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路上的雄奇与宁静

国雄
创建于2017-03-31
阅读 0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2007 西藏纪游之一

 
— 青藏铁路沿线见闻


“黄昏我站在高高的山冈,
盼望铁路修到我家乡,
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
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
……”

在藏族歌手韩红高亢欢快的歌声中,我们乘坐的N917次快车缓缓离开青海省西宁火车站,在深沉的夜色中加速向西驰去。自从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正式通车,这首题为《天路》的歌曲已经红遍中国,在海外也不时可以听到。然而此刻听到这首歌,我们真的有几分激动。因为这趟列车,正在沿青藏铁路开往西藏首府拉萨。多年以来我们一直向往登上“世界屋脊”,如今终于因这条“天路”建成而梦想成真。


列车舒适平稳
不觉身在高原

列车启程时已是晚间10时以后,旅客纷纷收拾好各自就寝,车厢内很快安静下来。设有四个床位的小间隔布置合理,大小行李各有存放空间,电源插头也相当方便,每个床位都有电视及阅读灯。拉上轻柔的滑门,就不会受打扰。

青藏铁路上的列车,专门为高原铁路特殊要求设计制造。车内配有弥散式供氧系统,软卧车厢内每个位置还有供氧口。列车安装了防紫外线的双层玻璃窗,确保车内温度恒定,而且挡住高原上特别强烈的阳光。火车的进气系统也采用特别结构,以抵御沿线的风雪风沙。

我们从读幼儿园时开始,就学会了不少颂扬青藏公路、川藏公路的歌曲。通往西藏道路之险峻,连同高原缺氧、奇寒以及种种外人难以适应的生活条件,早已经令我们印象深刻。然而这列火车却是如此平稳舒适,与我们过去从书本上电影中所了解的艰辛相比,形成巨大反差。

这列火车总共有两节软卧车厢,每节车厢设32个位置。当天每个车厢各有一个二十多人旅游团,游客均来自台湾。数名铁道部官员上车之后,馀下的位置屈指可数。我们一行四人能够买到车票,确实很不容易。

全长1956公里的青藏铁路穿行在雪峰与原野之间,成为高原壮丽风光中最新最生动的一笔。

年初我们就开始筹划此次西藏之旅,阅读大量有关书籍,浏览计算机网页,并且向许多到过西藏的朋友请教。大家建议我们第一站先到青海,然后乘火车赴拉萨,一来可以从海拔二千多米处开始逐步适应高原环境,二来可以领略铁路沿线壮丽无比的独特风光。

目前赴拉萨的列车不少,分别从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重庆、兰州等城市出发,都路经西宁。但要在西宁购到的软卧票,惟有指望从西宁始发的N917次快车。我们选定9月上旬到西宁,因为这段时间在暑假之后,又在10月初的“黄金周”之前,游人相对较少,同时初秋时分的高原气候较佳。虽然我们提前两个月就托人购票,但还是费了不少周折之后才听到好消息。

我们连忙根据车票日期安排其他行程,并且将护照以及中国签证的复印件传真给事先联络好的旅行社,请他们代为申办海外人士必需持有的“进藏证”。根据西藏多变的天气准备好多种不同衣物的同时,我们没有忘记请医生开防止高山反应药物的处方。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过四千米,氧气浓度只相当海滨地区的一半左右。许多外地游客为头疼、失眠、呕吐所苦,旅游乐趣大打折扣。得药物之助,我们一路上乘车登高毫无不适,玩得相当尽兴。



格尔木到南山口
铁轨向拉萨延伸

列车在暗夜中驰过青海湖畔。曙光升起时,车窗外展现宽阔的盐湖,前方就是格尔木车站。从西宁到拉萨全程1956公里,格尔木是惟一允许乘客下车的站点,因此许多人走上站台摄影留念。




格里木附近的辽阔盐湖,在晨曦中显得格外宁静。

位于柴达木盆地的格尔木,号称“中国盐湖城”,是青海第二大城,历来是联结西藏与内地的交通枢纽。附近一段公路就地取材,用盐筑成,有“万丈盐桥”的美誉,堪称世界奇观。从西宁向西延伸的铁路,过格尔木后转向南行,随后在海拔四千米以上的高原穿行960公里,成为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

青藏铁路通车后,格尔木的枢纽地位更形重要。

青藏铁路其实早在1957年就开始勘测修筑,但旋即停工,将近20年后才复工。至1984年,西宁至格尔木市段通车营运。格尔木至拉萨段 2001年动工,历时五年完成。因此,格尔木才是青藏铁路的实际起点。

南山口是青藏铁路第二期工程的起点,千百公里铁轨就在这一铺设基地组合,然后向拉萨延伸。

上世纪50年代建成通车的青藏公路也从这里出发,走向与铁路大体平行。公路上近百辆军用卡车组成的车队驶过,扬起一片尘土。据说过去进藏物资中超过九成在此中转,铁路建成之后,格尔木的地位想必更加重要。

列车过了格尔木,全车开始供氧。前行约三十公里经过一个小车站,站旁矗立几台高大的铺轨龙门吊车,鲜红的颜色非常耀眼。同车厢的一位铁道部官员告诉我们,这里是南山口铺架基地。青藏铁路施工期间,无数铁轨与枕木在此组合,铺路的道碴也在此加工,然后一段一段铺向拉萨。

施工高峰期间,这里聚集大批人员与器械,热闹非凡。如今虽然不复当年景象,但宽敞的场地与遗留的器材,仍然折射当时的壮观情景。

过了一座被列车员称为“狮子回头”的小丘,铁路穿过一片台地。一条碧绿的小河缓缓流过,在红褐色的土壤中切出陡峭的河岸,色彩极其艳丽。峡谷逐渐束窄,两侧悬崖直立如斧劈,忽然一座大桥横截而过。这就是青藏线最高的三叉河大桥,桥面高出谷底五十多米,蔚为壮观。

青藏线穿越多处河谷深涧,并且通过冻土区,还要兼顾环境保护,设计者于是选择“以桥代路”的方案。从格尔木到拉萨,包括数座特大型桥梁的众多铁路桥不仅功能各不相同,外观也各具特色,构成悦目的风景线。所有桥梁合计长达160公里左右,占全程总长约一成半。筑路工程的艰难,由此可见一斑。

青藏线桥墩最高的三叉河大桥,是沿线数十座大型、超大型桥梁的代表之一。


坚冰封不住昆仑山
风雪与冻土风情无限

离开格尔木才120公里,高度骤然增加1300多米。行进间的列车明显前高后低,铁路附近山峰顶上积雪愈来愈厚,看上去如同一群白发纷披的仙人与乘客对视。这里就是“万山之祖”昆仑山,列车行驶处的海拔高度已经在四千米以上。

随着地势迅速升高,昆仑山脉的雪山开始露出真容。
西起帕米尔高原、东至青海境内黄河源的昆仑山脉冰封千里,气势磅礡,是华夏先民最崇拜的名山。无数神话与传说以昆仑为背景,西王母瑶池至今仍有人膜拜。不死的神仙、上天入地的神兽、起死回生的仙草等等,为昆仑山抹上神秘色彩。

一场大风雪悄然而至,天地顿时变色,铁路基为雪花掩盖,原先明净的车窗一片朦胧。海拔将近6200米的玉珠峰,完全被雪雾遮掩,然而路旁山峰上发育良好的现代冰川历历可见。座椅形的冰斗、向下延伸的冰舌,还有冰川侵蚀而成的U形山谷,共同组成奇特壮观的地貌。

昆仑山的主峰玉珠峰,被弥漫大雪完全笼罩。

历代文人留下无数讴歌昆仑的文字。《千字文》中提到“金生丽水,玉出昆冈”,后一句说的就是昆仑山盛产美玉。毛泽东1935年刚到陕北填了一阙“念奴娇”,题目就是《昆仑》。一贯好作大言的毛泽东历数昆仑的千秋功罪之后写道﹕“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

诗人的话当不得真。别说裁断昆仑,单在昆仑山上修铁路,就令无数工程技术专家殚思极虑,耗费多年心血。这里地质情况复杂,近年还发生过强烈地震,断层带密布。而覆盖五百多公里长路段的冻土层,更令人头疼。

与西伯利亚、阿拉斯加等地的永久冻土带一派荒凉不同,青藏沿线的冻土结构松散,水份充足,鼓起一个个精致的小圆丘,表面往往长满茸茸绿草,显得滋润柔和。可是这一带的冻土受季节变化影响,冬天受冻结冰而体积膨胀,夏季则因冰融化而造成下沉,严重威胁铁路地基稳定。

为克服冻土造成的危害,青藏铁路选线时尽量绕过不良冻土带,实在无法避开则以桥代路,桥墩穿过冻土层通到稳定的基岩。有些路段每隔15米就可见到一根“散热棒”,其内部充满液态氮气。根据多年来在公路上试验的结果,散热棒冬季可以散热,夏季则可以吸热,从而保护冻土层地段的路基。


“六月飞雪”的昆仑山果然名不虚传,飘雪迅速盖满路基。

尽管采取了多种措施,隐忧仍未能彻底排除。铁道部官员近年承认,铁路通车后冻土区个别地段路基下沉、开裂,影响列车正常行驶。随着时间推移,冻土造成的破坏会愈来愈严重。如何维护铁路安全,将挑战有关主管部门的能力与智慧,也值得世界各地关心环境保护的民众跟踪观察。

昆仑山口附近的“不冻泉”车站。沿线不少车站完全自动化,无须驻人管理。


谜一样的可可西里
藏羚羊有故事要说

漫天飞舞的雪花中,忽然闪出一组造型奇特的石碑。列车员说,这是索南达杰烈士纪念碑,也是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的标志。

地处青藏高原西北部的可可西里无人区,雪山、冰川、湖泊星罗棋布,风景秀丽迷人,并且拥有丰富的生物与矿物资源。栖息于此的藏羚羊,以其优质的皮毛名扬世界,也因此惨遭盗猎分子大肆屠杀。盗猎行为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最为猖獗,当地藏族官员索南达杰1994年为保护藏羚羊在枪战中牺牲,后继者特地立碑纪念。

青藏铁路这段线路跨过藏羚羊季节性迁移的路线,因此特地设计成桥梁,好让藏羚羊在桥墩之间通行。铁路施工至此,恰逢藏羚羊迁移季节。施工单位只好承受巨大损失停工数月,等大群藏羚羊全部通过才恢复施工。

铁路东侧不远处是平行的公路。就在铁路与公路之间,藏羚羊三五成群,悠闲自在饮水吃草,看来已经习惯附近有火车往来。从车窗望过去,每头藏羚羊模样都看到很清楚,白色的尾巴与弧度优美的角也清晰可辨。成群的藏野驴在附近出没,不时还见到穿行在草丛中的狐狸等。

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内,小群“高原精灵”藏羚羊在铁路旁边嬉戏。

青藏铁路的选线施工,都相当注重保护环境。着力维护藏羚羊的生态环境,只是其中一例。沿线的路基全部覆以草皮、各车站使用风力或太阳能发电、列车垃圾集中处理等做法,都为中国铁路带来新风气。

更值得称道的是,在建设铁路过程中因措施周密得力,无一人因高山病死亡。五十多年前兴建青藏公路时,条件极其艰苦,人员死伤不少,曾有“修一里路立一个墓碑”的说法,患病伤残者更多。五十年过去了,从颂扬英雄气概到珍重生命,从推崇征服自然的雄心到力求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能不说是观念上的巨大进步。

为了征服冻土路基与风沙,青藏铁路应用了一系列新技术。

需要保护的远不止藏羚羊。青藏高原人烟稀少,生态环境非常脆弱。若掉以轻心而随意改变环境,很可能带来无法挽回的灾难。正因为规划得当,一贯对大型基建工程持严厉批评态度的环保人士,对青藏铁路没有太多微词。

穿过“世界第一高隧”风火山隧道后约一小时,列车经过沱沱河大桥。大桥所跨越的河道,是已经被确定为长江正源的沱沱河。流淌着褐色河水的主河道不甚宽阔,但河床宽近千米。两侧河滩上,有许多小溪流如辫子般又分又合。


长江正源沱沱河上这座公路桥,号称“万里长江第一桥”。


铁路大桥附近有一座长约300米的公路桥,因坐落在长江最上游,故有“万里长江第一桥”之称,桥头的沱沱河沿镇则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镇”。沱沱河在大桥下游数十公里处先后与数条其他河流汇合,改称通天河,逐渐走入更多人的视野。



藏北高原水草丰美
彩霞繁星辉映万里羌塘

列车员提醒我们注意看世界最高的唐古拉车站,一时间全车厢每个窗口前都挤满手持相机的人。可是标有“5072米”的站牌一闪而过,居然无人拍到照片。不过人们不大遗憾,因为车外景色已经发生明显变化,列车已经离开青海,进入西藏北端的安多县。

唐古拉山脉的座座高峰,终年积雪。

列车在安多车站临时停车。因为车上有位乘客呕吐,吸氧后仍觉得难受,列车长准备送他到当地医院就医。可是停车不久,这位乘客的高山反应症状明显减轻,不必下车治疗,于是又随车前进。

进藏列车处理高山反应病人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如果乘客在供氧的车厢仍感到不适,列车员便提供单独吸氧装置,更严重者可请随车医护人员诊治。最后一道防线,便是临时停车送医院抢救。铁路刚通车一个月,就有传言称先后有九名乘客因高山反应而死亡。但铁道部驳斥这一传言,证实仅有一名77岁的香港游客因为高原反应引发肺水肿而死亡。

安多一带,称为藏北草原。从车上四面望去,满眼一片绿色。车站附近见到的经幡,因饱吸水份而低垂,看来这一带相当湿润。虽然远处的峰巅白雪晶莹,但近处的草原和缓起伏,到处绿草如茵,天空蓝得近乎透明,看上去就像“微软视窗”提供的一个墙纸画面“至美境界”(Bliss)。

草原上有不少小水塘,一群群黑色的牦牛与白色的绵羊漫步在草地上。牧民们的帐篷升起炊烟,几乎每顶帐篷外都停着一辆小货车,还安装有太阳能发电装置。这一带古代称“万里羌塘”,向来是著名优良牧场,果然名不虚传。


那曲一带水草丰美,遍地牛羊,最能体现藏北草原的风光。


深蓝如染的错纳湖连同雪山与白云的倒影,出现在列车右侧。被藏民视为神湖的错纳湖,据说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淡水湖。虽然已经入秋,但还有不少水鸟低低飞掠过湖面,衬托得湖水更加宁静。

草原与山峰环抱的错纳湖光波潋滟,气象万千。

太阳逐渐下山,群峰顶上积雪色彩变幻无穷,时而雪白,时而微蓝,斜阳照射处金光夺目,彩霞映掩时泛出粉红,令人目不暇给。

最后一道晚霞消失时,列车行经那曲附近,还要将近两小时才到拉萨,大多数乘客都躺下闭目养神。车厢内的灯光刚刚全部熄灭,夺目的星空骤然吸引我们的目光。只见灿烂的北斗七星平躺在地平线附近,斗柄指向列车前进的方向。澄澈的天幕上,亮度高的星星格外明亮,许多平时肉眼看不到的小星星也放射稳定的光芒。

夕阳照在雪峰上,色彩变幻无穷。

看到这平生从未见过的美丽星空,我们忍不住低声赞叹。然而拉萨的灯火很快在望,满天的星斗逐渐隐去。虽然无法照相,但这高原上璀灿而层次丰富的星空,连同青藏铁路在线的无数美景,将久久留在我们的记忆之中。

高原上的晚霞瑰丽多姿。

阅读 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