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点点:王丹情老师文章分享

小艾
创建于2023-10-28
阅读 690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星光点点

——王丹情老师文章分享

王丹情 东阳市新星班成员,东阳市虎鹿镇中心小学教师。多次被学校评为优秀班主任,荣获“黎明园丁奖”和“华洋园丁奖”,案例、论文荣获东阳市二、三等奖。

下文是王丹情老师阅读《解读语文》后对统编五下《祖父的园子》的解读。

  《三层次解读文本,习阅读修养》

——读《解读语文》启示

一、联系作者萧红及作品

    《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萧红写的一篇文章。选自《呼兰河传》,《呼兰河传》共七章,写的是20世纪北方一座普普通通的小城呼兰——作者生于斯、长于斯的小城,以及里面普普通通的人的普普通通的生活。展现的是东北小镇呼兰的风土人情,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地老百姓平凡、落后的生活现状和得过且过、平庸、愚昧的精神状态。

    情节都写得非常生动,栩栩如生,这些生动的情节和故事时而引人发笑,时而发人深思、时而触目惊心、令人发指。

二、文章的三层次

    在《解读语文》这本书里,孙绍振老师说经典文本的结果并不是单层次的,至少有三层次。

    (一)一望而知——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园子,作者是什么样的心情第一层是显性的,按时间、空间顺序,将外在的、表层的感知连贯,包括行为和言谈的过程。就是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

    这篇文章显而易见,学生一望而知的便是园子的“生机勃勃”“丰富多彩”“五彩缤纷”“美丽”……作者的“随心所欲”“快乐”“自由”…… 让学生找找祖父的园子里有些什么,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什么,学生很快就可以找出来,并且体会到作者当时内心的感受、心情。

    比如:

    “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跟在后边,用脚把那下了种的土窝一个一个地溜平,哪里会溜得准,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有时不但没有把菜种盖上,反而把它踢飞了。”

    ……

     学生在文章多处都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这园子的喜欢以及愉悦的心情,比如后面写到的和祖父一起铲土,洒水等等。

    但是孙老师也告诉我们:教师要从学生的一望而知指出他的一望无知,甚至再望也还是无知。也就是文本的第二个层次。

    (二)潜在的“意脉”变化、流动的过程

    文本的第二个层次是隐形的,作者潜在的“意脉”变化、流动的过程。要去发现文本连续性中的曲折性或者情志的深化,有了转折,文章才深刻。

    萧红的《呼兰河传》就是对故乡的一本回忆录。在《呼兰河传》里,她用了许多的文字写了自己的童年,尤其重点描写了家里的园子。她称它为祖父的园子,自己的后花园。为什么她对园子如此念念不忘呢?这园子给她留下了什么呢?这是需要深入去挖掘的。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

    1.琢磨标题

    为什么题目是《祖父的园子》,不能是《我家的园子》或者《我自己的后花园》等一类的吗?

    王富仁教授说对于回忆,散文必须同时在两个层面上感受它的意义和价值,一是事情或事情的细节当时对作者的影响,一是作者现在对这种影响的感受或理解。

     萧红一生十分不易,幼年便丧母,和祖父的关系尤为深厚,在祖父去世后,她对家庭都没有感情和留恋了。在童年的时候,园子给她带来了快乐,有各种色彩,有各种昆虫和植物,可以做各种快乐的事情!在作者的叙述中可以感受到,这个园子对当时作者的影响是十分大的,可以说是作者美好童年的保障。当时身在园子中的她是沉浸在快乐中的。

    而回忆着童年快乐时光写作的她,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时代,童年时候园子里的她,跟着祖父在园子里,表面上是和祖父一起干活,其实呢,就是玩,就是觉得好玩,才跟祖父做的,并且她还捣乱,把菜种踢飞了,把野草当谷穗留着,把谷穗当野草除掉,说是浇水,把水往天上扬,简直就是淘气包。作者回想起来,对小时候园子给自己带来的影响又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自己这么调皮,祖父一点儿也没有批评她,反而笑着问她,耐心地给她讲什么是谷穗,她的祖父多么疼爱她!

     所以这个园子在她心中是那样的美好,那样的温馨,以至于难以忘怀,她的自由快乐不仅仅来源于园子,更多的是来源于慈爱的祖父,所以她称园子是祖父的园子,其实也是代表着她对祖父的思念。

2.对照阅读

    对比整本作品,在后面萧红写到了一段话,这里所描述的和后面作者所描述的一对比,就可以发现祖父给自己童年带来的影响有多大了!所以,看似在写园子给我童年带来的快乐,但是更多的不仅仅是快乐,还有身体和心灵上的自由,对未来的美好向往以及对祖父怀念。

    3.朗读中体验

    钱教授说:可以通过朗读来引导学生感悟其中的情感以及情感的酝酿和爆发过程。

    园子给了作者自由,她在园子里自由地玩耍,无拘无束,想摘黄瓜就摘黄瓜,想追蜻蜓就追蜻蜓,想采倭瓜花就采倭瓜花,想捉蚂蚁就捉蚂蚁,想睡觉就睡在地上,多自由啊!甚至是瞎闹,也不会受到责备。作者写道,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没有谁去管他们的事。比如:“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手,仿佛大树都会发出声响,叫一两声,好像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黄瓜愿意看一朵花,就看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

    因为作者自己是自由的,所以觉得一切都是自由的,只有自由的心灵才能有这样自由的想象,从身体到心灵的自由,在他眼里,一切都是有生命的,文章也多处都体现了,因此可以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其实,在我自己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对文本解读常常就停留在第一层次,第二层次就算涉及到了,也不够深入,特别朗读这一块,或许自己本身的朗读也存在许多不足,课堂上也时常会忽略对孩子的朗读指导,更多的还是抓住关键词句分析引导,这会回想起来,其实发现,没有充分朗读的课堂,让孩子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其实是十分生硬的,特别是散文类,情感类的文章。

    所以,看完《解读语文》这本书后,我就在思考,今后在自己的课堂上,要更多地去融入朗读教学,注重朗读过程带给孩子的情感体验,或许这会使得我的课堂教学更扎实,更自然,也会使得孩子对文本里情感的体验更深刻。  

    (三)隐秘的文本形式及文体的流派风格

    《呼兰河传》里的语言十分简练,毫无刻意雕饰的痕迹,大都是口语化的语言、很短的句子,而且还运用了一部分当地的俗语,增强了语言的描摹功能,很有表现力,使得描写人物、事件、景物非常生动而形象,读者很容易就进入了文本的境界,而且有身临其境之感。如:文章开头的这几句“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几乎都是口语。

    再看这一句:“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独特的比喻,增强了语言表现力。

    作者按照对呼兰河的各国层面的描写来构思文章,因此小说的结构其实相对来说比较松散,但我认为,其实《呼兰河传》也可以称作散文,是一篇标准的大散文。尤其是《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是作者的回忆,作者分别对园子的自然环境、景物、人物、我与祖父做的事情等等进行了描写和叙述,读完文章,使人对祖父园子这个地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园子各种各样的动植物、我和祖父一起栽花、铲地、浇水,摘花捉蜻蜓等等,仿佛都历历在目。

    孙绍振老师说:阅读是一种专业,专业的修养不是自发的,而是要循序渐进、不畏艰难地习得的。

    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不能不是漫长的。未来,加油!与大家共勉!

阅读 69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