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卯金秋,我有幸加入了广州市郑文彬名教师工作室,并参加了工作室的揭牌仪式。上午课后,我匆匆赶到会议现场,幸好未错过郑老师的精彩讲座。
郑老师讲座的主题是“训诂知识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讲座内容格外充实,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上,更吸引我的是一个个直接取材于中学课本的生动例子。我听到的第一例是出自《史记·陈涉世家》中的名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句中的“燕雀”是什么意思呢?郑老师笑而不语,观察着在座老师们的反应。我自认为翻译就不应该考虑过多,直译过来就是燕子麻雀嘛,但郑老师的笑让我觉得这个词语不简单。随着新思路的提点,新解也就浮出水面了:从上下文的关联上看,“鸿鹄”与“燕雀”可不可以理解为句中对文?“鸿鹄”有大鸟之意,与“大”对应的自然就是“小”,而“燕”有没有“小”的意思?有些事,我们不用讲,但要挖一挖,想一想。我听见工作室其他老师发出了质疑的声音:“燕”还有“小”的意思?王亚龙的《从“燕国”改名谈到“燕”字的来源》中谈到,“燕”字与“匽”“妟”“宴”等字都存在语音与意义上的密切关系,两个字在早期是互通的。“匽(yǎn)”是形声字,金文从匸(xì,掩藏),从妟(安也),妟亦声。《说文·匸部》:“匽,匿也。从匸,妟声。”段玉裁注:“匽之言隐也。“《广韵》:“匽,隐也。”扬州话“匽”指隐蔽地进入,比如:门要关好了,当心小偷匽进来。苏州话称藏在门背后乘人不备时溜进来作案的小偷为“匽门贼”。“匽”也指藏在隐蔽的地方,比如:小赤佬匽勒啥地方,人匣(副词,也)看不见。黄县话读作yàn,是匿和藏的意思,比如:你把糖匽儿哪去喽?小松鼠把橡果匽儿这匽儿乜,最后自己都找不着喽。布或衣裳等脏了不容易看出来称为“匽灰”,比如:小白褂最不匽灰。古时“匽”通“燕”,钟鼎彝器有《匽侯旨鼎》《匽侯盂》《匽公匜》等,容庚《金文编》卷十二:“匽,经典通作燕。匽,召伯所封国。”既然“匽”有隐匿之意,“燕”当也有相近意义。后来我听取郑老师意见,查找资料再挖一下。不管查找的结果如何,教学之路上的许多事,是可以挖一挖,想一想的。
这次讲座,后面的内容同样精彩,每一条例子都值得挖掘。比如“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一句,按照课本上“登上车前的横木”的解释,总觉得有失偏颇,郑老师给出了新的思路:有没有可能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呢?还有,高一新课本中的《芣苢》篇反复出现的“采采芣苢”,其中的“采采”究竟是什么意思?“薄言采之”的“采”又是什么意思?如果学生问起来,我们该怎么回答?这就又涉及到古文字学与训诂学了。这些问题还真值得深入挖掘探索一番。
恍惚之间,我似乎又回到几年前在南昌和同门学友研究“黑鸟浴”的时光…… “黑鸟浴”是怎么回事呢?这个词是《大戴礼记·夏小正》所出。其传曰:“浴也者,飞乍高乍下也。”俞樾在《古书疑义举例·以双声叠韵字代本字例》中有解释:飞乍高乍下,何以谓之浴?义不可通。“浴”者,“俗”之误字。《说文》:“俗,习也。”黑鸟俗,即黑鸟习也。《说文》:“习,数飞也。”传所谓“飞乍高乍下”者,正合“数飞”之义。“俗”“习”双声,故即以“俗”字代“习”字耳。原来,它并非黑鸟洗澡的意思啊!
讲座结束,我感触颇深,对于学生时代国学专业的我来说,“十三经”是我们学习的内容,而以文字、音韵和训诂为核心的“小学”,则是我们做学问、学“十三经”的工具和根基所在。遗憾的是,毕业以后,我便将这些知识抛诸脑后,狭隘的着眼于中学课本文言文的注解而未深入挖掘当中的“小学”知识。时至今日,我恍然大悟,原来中学语文,也能运用“小学”思路进行研究。
(作者:程修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