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成长·教研】在实践活动中初识加减法的意义——广昌县第二小学一年级数学教研组主题系列教研

创建于2023-10-28 阅读984

  潜心向学,方能问道致远。为了让新课标学习深入推进,更为了把握好加减法起始课的教学,2023年9月至10月,广昌县第二小学一年级数学教研组开展了“在实践活动中初识加减法的意义——以第三单元《加与减》为例”主题系列教研活动。

       此次主题系列教研活动历时两个月,老师们先对新课标进行深入研读,再到解读教材开展课前电子备课暨实践性作业资源应用研讨,并将所学所思所悟投入到课堂实践中去,引导学生理解加减法意义,建立加减法模型,利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学习新课标,明确教学任务

  一年级上册《加与减(一)》这一单元虽然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加减法,但事实是很多孩子在小学入学前已经会一些简单的加减法计算,尤其是10以内的加减计算大部分同学都会,那么本单元除了要使学生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还承载着什么教学目标呢?又该怎么达成这些教学目标呢?

       围绕上面两个问题老师们先自主学习新课标、教师用书及相关文章,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同时将好的学习材料分享在微信群供大家一起学习,2023年9月19日,大家齐聚一堂,分享学习收获。

       在分享中,大家找准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及教学措施。

       本单元不仅要使学生能正确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还要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加减法的含义,提出和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以及感知计算与生活的联系。基于此,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本单元时,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具体操作、画图等实践活动,利用对应的方法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感悟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二要注重计算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解决问题的实际需要产生了计算,所以学习计算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这样既掌握了计算方法,又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多创设真实情境,也要引导学生寻找和发现生活中能用10以内加减法解决的实际问题,从而使学习加减法计算,体会加减法的含义,感受计算的价值和意义。

电子备课暨实践性作业资源应用

课前研讨

  前期的理论学习的基础上,9月26日,一年级数学教研组针对本单元中《一共有多少》《还剩下多少》这两节课进行了课前电子备课暨实践性作业资源应用研讨。

       首先,主备老师胡春红及廖润红展示并说明她们对这两节课的教学设计。

       接着,老师们积极交流这两节课的思考以及教学建议。

       王慧欣老师:在教学过程要运用画图表征、学具表征、动作表征等多种方式结合,让学生更加理解加法模型,在动手实践中获得经验。

       吴晨红老师:《还剩下多少》可以用5个气球现场演示导入,扎破两个,还剩几个?让课堂变得更有趣又直观生动,并通过提炼关键词“原来”“破了”“还剩”,帮助学生表达故事情境,同时理解减法的意义。

       姜娟老师:模型意识的本质是让学生理解和体会数学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加法模型的建立离不开学生的现实生活情境。因此,《一共有多少》这节课教师可以先利用学具呈现2加3等于5,然后让同学们根据2加3说一说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境可以表示。

       魏素芳老师:把“加与减”的重点放在理解含义以及意义上,可以创设适合的情境,运用动作、实物直观的让学生进行理解,把“加”、“减”抽象成数字符号,最后在理解的基础上会在实际生活中合理的进行运用。

       吴丽萍主任:这两节课都是在帮助学生建立加减法模型,建议分为两个层次的教学活动来实现这一目标。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联系生活呈现多个情境,让学生发现这些情境的共同特点,从而抽像出算式,从“境”到“式”,经历加法模型的产生与提炼过程;接着让学生根据算式摆一摆、画一画、说一说等,从“式”到“境”,体验加法模型的应用与解构过程。

主题研讨课展示与课后研讨

  在吴丽萍主任的引领指导以及全体教研组成员的思维碰撞下,胡春红和廖润红两位老师对教学设计进行了再一次修改,并于 10月9日展现了两节精彩的主题研讨课。

        胡春红老师执教《一共有多少》

       胡老师首先通过“猜哑谜”的活动,激趣导入;接着,教师创设多个不同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观察情境并描述情境中的故事,在此基础上抽象出加法算式,同时引导学生体会加法算式中各部分在不同情境中分别表示什么,从而理解加法算式;然后,让学生再根据加法算式用学具摆一摆、说一说,在操作中进一步理解加法算式的意义。课上联系生活实际、学生多种感观参与,体现了“做中学”。

  廖润红老师执教《还剩下多少》

       廖老师采用游戏导入课堂,在游戏中让学生利用关键词“原来”“爆了”“还剩”描述气球数量的变化,初步感知减法的意义;接着,通过出示课本上的情境图,在描述中抽象出减法算式,从而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减法的意义,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同样,接下来廖老师也由“式”到“境”,让学生根据算式讲故事,深入理解减法运算的意义。

  课堂结束后,紧接着进行课后研讨,两位授课老师先阐述了自己这节课的设计理念与教后反思;接着,听课老师分享了此次的听课收获以及自己的一些思考。

  黄晓云老师:这两堂课设计很有层次,学生先在丰富的情境中,感悟、认识、理解加减法的含义,然后又是根据加减法算式摆一摆、说一说、讲故事等活动中进一步丰富对加减法的认识。

       陈润红老师:两堂课有个共同的亮点就是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地建构加减法数学模型,又非常巧妙地融入生活实例中,让知识更加具体。通过聆听两位老师的课堂,收获颇丰,会把学到的东西带进自己的课堂。

       廖润红老师:胡老师上课很细心,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陈可欣老师:作为一位年轻老师,通过这次教研活动,我有了很大的收获,原来这两节课应该这样教,我将取长补短,将此次收获运用进自己的课堂。

       吴丽萍主任:1.这两节课都注重了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悟加减法的意义。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在动口说、动手摆、玩一玩等多样性的体验活动中初识加减法的意义。 2.课堂时间有限,建议课堂上要聚焦重难点,要有取舍。两节课上都要求了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而学生又还分不清什么是数学问题,建议安排在第二课时,把这个时间用在进一步感悟加减法每部分的意义(部分量+部分量=总量 总量-部分量=部分量)反而会更深入些。

学生素养展示:寻找生活中的加减法

  在本单元的教学结束之后,各班教师纷纷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寻找生活中的加减问题,让我们一起欣赏学生的精彩展示吧。

02:43
01:21
00:04
01:27
01:04
00:09
01:19
01:09

  至此,本次“在实践活动中初识加减法的意义”主题系列教研活动落下帷幕。通过此次主题系列教研,老师们学课标、用课标,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了培育祖国的花朵,我们将不断加强学习,共教研,共成长! 

阅读 984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