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航员失重问题如何得到解决
(一)陀螺仪原理
1.陀螺仪的特点:不受任何外界各种作用力的影响;不受外界磁场的影响;内部与外部相互之间的关系比较远。陀螺仪由三轴组成,接触点由轴承摩擦力形成联系。如果陀螺仪外壳处在运动状态下,又会怎么样呢?陀螺仪外壳超高速运动造成对人类伤害的惯性,通过内转子慢速运动可以转换为对人类无害有利的结果。
陀螺仪三轴结构,就属于三层次不同运动速度关系。多轴、多层次结构的一、三轴,属于正方向;二、四轴,属于反方向,主动与被动,加速与减速、轴与轴、层次与层次之间关系,相当于齿轮、滑轮组合原理。一、三轴与二、四轴之间,还会出现它们之间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对立统一平衡的关系。利用这个原理就可以解除惯性伤害人的实际问题。一旦人们认识到陀螺仪的这一功能,意义特别重大。例如,人类如果在陀螺仪内层,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呐?首先考虑陀螺仪工作原理的相反方向利用问题。陀螺仪中心内层的转子,可以看成为定子,属于相对慢速运动宇航员居住的地方。陀螺仪外壳定子,则可以看成为转子,超高速自转运动会产生反重力、能力、万有斥力,以实现重量不断减轻达到飞向太空的目的。
(2)电动陀螺仪飞行器外壳与内层各自不同自转运动速度,具有两个截然不同意义。无极调速电动陀螺仪外壳的超高变速自转,使整体物体重量根据需要不断变化,就可实现上升到天空、太空的目的。电动陀螺仪内层根据所需的自转速度,产生离心加速度运动,可以转变为与地球表面相同一样重力加速度,解决人体失重问题。两种不同运动速度得到一举两得的结果,这就是陀螺仪飞行器的真实目的。电动陀螺仪飞行器的结构,相当于一个中心轴与两种不同运动速度电动机的组合体。
(3)物体由重量与能量产生的自转运动=物体由重量与能量产生的曲线环绕的公转运动。它们是热能、内能与机械能、外能的对立统一平衡关系,也是重量与能量守恒定律的基本原理。宇宙万物在运动过程,只能是重量与能量的变化,物体质量是永远不能够变化的数据。计算公式为PV2/(R-r)=P(G+g),可简化为PV2/R=PG。例如,900公里/小时相当于一般飞行客机的运动速度,经过计算100公斤质量的人,在飞机上称量为99公斤重量。可以认为增加1公斤能量,减少了1公斤重量。
地球赤道重力加速度9.78米/秒2、地球两极重力加速度9.83米/秒2。赤道惯性运动速度465米/秒与两极无惯性速度之差;地球赤道6378公里半径与地球两极半径6356公里之比的综合值,相差0.05米/秒2的重力加速度变化。通过实测与计算得到100公斤质量的物体,在赤道与两极重量与能量各相差5公斤。环绕地球运动速度9.72公里/秒,经过计算不管原来的重量、能量是多少,都处于重量+能量=零的“失重”状态。宇宙飞船发射前的100公斤质量物体,需要增加100公斤的能量,减少100公斤的重量,最终得到重量、能量=零的结果。
(4)陀螺仪外壳与内层的不同运动速度,存在怎么样相互联系。两套各自独立的电动发电系统结构,以中心轴为中介,使得两者又相互联系到一起。在地球表面大地上,以中心轴为支撑点,属于静止状态。通过外界电能输入使外壳进行电磁转换,得到超高速旋转运动。电能通过内层电磁转换系统,保持慢速度运动。一旦飞行器上升到天空、太空,中心轴也会产生惯性旋转,形成外壳、中心轴、内层三者之间相互运动过程的必然联系。主动与被动区别,哪部分质量大为主动,哪部分质量小就为被动。利用减速器与加速器原理,实现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理想设计认为,外壳与内层没有任何关系,实际上中心轴上的轴承会产生摩擦阻力,又把它们相互联系到一起。
(5)国际上对于此问题研究,只局限于“反重力发动机”原理,就差一层窗户纸一捅就破。实际上反重力发动机,就是万有斥力、能量发动机,也是机械结构定子与转子,最简单电与磁的发动机。还解决了另外一个实验项目,物体自转惯性内能与曲线环绕公转能量运动,具有完全相同一样的效果。物体能量的增加、瞬时重量在减少,这也是重量与能量守恒定律的基本原理。今后交通工具形状,性质上会产生根本改变。现阶段陀螺仪发动机原理已经有了详细说明,就差机械结构图没有出示。
(二) 发明专利说明书
申请号:200810054029.2 申请日:2008年8月1日 申请人:高 景 春 发明创造名称:惯性稳定器 审查合格通知书:2008年12月1日
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一种惯性稳定器,特别是涉及一种设置在运动物体上的惯性稳定器。
背景技术。当人们坐在诸如汽车等运动物体时,如遇有减速刹车,在惯性力的作用下,人都会向前冲。左右转弯时也会出现与转弯方向相反的倾斜现象。此时人都会受到一个与运动方向相反的作用力,这种力会造成对人体的伤害。据统计,每年地球上由运动物体(比如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主要运载工具)产生的撞击、急刹车等事故,而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都十分巨大。另外,当宇宙飞船行驶在太空中时,对于内部的宇航员,将会长时间处于失重状态,因此会给宇航员的身体造成一定伤害。从太空中回到地面的宇航员,需要加倍时间训练,才能恢复原来正常的生活环境中。
发明内容。突如其来的惯性,给人类造成的都是灾难。能否利用它化险为夷,成为我们当今必须要考虑的任务。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人体受到伤害,并且安全性好的惯性稳定器。如经改进后,可利用惯性去解决人类需要的常规重力,实际用途的要求。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惯性稳定器包括支撑架、两个压力轴承、中心轴、万向球轴承、吊装螺丝、座椅架、及座椅。其中,支撑架固定在运动物体的地面上,由两个呈八字形且上端相连,并且沿前后方向相对设置的支撑杆组成。两个压力轴承分别安装在两个支撑杆的上端中心部位,并且分别支撑住中心轴的两端。万向球轴承设置在中心轴的中心部位,利用万向悬挂装置造成轴中心高于重心。吊装螺丝垂直贯穿设置在万向球轴承的内部。座椅架的上端吊装在吊装螺丝的下端,而座椅则固定安装在座椅架上。座椅架的高度小于支撑架的高度,以使座椅架及安装在其上的座椅处于悬挂状态。类似于悬在半空中的“秋千吊椅”。本发明提供惯性稳定器的设置在运动物体的内部,可使坐在座椅上的人,连同座椅架一起借助于万向球轴承,而以该轴承为中心任意进行摆动。因此即使受到惯性力的作用,该装置也能够依靠座椅架连同座椅摆动,来减少惯性力对人的影响,所以安全性好。而当人处于失重状态下时,可借助于外部动力使座椅连同宇航员一起,环绕中心轴运动以产生离心力,使该离心力与座椅的重力平衡,从而给宇航员创造一个与地球表面一样的“重力”,以减轻甚至消除失重对宇航员造成的伤害。如下图一、图二所示。为本发明提供是第一代汽车惯性稳定器的正向、侧向结构示意图。
图一 图二
1.当人坐在汽车等运动物体上时,汽车行驶过程中,本发明提供的惯性稳定器上的座椅架6及其座椅7将依靠不停地摆动来达到惯性平衡,以使坐在座椅7上的人不受路面颠簸和汽车加速减速的影响,因而舒适感好。而如果遇有减速刹车或左右转弯,座椅架6及其座椅7将以万向球轴承为中心而在球面内任意进行摆动,所以不会造成对人体的伤害。当宇宙飞船行驶在太空时,该装置不仅能够像上述情况一样减少加减速、左右摆动及上下颠簸而对宇航员造成的影响。而且即使处于失重状态,也可以在外力作用下,使座椅架连同座椅环绕中心轴翻转。以产生离心力,从而给宇航员创造一个类似地球表面一样的“重力”,以减少长时间处于失重状态时给宇航员的身体造成的伤害。
2.惯性:物质的基本属性之一,它反映物体具有运动状态的性质。惯性导航:利用装于飞行器或船舶上的惯性敏感元件(如加速度计)感受飞行加速度,再通过计算机自动完成二次积分运算,而得出飞行器所达空间位置的一种自主式导航方法。
(1)减摇、防摆:减轻船舶、钻井平台等,受海浪、风力等,各种各样不同波浪的影响,对人体造成的伤害。关于物体运动系统内部的平衡,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尤其高速旋转物体内部不平衡,带来整个运动物体毁灭性的灾难。例如,磨床砂轮需要修正保持静与动的平衡;洗衣机中的甩干机也需要动平衡。然而,不管是惯性导航系统、陀螺磁罗盘、还是航空陀螺传感器、减摇、防摆,它们用途虽然不同,但采用相同一样的原理。三自由度陀螺仪的特征:定轴性、进动性、陀螺力矩。这些问题都是由滚动轴承、空气、水的摩擦阻力而产生滞后现象,需要计算机进行自动补偿来完成。因此怎么样减少轴承、空气摩擦阻力,才是我们重点研究探讨的话题。
(2)人在交通工具中遇到惯性伤害的特征:对于交通工具前面的撞击,相当于急刹车、超减速过程,人会产生向前冲击力;交通工具后面的被撞击,相当于超加速过程,人会形成向后仰的作用力;以此类推,左面被撞击产生向右的冲击力;右面被撞击产生向左的冲击力。被撞击的力越大,由此产生反方向的惯性力也越大,并形成正比关系。认识到这个问题非常重要,为后面解决它们之间平衡问题奠定基础。物体在加速或减速过程,形成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平衡关系。重量与能量守恒定律,一定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对立统一平衡关系。
(三)陀螺仪平衡飞行器的原理
陀螺仪飞行器包括:汽车、轮船、地球表面飞行器、地球外太空飞行器、宇宙星系间的飞行器等,所有惯性运动物体。
1.陀螺仪飞行器最重要指标就是安全性,没有人员的安全性一切都等于零。飞行器什么样的结构形状,属于安全平衡稳定的呢?飞行器安全与平衡紧密相连,在宇宙中所有运动的天体、物体,上、下、前、后、左、右,全部对称、平衡的椭圆结构(包括自转的正圆与高速自转扁圆蝶形),属于最安全的形状。正是这种形状、结构,使得宇宙中无限数量天体、星系永远存在,处于平衡稳定的永恒运动过程中。宇宙万物天体、星系的平衡稳定与安全紧密相连,进行类比陀螺仪飞行器的运动过程,平衡稳定与安全更为重要。超高速自转物体,更具有平衡稳定性。
例如,人类用手投掷物品最远的世界纪录,男子标枪投掷世界纪录为104.8米。然而,飞盘投掷的最远距离为263.2米,远远超过任何其它物品投掷的距离,其中原理就是飞盘的自身圆形旋转结构。
再如,枪管、炮管中膛线、即来复线的作用,子弹头、炮弹头通过枪膛、炮膛产生自身旋转,运动过程形成陀螺仪式的稳定效果,弹头可以飞行更远距离,弹道稳定。还有一个现象需要认识,即相同能量产生物体的运动速度,没有自转与存在自转的弹头不同重量,自转物体明显要轻于没有自转的物体,也会飞行更远距离。
再如,电磁炮原理,已经解决初速度瞬间加快的难题。运用到航空航天发射过程,可以节约能源消耗。所担心就是瞬间加速度太大,宇航员身体承受不了。陀螺仪飞行器运用,可以把不良直线瞬间加速产生的惯性伤害转变为旋转力,通过时间延长分解消耗惯性能量,以适合人类身体的承受能力。
2.地球上生物,以每小时几十公里的运动速度,已经很快了。当今人类利用“仿生物学原理”制造出的飞行器,已经达到几十公里/秒的运动速度。从生物运动速度的几十公里/小时,到宇宙飞船的几十公里/秒,提高了3600倍,历经人类科技发展几百年的历史。宇宙天体相对运动速度如果需要更加快些,其中包括自转运动速度与公转运动速度上的区别。自转运动速度快的现状就不再是圆球形状,而转变为蝶形扁圆形状。在太阳系中也有自转运动速度非常快的现象。例如,木星、土星环的外围物质,以及它们的卫星,远远大于地球的环绕速度。宏观的银河系、河外星系等;微观的、分子、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等。自转运动速度或者公转运动速度都很快,每秒几十公里、几百公里、几千公里运动速度,甚至达到光速运动现象,比比皆是。
宇宙中一些天体、星系的超高速自转、公转的运动速度物体,并没有耐高温坚固的外壳;也没有结构复杂的发动机;更没有复杂多变、难以理解的“神秘”理论。利用没有自转运动速度的“仿生物学原理”飞行器运动,已经到达了极限。“仿自然界天体、物体原理”超高速自转的陀螺仪飞行器,正在成为今后提高运动速度的必然选择。在宇宙世界中,天体、星系的自转与公转同等重要、缺一不可。自转不仅决定运动物体的具体形状,还能够把自转惯性与公转惯性相互平衡,得到重量减轻的结果。效仿自然界运动天体形状特征,以实现超高速运动的可能性。地球整体自转运动不同步现象,可以看成为地球外部与内部不同层次关系。从其它天体去看地球,只能看到地球表面大气层自转过程,与地球表面大地的自转速度不可能同步。宇宙中其它星球都是如此,内部与外部不同的运动速度,各有不同的功能与用途。陀螺仪飞行器原理与地球不同层次自转速度,具有相同性质。内部慢速运动制造一个大气压的重力,解决人类居住环境问题;外部快速运动解决整体宇宙飞行器重量减轻,得到不同高度轨道的运动过程,一举两得、两全其美。
超高速运动形成电动机、陀螺仪的转子,属于内部结构,形成它们各种不同物理特征。需要转变内层与外壳不同结构的使用过程,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即转子形成定子、定子转变成转子。把自然界中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超高速自转运动物体形状,通过类比转变为,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飞行器形状,势在必行。物体自转惯性作用,呈现扁圆现状,因为这种现状物体在高速运动时阻力最小。
3.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数学表达式:1/2PV2=Pgh,左式表达为动能、右式表达为势能,动能=势能,成为能量守恒定律最一般表达方式。但根据数学表达式原理讲,等于符号两侧的数据,一定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关系,即动能与势能,同属能量形式,它们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关系,从逻辑上讲不通。经过简单数学推导,可以得到这样数学表达方式:PV2/R-r=P(G+g),左式代表能量,右式P(G+g)直接代表物体的重量。即单独一个方向的能量守恒定律,转变为两个不同方向,形成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重量与能量守恒定律,既合情又合理。
4.关于物体的失重、超失重、常规重量、超重问题。
失重:当一个物体的质量不变,它的重量小于常规常态的重量时候,我们称之为失重状态,就是常规重量的负值变化关系。超重:当一个物体的质量不变,它的重量大于常规常态的重量时候,我们称之为超重状态,就是超常规重量正方向的变化关系。
(1)宇宙飞船在大地表面时,属于“常规重量”阶段,适合人类生存的重力环境。宇宙飞船在发射过程不断加速运动时,属于“超重”阶段,重力朝向地球中心。宇宙飞船在太空中匀速环绕运动时,属于“失重”阶段,没有任何方向的作用力。宇宙飞船在回到地球大地过程需要不断减速,属于“超失重”阶段,重力方向背离地球中心。宇航员飞行座椅在飞船中的位置,发射过程朝向地球、回程过程背向地球,以解决超重与超失重惯性对人类造成的伤害。需要人为调整飞船整体不同方向以及座椅姿态,去得到问题解决。宇宙飞船在加速与减速过程,产生不良直线惯性运动,可以转变为类似离心机的环绕运动。加速与减速过程产生不良惯性越大,转换为周期环绕运动也就多旋转几圈。陀螺仪惯性飞行器,从内部结构上就可以实现自由自在运动过程,以得到不良惯性问题的彻底解决。人们在太空生活、生存,长时间处于“失重”状态,对于人类身体造成伤害的后果严重,需要回到地球上通过加倍时间锻炼,才能慢慢得到身体恢复。重力、向心力与能力、离心力,属于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关系。陀螺仪飞行器的内部定子,需要保持稳定的离心力自转运动速度,转变为人类所需的重力,彻底解决人类在飞行器中的“失重”问题。
(2)在宇航员训练中,有一种抗眩晕大型离心机械,如上面离心机照片。高速旋转过程产生离心力超重力现象。普通人只能接受2g-4g离心力=重力加速度,持续30秒钟的实验过程。经过训练的宇航员可以挑战8g离心力=重力加速度值的实验过程。9.8米/秒2*8倍=78.4米/秒2,相当于8个大气压力作用于人体上。普通一般人难以承受,但可以把由加速产生的离心惯性力,通过陀螺仪结构可以转换分解后的旋转力,以延长时间方式不断减轻承受能力。另外,在离心机上可以得到与地球表面相同一样的平衡状态,1g离心加速运动=1g重力加速度,此时宇航员在大型离心机中无法分辨重力与离心力,有什么不同的区别与特征。
(4)宇宙飞船完全处在地球外的太空匀速飞行时,飞船内部的宇航员处于失重状态。当宇宙飞船在回到地球的过程中,飞船处于自由落体运动时,内部宇航员处于超失重状态。以上这些如果时间长了,对宇航员身体来说都是不利的因素。因为我们人类世世代代都生活在地球表面大地上,已经习惯了常规常态重力对人类的影响。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呢?前面讲的“惯性稳定器”再结合宇宙飞行器外形,改造成圆盘形状,类似我们现在使用的“陀螺回转仪”。也如同把离心机摆放在宇宙飞船中,当离心机加速达到一个g的重力加速度,宇航员就可以享受与地球表面相同一样的特殊重力。今天我们已经把“陀螺回转仪”当作仪器来使用,如果把它当作太空交通工具来使用,很多问题都可以解决了。人类居住于“陀螺回转仪”内层中心,可以说不受任何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保持“陀螺回转仪”稳定性质和特征。宇宙飞行器在加速上天或减速回落过程中,还可以把超重和超失重产生的不利于人类身体的直线惯性力,可以转化为旋转力,以减轻由不良惯性,给宇航员带来的影响。
(2)宇宙天体在高速自转时,公转运动速度也特别快,而利用“仿生物学”原理形成的物体没有自转,公转运动速度就慢。物体在自转与公转运动过程中,外壳自转过程在与外界的摩擦阻力最小。高速旋转物体运动的动能可使该物体能量增加、重量减轻。当这个物体平均公转或者自转线速度,能够达到7.92公里/ 秒,具有等效作用物体就会飞到地球之外的太空中。宇宙天体或者飞行器的公转与自转、外能与内能相互转变,具有相同一样的等效原理。重力加速度=能力减速度,数学表达式V2/R=G;圆周期匀速运动公式,V=2∏R/T。地球环绕线速度=7.92公里/秒,如果飞行器外壳的重心,大约平均半径为2.5米,代入圆周期匀速运动数学公式。得到飞行器外壳产生3万转/分钟的自转运动速度,与环绕线速度7.92公里/秒,相互平衡一样的结果,可以实现环绕地球的运动过程。蝶形飞行器外壳的自转运动速度,从静止到3万转/分钟,决定距离地面的高度不同,自转运动速度快、高度高,自转运动速度慢、高度低,形成正比关系。从重力加速度到重量,从能力减速度到能量,形成它们的守恒定律。仿自然界的自转物体与没有自转的仿生学原理的两者之间,对于前者更有优势而言。
飞行器内层才是人类居住的地方,创造良好的人类居住生存常规常态环境,由人类操控达到完成宇宙飞行器任意方向运动的目的。地球表面大地上重力加速度,g=9.8米/秒2,利用匀加速运动公式,V=at,得到运动速度。如果飞行器的内层直径5米,R=2.5米,圆周直线长度为15.7米,代入圆周期匀速运动数学公式,得到37.45转/分钟的自转运动速度。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9.8米/秒2与自转运动速度37.45转/分钟,形成相互平衡一样的结果。即飞行器内层应该是永恒不变37.45转/分钟运动速度,不管飞行器在那个不同高度,得到都是一个重力加速度数值结果。由不同公转运动速度的惯性,可以转变为自转的旋转力运动,失重、超失重、超重现象就都不存在了。这个实验可以在地球大地上完成,如上图的离心机,37.45转/分钟运动速度,人体站立大地与人体横向背离飞行器中心的离心力,相互平衡。重力加速度方向朝向地球中心;离心加速度属于水平方向,背离中心轴;效果等同。
(3)陀螺飞行器主要技术指标,飞行器外壳与内层为了减少联系,采用间接中心轴为定子的方式。相对静止空心的中心轴,具有支撑整体飞行器的作用,人类进与出、飞行器与飞行器链接装置等,多种功能作用。飞行器支撑架,相当于飞机的起落架,着落不用硬地面的跑道可垂直起降。支撑架与地面有一套反钩结构,能够稳固抓住大地,让飞行器超过一部分的负重量时在起飞,以迅速离开大地表面。
科里奥利力,即地球自转造成偏向力。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导致地球北半球产生向右、逆方向的旋涡,南半球产生向左、顺方向的旋涡。地球南极北极的磁场,也与地球自转存在必然关系。陀螺仪飞行器自转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必须保持相同一致的关系,利用相同方向的惯性可以节省一部分能源的损耗。物体自转过程会产生旋涡,作用在空心轴的中心具有单方向性,这也是陀螺仪飞行器不同方向直线运动,形成反作用力的基础原理。
陀螺仪飞行器内层属于中心轴的慢速转子,有一组线圈、两套轴承,完成一个离心加速度运动,可以转换重力加速度运动过程,解决宇航员的失重现象。在原先飞行器没有自转情况下,加速过程产生的超重、减速过程产生的超失重,都由宇航员的身体自行承担。设置了慢速旋转运动的内层后,由飞行器加速与减速或者任意方向撞击事故,造成惯性伤害可转换为旋转运动,对于宇航员身体起到缓冲的作用。飞行器整体上升与下降,依靠飞行器外壳的不同超高速运动,产生不同的失重来决定。飞行器需要前后左右不同方向运动,通过飞行器运动过程的不同倾角来完成。
5.当务之急需要在太空中的中国空间站上,建造一台厚度0.8米左右、直径4-5米、几十转/分钟的慢速自转、大型、隔断封闭式、产生1g微重力的离心机。离心力=重力,离心力可以转变为重力,得到以中心轴为起点朝向离心方向而形成的重力。实现宇航员在以离心机中心轴为原点的工作、学习、休息过程,享受由1g离心力经过转换带来所需要的重力需求,避免长期处于失重状态下,对于人类身体造成的伤害。宇航员在离心机中能够站立、坐下学习、吃饭、锻炼身体或躺下睡觉等。太空中宇航员的大部分时间,都可以在离心机产生重力过程度过。通过计算可以放置能够随时拆装转换的三套折叠桌椅、折叠床,保证宇航员在工作、学习、休息,始终处于“离心力=重力”的常规常态重力状态。如下简图。三个宇航员可以通过折叠变换,同时处于三种不同的环境状态。(1)宇航员在站立时的结构状态。(2)宇航员在休息睡觉时的结构状态。(3)宇航员在学习、吃饭、工作时的结构状态。
2022年7月24日,在中国发射的问天实验舱中,共有四项科学实验柜,其中之一“变重力科学实验柜”,直径900毫米、高度1.8米、宽度1.1米、厚度0.9米,提供0.01g到2g高精度微重力环境,可模拟月球、火星重力,进行科学研究。只有一步之遥啊,1g重力环境其中可以实现,只需实验柜再大一些,直接给予失重的宇航员们使用,就可以解决当前在太空中的失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