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营养大餐”为教师教科研能力“强筋健骨”


大大小小
创建于2023-10-28
阅读 273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记省教师教科研能力提升高级研修班

       为进一步提升自我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实现科研与教学的双向发展,我们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培训。用丰盛的培训“大餐”为教师教科研能力“强筋健骨”这次培训非常有意义,从理论到实践,从课堂到课题论文,收获满满。

    第一天(10月23日),“大概念”大餐

       浙江大学刘徽教授以《大概念教学:素养导向的单元整体设计》为题,从读懂课标新风向:深;大概念视角下的单元重构;大概念教学的单元设计三个方面与我们介绍。在报告中我们更深刻认识到,只有研究课标、教材、学生,理清楚“大概念”“大单元”这些概念,去实践“大单元”教学,规避学习的形式化和一些零碎的、无用的知识,在实践中,给学生带去更好的教育。

第二天(10月24日),“成长”大餐

上午场:杭州市青蓝小学的成长之路

       早上青蓝小学的娄校长为我们第二日的学习拉开了序幕。他向我们介绍了青蓝小学的成长之路。他们以科研为抓手,改变方式去解决问题,通过借力、借智去创生找到经历就是学习这一方向。在娄校长的报告中我们读懂了教学成果不只是“写”出来的,更是“做”出来的;教学成果不仅要实实在在地做,更需要逻辑严密地提炼;教学成果不仅要自我反思,更需实践实验,借他山之石完善自身。

下午场:教师的学习成长之路

       早上第二场是上城区的王院长给我们带来的《创生学习者中心的教师学习范式》。王院长从汉字教、学、习三字的解读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她生动幽默的语言中体会中国文化中的教育观念,汉字里就藏着现在需要的教学转变——教师教转向学生学,教师要带着学生学知识。他认为教学中所有的研究中,研究学生是首要更是重中之重的事情,要钻研学生的差异性:个体差异、个体内的差异、阶段性的差异、群体性的差异。差异性问题解决了教学就没问题了。

下午场:核心素养落地之路

       下午的讲座是浙大的博士生导师盛群力教授带来的《核心素养落地呼唤新课型》听了盛教授的讲座,我们深感在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如何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创新。我们认为,新课型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所在。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什么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如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合作能力等。其次,要用策略去教学生,教师教的是策略,教策略教师越教越轻松,学策略学生越学越聪明,实现核心素养的落地。

第三天(10月25日),“思维”大餐

上午专场——齐享数学实验成果

第一场:莫比乌斯带的探究

       10月25日早上,研修班的学员们走进杭州回族穆兴小学的报告厅,开始了一天的培训。这是一所上城区有着百年历史的公办小学,是杭州市唯一一所以民族命名的学校。老师和孩子们早早地在学校报告厅等着我们的到来。

       听了贺慧杰老师执教的《神奇的莫比乌斯带》一课,惊叹莫比乌斯带的神奇,更感叹于贺老师沉稳大气、游刃有余的教学风格。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贺老师带领孩子玩长条带,通过拧纸带的半圈,2个半圈,3个半圈,4个半圈,呈现的面数为什么交替出现。引领着孩子们“做中学,做中悟”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大胆猜想、尝试实践、验证明理,让学生在有趣的操作中经历数学学习方法的获得过程,真正做到趣味性与数学味的有机结合。

第二场:数学实验的12年

       而后杭州回族穆兴小学副校长吴恢銮带来的专题报告《接触教育教学成果的实践培育及提炼和表达》。吴校长通过想要解决什么问题、数学实验12年培育记、凝炼主题精炼表达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向大家进行了分享。在十年探索的努力下,“数学实验”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和效应,推动了学习方式向多样化、个性化转变,提升了学生数学素养,团队也开发了一套适合学生“数学实验”的内容,创新了学习载体,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提升显著。

下午专场——共见思维课堂未来

第一场:“思维课堂”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在上城,一线教师群体普遍达成共识,没有思维就没有学习,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应围绕思维培养展开。上城区开展思维课堂研究以来,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有了可喜的改变,思维课堂的研究有了更明晰的方向。

        下午,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学院副院长孔晓玲和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蒋敏两位老师为学员们带来了“思维课堂”大餐。孔院长从“什么是思维”切入主题,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思维课堂的概念、中小学思维课堂的理性审视,又通过生动的实例介绍了思维课堂的核心要素、流程要素、发展要素和载体要素。

       蒋主任指出思维课堂观察分析诊断报告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先进的设备,还在于四个维度的立体诊断,即指向基于范式的特征演化,指向学生思维发展的诊断导引,基于观察诊断框架的量规评估和借助智能诊断框架的学习反馈。蒋主任呈现了三组数据进行对比,充分肯定了思维课堂区域推进的成效,希望在学校和老师的共同努力下,“采集分析—诊断改进”能成为上城的一种新型教研模式。

第四天(10月26日),“内生”大餐

上午专场:领略内生课堂的生态画卷

第一场:寻省特等奖科研成果之深

      上午,老师们来到了浙江师范大学附属笕文实验学校,参观校园,感受到了笕文学校作为一所新学校新活力、新气象的校园文化。高琼校长作了《拆开思维的墙,内生成长》的主题报告,介绍了学校通过“内生课堂”实现教、学、研一体化的模式,助推师生整体发展的实践模式,关注聚焦课堂改革,怎么改革,高校长从三个阶段解读该模式的发展过程:第一阶段,变革教师的教,找准切入口,学习差异教学;第二阶段,变革学生的学,实施三自课堂,实现学生的自主、自制、自助;第三阶段,学生、教师的“内生成长”阶段,利用现代技术助力学习思维发展。

第二场:观内生课堂之景

       讲座之后,走进内生课堂,语文、数学、历史与社会不同科目的课堂将学生的小组合作和自主探索相结合,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无不体现着思维的培养,实现以学定教,课堂展示让我们更大程度地了解学校“内生课堂”的学习和教学模式。

第三场:听班级内生之声

       吴庭昊老经验分享《一班一世界,一组一风采》班组文化建设,学校提供全视野成长课程,打造全视野学习空间,重构全视野学习组织,推行全视野学校治理,建设一所文化内生、特色鲜明的一贯制现代学校。

下午专场:打通“课题菜鸟”的任督二脉

第一场:以问题形成链条促进科研成果厚积

      下午,由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学院副校级协理员陈文松老师带来的《问题与载体:让科研改进工作》。陈老师从“新羽”和“旧基”两方面开展话题,新羽:好的科研需要一个崭新的载体,要有自己独特、创新的载体,要有突破点,载体如何体现,根据问题,基于问题实现产品意识;旧基:科研要有扎扎实实地工作,从扎实工作中挖掘实例,挖掘基础,以问题形成链条,以扎实的基础厚积科研成果。

第二场:以课题板块明晰撰写方向

       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学院科研中心主任助理单瑛凡老师就《课题方案设计、操作及成果撰写》作了讲座,单老师提到好课题需要有四个标准:一要有问题导向、创新的选题,选题调整需关注热点;二要聚焦于实践的研究,将好的理论转换成工作中的做法,有利于实践;三要有逻辑清晰的结构,从问题的提出贯穿到底;四要有可操作可实践的创新策略,在新兴教育教学理念中寻找,让课题研究视角更具有创新点。

第五天(10月27日),“学术”大餐

       素养与学术力是教育4.0时代的中小学教师的刚需。今天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理事陶侃教授为我们带来《教育4.0时代的中小学教师科研》的专题讲座。陶教授从“教育4.0时代技术变革的审视”“中小学教师的科研与课题”“课题研究报告及论文的撰写”“4.0时代教师素养与学术力”四个方面阐述了从人人互联走向智能互联的时代特征,以及与这样的时代特征相应的教研课题选题方向、当下的热点问题、文献梳理及综述的基本要领、课题报告及论文撰写的框架及要素等。最后,陶教授特别强调适应4.0时代的老师,需要新视野与新思维,教师要通过学术积淀和不断提升养成“功力”。

       教师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而学生的发展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变的形式、变得程度和变的某些“规律”各不相同,教师使用的方法、程序、手段、模式也就必须跟着改变,而教育教学研究有利于教师较快地更新教育观念,它带给我们的思考正好能应对这些变化。以生定研,以研促生,让科研真正发生,让科研真正落地。

    

阅读 273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