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韵飘香,拾阶而上,教是研之基础,研是教之利器。
为提升学生科学素养,进一步贯彻新课标理念,提升教师科研水平,推进教师科研水平,整合优质师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10月26日上午我校科学教研下校展示活动第一站在通济小学开展。城区校二年级科学学科的任课教师和城区校科学专职教师参加本次教研活动。
本次教研活动分为专题讲座、课例展示、评课议课三部分,充分发挥了优秀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有力地带动了科学学科教师队伍整体教研素质的提升。
![](http://epss.ivwen.com/cdn/adetail/img/1.933ad50.png)
专题讲座:《儿童视角下的科学教学》
主讲嘉宾:江桂华
科学教研员江桂华结合“科技兴邦,人才强国”战略,着眼于儿童视角下的科学课堂教学。儿童作为学习主体,是课堂学习思考的主动建构者与发现者。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一条寓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智力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教学时要考虑到即将发生的科学学习过程中“人的存在人的思考”“人的探索过程”。不仅要考虑儿童已有的想法,还要考虑当下的想法,并且还要想方设法不断促进儿童更好地以一个“思考者”的角色处于整个科学探究活动之中。
![](http://epss.ivwen.com/cdn/adetail/img/1.933ad50.png)
课例展示:《我们生活的世界》
执教教师:范群英
建安中心小学范群英老师展示了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我们生活的世界》,本课范老师立足于学生对材料的原有认识,从"我们生活的世界"这一熟悉的场景引入,引领学生认识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并初步建立材料视角,引导学生观察身边常见的物品,辨认这些物品是由什么材料做的,能指认常见材料并把物品按材料类别进行分类,激发学生研究材料的兴趣,明确研究材料的意义。
![](http://epss.ivwen.com/cdn/adetail/img/1.933ad50.png)
精彩的展示课后,范群英老师分享了自己的备课思路。她以单元目标为导向,创设情境,启发学生聚焦观察材料的特征,激发学生研究材料的兴趣,促进学生分类思维的发展。
为促进评课的有效性,本次评课议课采取分组方式,每位听课教师都积极加入研讨,还要求延长讨论时间。他们紧扣新课程标准理念,说亮点、谈感悟。在思维的碰撞中,对如何利用身边的资源上好科学课,有了新的思路、新的方向。
![](http://epss.ivwen.com/cdn/adetail/img/1.933ad50.png)
通济小学代表
在这堂课上,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大胆猜想,并通过动手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教师准备了充足的材料满足学生不同的验证方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了科学的有趣和神奇。
高铁小学教师代表
建安小学教师代表
1、导入环节:就地取材,结合当地特色,巧妙引出主题。
2、教学环节:游戏设计有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表格设计科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3、拓展环节:凸显人文价值,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竹海小学教师代表
一中附小教师代表
1、视频播放水南塔、铜钟等建瓯本土事物,引出人工世界和自然世界,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2、这堂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活动,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合作学习。
3、整个教学中寓教于乐,始终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动手中提高技能,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芝山小学教师代表
1、从内容上来看,本课与生活联系较密切,通过活动“观察→分类-总结”来完成本课内容,学生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
2、本课的教学目标明确,紧紧围绕新课程标准。学生能分辨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知道物品是由材料制成的;不同材料有其各自特点;能对物品进行分类。
总体来说,教师素养高,教态自然大方,教学思维清晰,环节设计合理。
第一小学教师代表
1、教学技能扎实。教师语言亲切,教态自然,课堂节奏把握得较好。
2、教学目标精准。从学生熟悉的家乡视频导入,在环环相扣的设计中让学生认识材料,给物品进行分类。
3、课堂气氛活跃。本节课突出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材料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课堂学生参与度高。
建州小学教师代表
第二小学教师代表
1、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都是用激励性语言,鼓励和肯定孩子,让学生积极思考,在主动探索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2、运用多媒体,让课堂教法多样化,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师生互动,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气氛热烈。
3、抓住有利教学时机,将学科整合思想融入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兼职科学教师从跨学科融合角度也谈了自己的看法,首先可以就地取材,从自身的衣物和文具出发,让孩子自行说出“材料”,再引出材料的专有名词。然后再观察教室里的物品,引导发现物品可以由多种材料或一种材料所组成。
最后,黄晓勇主任对整场教研活动进行总结。他指出科学思维是科学探究的灵魂——思维的发散性、思维的流畅性、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重要性。真正的学习并不是发生在学生的手上,而是发生在学生的头脑内部。整堂课贯穿了“科学学习要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的科学新理念,为使这一理念落到实处,教师创设了问题的情景,提供了丰富的有结构性的材料,引领学生用分类的思想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本次的教研活动给学生和教师们提供了一个学习和研讨的平台,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的不断优化和提升。
教育,行则将至;教学,研以致远。此次教研活动,是一次思想的碰撞、理念的交流、实践的展示!在接下来的中,我们将进一步引导教师深入研读新课标和教材,注重学科融合和学科渗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师学科核心素养,助力科学学科迈向新台阶!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