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雯惠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大港】20231019坚持绿色发展 建设美丽天津

创建于2023-10-19 阅读355

  爱一座城,恋一处景,忆一方水土。10月19日上午在天津外国语大学外事学院,大港全体地理教师齐聚一堂,再次聆听天津师范大学李兆江教授讲述天津的城市故事。如果说运河文化承载了天津六百年的悠悠历史,那么“绿色、创新”理念则是天津当下所秉承的发展道路。跟随李教授的生动讲述,我们更加了解了我们自己所生活的城市,也更爱这一方热土。

反思历史,居安思危

  史学家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李教授从地球历史切入,如果把地球46亿年的演化历史比做一天的24小时,那么人类仅仅是在最后一秒钟才出现。从历史规律来看,越晚出现的生物,它的生存周期往往越短暂。如此看来,人比之于天地,不过如蜉蝣一般短暂渺小。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才是人类得以生存延续的前提。

  那么,什么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呢?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的是人类与自然演化的相互作用。人类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人类活动会影响着自然环境的结构、功能与演化过程。当人类的作用超过自然环境自身调节能力的时候,自然环境只能通过剧烈的变动才能建立新的平衡,但这种“剧烈变动“对人类而言,可能将是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海平面上升并非危言耸听,地球历史上曾发生过数次颠覆性的巨变。看到海平面上升60米后的中国,看到暴雨引发的城市内涝,人类应该居安思危了。长期以来,人们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了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却忽略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如此一来,人类必将遭到大自然的报复。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这是新时代最美的民生愿景,也是我们每个人共同的责任使命。

地图演绎城市变迁

  天津是四个直辖市中唯一座依山傍海兼有平原的城市。独特的区位优势促进了其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

  自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天津城市发展进入了现代化的城镇体系阶段。随着工业聚集地的战略性转移,天津城镇体系空间格局不断变化。

城市发展,生态为先

  (一)以都市型农业为主的生态农业

       与传统的城郊型农业相比,都市型农业融合现代技术和企业化的经营模式。既满足城市建设和人民现代生活的多种需求,又兼顾了生态环境优化。

  (二)以高科技为特色的制造业

       天津以创新为驱动,引领环保领域新潮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美丽天津,人地和谐

  近年来,天津市生态工程力度加大,生态保护取得显著进展。通过实施生态工程,天津形成了由北到南,总面积达500km2的三大生态环境保护区:(1)北部蓟县山地生态环境保护区;(2)中部“七里海——大黄堡”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区;(3)南部“团泊洼水库——北大港水库”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区。形成生态屏障、生态连绵带和生态防护廊道,切实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资源,保护海洋资源、森林资源、生物安全及生物多样性。

  将地域文化融入城市生态景观中,展现天津了生态文化特色,体现了天津深层次文化内涵。

  天津市从海洋到陆地建立了古海岸遗迹、地质、森林、风景名胜等多种自然生态系统的自然保护区,不仅保护了稀有的自然资源和原始生态系统,还具有重要的科研、旅游价值,而且对改善天津的环境质量也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蓟州中上元古界地质自然保护区

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

团泊湖鸟类自然保护区

大黄堡湿地自然保护区

八仙山森林自然保护区

天津市盘山风景名胜区

天津九龙山国家森林公园

天津青龙湾固沙林自然保护区

  最后,李教授提到:“天津市所处的海岸带是地球系统中陆地、大气、海洋系统的界面,是物质、能量、信息交换最频繁、最集中的区域之一,也是人口与经济活动的密集带和生态环境的脆弱带,资源环境的冲突日益尖锐。为此,我们要从地球科学的角度,对全社会宣传、普及天津市有关地球科学和生态科学方面的知识,帮助人们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地球观和科学发展观,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也是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经过这次学习,让在场的地理教师们更加了解天津的生态文明建设,这些生动的乡土案例都是难得的教学素材,它们会点亮地理课堂,让学生心中的“生态文明理念”更加鲜活生动起来!

撰稿:杨雯惠

审核:刘淑英

阅读 355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