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孩子犯了错,太好了!

创建于2023-10-28 阅读282

美国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

把一只饥饿的猫放入设有开门装置的箱子,箱子外有一盘食物。猫为了逃出箱子,最初在箱内表现出乱跳、撕咬栏杆、碰撞箱壁等尝试性动作,偶然打开了门闩。

逃出迷箱之后,猫又被重新放回迷箱,进行下一轮测试。

经过多次尝试,猫逃出迷箱所需要的时间越来越少。等实验进行到最后,猫一被放入箱内就能很快触动装置把门打开。

其实,孩子的成长就像迷箱中的猫一样,是一个在错误中不断探索的过程。试错是每一个成长中孩子必然的经历,孩子会在错误中积累经验,学会规避错误。错误是学习的好机会。

所以,当孩子犯了错时,父母先对自己说一句:太好了!因为孩子有了一次更好的学习的机会。

孩子犯错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问题的关键在于父母的态度和反应。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关注解决办法,而不是让孩子从中付出代价。

第一步,了解犯错是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

儿童发展心理学认为,孩子犯错是心理需要,也是一种心理免疫。

小的时候,孩子的心灵就像一卷空白的录像带,需要对所有情绪进行一次预演。这种预演要通过试错来完成并留下印痕,成为成长过程中可以利用的资源。这跟人体通过生小病增加免疫力是一个原理。

比如,孩子在2~5岁时要适度表达愤怒、对抗、残忍、嫉妒、仇恨等负面情绪,从中获取管理这些情绪的经验。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要形成有效情绪免疫就得付出更大的代价。

第二步,孩子犯了错,父母先端正自己的态度。

父母对于孩子犯错的态度会影响孩子一生。不相信的话,可以闭上眼睛想一想,小时候犯错之后,你从父母和老师那里得到了什么样的反馈?

“这么简单的题还能错,你怎么这么笨?”

“你要是不改正错误,长大后肯定没出息!”

当时的你感觉如何?是不是感觉自己要完蛋了,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理解你,自己最亲、最仰慕的人也要伤害你……

如果这些话让你时至今日依旧印象深刻,你还舍得让孩子也遭受同样的伤害吗?一时犯了错,便被否定、被污辱,有的孩子就会选择逃避或掩盖,因为他们认为犯错很伤自尊,因此变得消沉和沮丧。而犯错后只想逃避的孩子会害怕承担责任,性格也会更加懦弱。

更可怕的是,孩子一开始是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后来就会养成习惯,学会说谎、推责甚至栽赃。

如果孩子犯了错,父母能耐心了解事情经过,诚心接纳孩子的错误,并安抚孩子的情绪,孩子就不会有那么大的心理压力,成长也一定会轻松许多。只有和孩子建立起情感纽带,孩子犯错后才会更容易接受父母的批评和教导。

第三步,帮孩子把犯错变成最佳的学习机会。

犯错并不可怕,任何人都会犯错。但有安全感的孩子会勇敢地说:“我错了,对不起。”缺少安全感的孩子可能会找各种借口来掩饰错误。所以父母要让孩子知道,错可以犯,但要尽可能弥补并真诚道歉;要让孩子知道,如何对待错误比是否犯了错误更重要。

美国作家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一书中指出,如果一个孩子愿意弥补自己的过错,家长可以按“承认——和好——解决”这三个步骤来帮助孩子。

父母正确的做法是:遇到孩子犯错后不肆意责骂、惩罚,而是巧妙地把这次犯错变成一次绝佳的学习机会。在这方面,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史蒂芬·葛雷的妈妈的做法堪称经典。

史蒂芬小时候不小心把牛奶瓶子掉在地上,牛奶溅得满地都是。妈妈看见之后没有批评惩罚他,而是说:“哇!你制造的麻烦可真是厉害!我还从没见过这么大一滩牛奶呢!唉,反正奶瓶已经摔碎了,在我们把它打扫干净之前,你想不想在牛奶中玩几分钟呢?”

史蒂芬听妈妈这样说,本来沮丧的小脸立刻变得阳光明媚。几分钟后,妈妈对他说:“打碎东西就必须要打扫干净,你打算怎么收拾呢?我们可以用海绵、毛巾或者是拖把。你选哪种?”史蒂芬选择了海绵,然后和妈妈一起开开心心把满地的狼藉处理好了。

打扫完后,妈妈说:“刚才我看到你是用两只手拿奶瓶的下端,一时手滑才摔碎了瓶子。现在我们到后院去,再找一个瓶子装满水,看看你有没有办法不让它掉下去。”

经过几次实验,史蒂芬很快发现,只要用双手抓住瓶子颈部靠近瓶嘴的地方,瓶子就不会轻易滑落!

从那以后,他知道自己不必害怕犯错,因为错误往往是学习新知识的良机。在之后的科研路上也是如此。即使实验失败无数次,他依旧可以从中汲取成功的经验。

如果孩子都能像史蒂芬一样,知道即使犯了错误,也不意味着自己就是坏孩子或者会因此被全盘否定,他们就会愿意承担起责任;同样,如果父母与孩子一起把每次犯错都当成学习的机会,从错误中收获成功的经验,那么孩子的收益会比我们想象中多得多。

成长过程中,孩子肯定会犯大大小小千奇百怪的错误。

如果孩子犯的是打碎东西、忘记时间这样的小错误,父母要首先帮孩子端正态度,同时接纳孩子的错误,耐心地把生活常识和技能教给孩子,避免以后发生类似的错误;如果孩子犯的是比较严重的错误,如触犯法规或伤害他人等,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更为重要,是意识出现偏差还是情绪突然失控?要先解开孩子的心结,再改善不良言行。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过:“人生应当做点错事,做错事,就是长见识。”

从犯错到改错,从解决错误到规避错误,这才是一个孩子真正的成长!

阅读 282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