思辨行的教研模式有了真切的体验。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三思课堂+学问思辨行”这条路上,我们定会如繁花一样绚丽多姿。
吴旭迪老师带来的课例展示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在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说清楚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感受周恩来救国济世的抱负。要求学生们以此展开练说,写自己读书的目的,做到理由清楚。最后在教学反思中也提到,这样一个过程使得教学融为一体,形成一个闭环,切实提高了我们课堂的有效性。
张迎添老师就学问思辨行教研模式中的学和问两点进行具体教研汇报, 对照《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在日常的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对实用性文本进行阅读与学习,形成属于自己的理解,并且对日常的学习以及社交生活中所采用的交流以及写作方式进行练习。根据这一概念界定,我们再对照新课程标准中“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在第二学段的学习内容以及“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关于第二学段的学习要求进行分析。本单元体现的是“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和“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我们的课例设计也是围绕着这两个任务群展开。
郑敬岩老师就学问思辨行教研模式中“思辨”板块和课堂三单进行详细分享,在课例的第一课时,预习单中学生搜集有关社会背景、周恩来资料,内容杂乱笼统,最后展示导致课堂时间安排不当,二次试课改成尝试概括材料,直接概括有难度,最后确定将学生资料整理分类加入图片,直接展示讲解,深切体会周恩来立志原因。助学单中任务三,体会“中华不振”探寻立志原因,这项任务的设计,根据磨课中的问题进一步优化,最后以人物、表现和周恩来想法三项内容清晰细致的表格呈现。小组合作交流完成表格,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全动态了解思维变化。
王盼老师就学问思辨行教研模式中的“行” 具体讲述到我们借助预学单和学生一起的深度阅读文本,提出、梳理问题,通过师生、生生对话,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通过学习不同人物的事迹,体会、感受他们浓浓的爱国情。设计符合他们时代特征的活动任务,比如寻访身边的人或事,进而反思自己,如何“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设计任务的时候,从真实情景出发,把任务落到实处,动手做实事。就是大单元教学的目的,也是落实核心素养的体现。
最后,刘晓丽校长进行总结讲话,现正处于教育变革的大背景下,学生在变,课堂也要变,我们要尽可能满足学生今后的发展。在三思课堂的教学模式下,深化三单设计,课堂以三单为抓手,培养学生思辨能力,以多种方式给学生思维支架。三思课堂就是要培养学生会思考、善思辨、有自己的思想。
在这次“三思课堂”系列研讨活动中,相信每一位老师都收获满满,让我们以热忱向上的精神面貌,勤勉踏实的工作作风继续探索,不断寻求新途径、新方法,深化课堂教学,以科研为先导,以教研组建设为载体,全面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