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吉诃德多佛朗明哥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善美·教学】同课异构展风采 灵动课堂促成长——记枫木中心小学第九周教研活动

创建于2023-10-28 阅读292

      丹桂献芬芳,秋风送清爽。在收获满满的十月,为了切实加强课堂教学研究,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枫木中心小学第九周开展了 “同课异构”教学教研活动,加强教师对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流程设计等方面的关注程度,深入探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切实提高思想认知,丰富教学研究,促进教师进阶式专业成长,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此次活动分为三个环节:

一:“同课异构”课例展示

二:评课议课

三:活动总结

一、“同课异构”课例展示

语文组

    两位位语文老师展示了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总也倒不了的老屋》的教学,本文是一篇童话故事,作者慈琪。讲述了老屋与小猫、老母鸡、小蜘蛛之间的故事,赞美了老屋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本课重点是关注学生初读体验,让学生一边读一边预测,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学习预测的一些基本方法。

主讲老师:李经河

教学环节

一、了解重点,导入新课

出示《好饿的小蛇》,引导猜测故事内容。

同学们,像这样,对故事的内容进行大胆推测,这就是预测。

二、根据课题,尝试预测

1.指导猜测老屋不倒的原因。

2.学生交流。

3.出示学习伙伴的预测(旁批)“老屋总也倒不了,是被施了魔法吗?”  

4.师总结预测方法。

三、边读边猜,学习预测

(一)学习第1、2自然段,感受老屋的特点

(二)学习第3-6自然段,预测故事情节,并印证

(三)学习第7-10自然段,继续预测故事情节,并印证

四、回顾课文,对比发现

1.对比读第3-6自然段和第7-10自然段这两部分内容,思考:这两部分的内容有什么共同点?

2.从反复的情节中,感受老屋的形象和品质,完善对老屋的认识。(板书:坚固/顽强/有毅力)  

3.借助板书,再次说说老屋不倒的原因,解决对课题的疑问。

4.根据故事情节反复的表达特点,预测故事的发展。

(1)学生交流。

(2)出示旁批“一读到这句话,我就知道,一定又有谁来请老屋帮忙了。”

(3)猜猜当老屋再次遇到小动物的求助,它会怎么样?

5.小结。

反复的写法在童话故事中经常会出现,故事情节的反复能更好地体现人物的品质。我们还能根据故事情节反复的表达特点,预测故事的发展。

         

              李经河老师的精彩课堂

主讲老师:颜业畅

教学思路:

       颜老师从单元主题展开,用童话导入,开始就以预测的形式出现,让学生了解预测。在学生对预测有了大致了解之后,利用课文中的旁批,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预测。首先,引导学生发现可以在什么地方预测。比如,教学中利用“总也倒不了”与“老屋”之间的语言张力,结合第1、2自然段对老屋形象和心理的描写,感受老屋之老,进而预测打算倒下的老屋为什么总也倒不了?其次,引导学生关注依据什么来预测。比如,针对题目处的旁批,告诉学生这是一位学习伙伴阅读后做出的预测,让学生讨论这位同学是根据什么做出的预测。学生一定看过与魔法有关的神话、童话。这就是依据阅读经验来猜测的。另外,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插图、故事的内容等处的旁批,告诉学生各处旁批预测的依据。最后,引导学生对预测内容进行审视。让学生回顾自己预测和故事的内容一样吗?无论预测的结果是否与后边的内容一样,都要思考自己预测的依据是什么。鼓励学生只要有依据,预测的正确与否都值得肯定。

                颜业畅老师的精彩课堂

数学组

       “倍的认识”第一课时内容是在学习了表内乘法口诀和表内除法后出现的学习内容。第一课时通过让学生用笔圈一圈,数形结合的方式形象的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通过学习,学生将建立倍的概念,进一步理解乘法和除法的含义,提高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主讲老师:杨英

教学思路:

       杨老师通过复习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的知识和几个几的知识进行导入。

       在探究新知梨和苹果、香蕉和苹果数量之间的关系?通过比一比、摆一摆、圈一圈、画一画等学生活动来进行新知的探究。

        首先让学生认识倍,知道什么是倍,接着变化梨和苹果的数量让学生感受倍的变化,最后让学生自己创造倍。

              杨英老师的精彩课堂

主讲老师:蔡仁连

教学思路:

       蔡老师首先通过口算题和说说2,3,6三数之间存在的关系,以及两幅图片中分别有几个几进行复习,为新课教学做好铺垫,初步感受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与乘除法存在的关系。接着出示例图,让学生说出胡萝卜有几根(2根),红萝卜有几根(6根),通过让学生圈出2根为一份,那么红萝卜有这样的3个2根,也就是3份,就可以说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然后通过不断变换1份量的数量,同时让学生圈一圈,填一填,说一说。从而发现如果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就说这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最后通过不同形式的习题及游戏来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巩固。

            蔡仁连老师的精彩课堂

二、评课议课

语文组评课议课:

一年级组:

吴惠丽老师:教师上课语言精炼,媒体使用恰当,能面向全体学生授课。

柯小丹老师:课件制作能较好的辅助老师的教学,对于生字的教学,老师较注重细节。

王进洲老师:本节课,授课老师教学设计合理,层次渐进,教学重难点突出,师生合作融洽。

薛鸿江老师:教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内容安排有序。

二年级组:

陈海丽:今天听了李老师执教的《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课,李老师用讲故事加猜一猜的方法导入,很新颖,直切主题,让学生懂得本单元的语文学习要素,学习用预测阅读策略。课堂教学中,李老师注重教学生学习方法,圈一圈、画一画、多音字、拟声词积累等,能做到讲练结合,当堂练习检测学生学习情况,要是练习当堂订正就更好了。

莫雨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是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预测:“一边读一边预测,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学习并掌握预测的一些基本方法”。李老师在教学开始,通过讲故事,学生猜结尾来展开教学,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又体现了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1.《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本节课李老师让学生了解预测,激发他们的预测老师在教学中循序渐进地教授预测方法,让学生轻松上手。

2.李老师以讲故事导入让学生预测故事结果。理解什么是预测。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并追问他们的猜测理由。通过这个游戏,学生既可以感受到预测的乐趣,也可以初步了解预测的概念。

3.在本节课中,李老师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老屋”的“老”和“总也倒不了”的“总”,引导学生在题目中寻找线索进行预测。

三年级组:

曾维娇:颜老师这节课主题层层深入,聚焦语言文字,教学鲜活有趣,充分利用学生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习。

吴清岛:李老师面向全体学生,通过问题设置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生字教学针对性强,方法多样,学习效果好。

刘春玉:两位老师课堂重点突出,目标明确,教学设计层次分明。两位老师的教学,让我在教学上得到的启示:归纳相似部分的生字,比如上下结构的字,或者以部首的方式识字,多种方式识字,有效让学生掌握字词,让学生深度学习。

何家雄:李老师和颜老师上的是同一课,各有各的风格,但是总的目的都非常明确,教学思路清晰,理念科学合理,学习任务安排适当,深入落实,圆满完成。

四年级组:

1.颜业畅老师课件制作精美,生字教学落实较好;2.李经河老师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环节紧凑,且能抓住本单元语文要素进行教学,课堂纪律较好,学生学习兴趣高。

五年级组:

  两位老师一是教学都以课本为中心,课堂生动活泼。主题层层深入,聚焦语言文字,教学鲜活有趣,充分利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习。二是教学设计巧妙,教学方法灵活。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灵活的教学方法、

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扣人心弦的过渡语言烘托了课堂的气氛,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六年级组:

  教学建议:教学时先让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后,根据学习提示明确本课的三个阅读任务,再带着不同的阅读任务,选取相应的课文内容来读,在读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最后结合思考题,梳理阅读过程,总结学法。

数学组评课议课:

一年级组:

优点:

1.引入比较好,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难点突出。

2课堂上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好,语言表达能力强。学兴趣比较好。

3.课堂上教师的分析问题和讲解问题,思路清晰。达到以教师为主导作用,课堂上巩固练习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推进。课堂练习完成较好。

4.课前准备充足,教学思路清晰,环节紧凑,重难点突出,设计合理。多数学生的课堂习惯好,能参与到课堂中,老师在教学新知时循循善诱,让学生学习起来轻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到位,同时还让学生体会到学习与生活的联系。

5. 利用教材的情境图和例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同时,注重提高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6. 本节课的教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出知识的共同特征,从而初步形成了“倍”的概念。

缺点:1.但是有个别学生掌握不够好.

         2.个别学生积极性还不太够,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主动提问能力有待提高。

二年级组:

1.教学目标明确,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2.课堂教学善于进行学法指导,通过看一看、圈一圈、说一说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建立倍的概念,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3.重视操作活动,积极活动经验,注意数形结合,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倍的概念。

三年级组:

为了让学生理解和明白数学意义上倍的概念,两位老师都设计出了形象直观的课件和插图。这些插图清晰地体现了两个数之间量(倍)的关系。倍的抽象概念被直观的图文生动地展现出来,这就是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技能。有了老师们为孩子预先准备的学习单的加持,孩子们在课堂上的专注力和学习热情显著提高。这是值得学习的。


个人建议:这个倍的教学,适当与乘法口诀联系起来,可以向学生做一点简单的介绍。比如:二三得六,这个乘法口诀里,意思就是说,2的3倍是6,或3的2倍是6,也可以说6是2的3倍,或6是3的2倍。

评语:

杨老师本节课的教学,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独立自主地学习数学知识,又能合理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在初步形成"倍"的概念时,让学生通过认真看、动手圈一圈、说一说,使学生的脑海里产生初步的表象,再引导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找出知识的共同特征,从而初步形成了"倍"的概念。

四年级组:

建议:

(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谁是谁的几倍,特别要强调以谁做为一份的量,必须有两个量比较才能是倍数关系。

(2)让学生多举例生活中的倍数关系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懂得身边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

(3)概念的教学要通过多读多练习训练来让学生熟记和巩固。

优点:

(4)老师上课的激情高,教学环节紧凑,合理把握重难点,讲解到位,习题设计难易合理。建议: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学生回答后要及时评价,用激励的语言表扬。

(5)该教师认真备课,课堂情境,设计具有启发性,逻辑性,发展性的问题,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教学环节条理清晰,有层次,调动学生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年级组:

何家敏老师:该老师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让学生获得丰富感性认识,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操作层次分明,通过说一说、摆一摆、圈一圈。让学生自己摆的图来说数理,降低了数理的难度,落实减负要求。

麦传应老师:该教师的教学思路比较清晰,导入比较合理,善于引导学生的学习,语言表达精炼,重难点比较突出,教学效果较好。

王世英老师:该老师上课条理清楚,过程紧扣,层层深入,教学目标明确,在教学中教学重难点突出,注重学生动手获取知识的能力,善于鼓励表扬学生,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课堂教学效果良好。

符进老师:杨老师的这节课非常有趣,通过直观的水果图让学生数一数,圈一圈,从而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了数与数之间的倍的关系,课堂上老师教态自然,和学生互动频繁,鼓励得当,学生掌握得较好,课堂氛围较活跃。

范妙茜老师:杨老师先复习旧知:乘法、除法和几个几,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学习,为这节课做好铺垫。重视让学生用圈一圈,动手操作来理解几份和几倍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发现规律,建立倍的模型。该老师教态自然,师生互动融洽。

周焕涛老师:本节课教学设计合理,通过复习几个几,为接下来倍的认识做铺垫,引导及时,并能在学生回答问题后及时评价,鼓励和激励性语言丰富,教学语言简洁明了。

冼如凤老师:杨老师教学风格谨慎,稳着稳打;蔡老师的教学风格较为大胆,例题设计有所跳跃。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主线脉络清晰,能利用知识的迁移原理,结合旧知(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外一个数)理解并掌握新知(倍的认识)。导入环节,两位老师都采用了复习旧知的形式,为新知的学习做了铺垫。探究环节,两位老师都注重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虽然方法各异,但是殊途同归。

 六年级组:

王丹老师:蔡老师在教学的同时,留意进行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倍'的概念的感知和理解都从生活中的实际物体个数和图形入手,使抽象的概念直观化、形象化、简洁化,从摆图到看图再到摆脱直观,说出倍数关系的过程都反映出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使同学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数学思想的熏陶。

      蔡三女老师:蔡老师整堂课课堂氛围轻松,学生积极互动,教师语言干练,上课节奏紧凑,思路清晰,重视操作活动,积累活动经验,准备充分

    贾淑涵老师  “倍的认识”一课是学生接触倍”的概念的起始课,目的是要求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倍是指两个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初步建立“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计算思路。蔡老师课堂把控较好,教学设计环环相扣,学生配合度较高,整堂课的教学气氛非常的融洽。

     邬琼梅老师:蔡老师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圈一圈说一说,沟通几份(几个几)和几倍的联系。在观察比较中,让学生经历建构倍的直观模型过程,培养学生操作,推理,迁移及语言表达能力。

      刘东贵老师:整堂课蔡老师重视学生思维条理性的培养和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体会和掌握倍的认识,设计的练习也在巩固学生对倍的进一步认识的基础上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是一节高效的课堂。

       评课结束后,陈海丽主任和各教研组的组长,都对上课的老师给予了肯定和建议。

三、活动总结

       每一堂课都是一种磨砺,一种收获,一种成长;每一次听课都是一个自我反思和自我提升的过程。同课异构,让我们碰撞出思维和智慧的火花,也让我们在教研活动中,集思广益,共同成长。老师们不仅在活动中有了对教学活动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而且结合自身教学进行反思,达到了同课异构的目的。让教师在异构中比较,在比较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从而有效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 

阅读 292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