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风雨洪福寺

Ai_🙏沛县吕高群
创建于2023-10-28
阅读 720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苏北重镇杨屯,头枕胡陵之故城,足蹬上邳之旧都。南挽泗运之古道,北揽万顷之微湖。上承周公之遗风,下启汉室之国韵。若佛陀之祥卧,如处子之安枕。地具苏淮之婉约,人有齐鲁之刚风。知理守信以成仁,廉孝智德而取义。

据《宋史》和兴化《韩世忠碑记》载:北宋靖康之乱后,金人入主中原,废胡陵而城千秋大寨。南宋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韩世忠遣偏将王胜攻取海州,派统制刘宝夜袭千秋大寨,擒获伪帅郭太师及伪守王中,尽得其军粮牛马器甲。。。胡陵城北清凉寺毁于战火。另《鱼台县志》载:金大定三年(公元1168年),建洪福寺。金朝末年又历壬辰之乱(公元1232年),洪福寺差点毁于一旦。至元朝一统南北,战火稍息,世颇宁谧。亳州僧正同云游至此,

闻此间有清凉寺与洪福寺两大寺院,遂入洪福寺朝拜,见诸寺院塔数欲倒,寺几倾颓,年久失修,荒凉破败,大悲心起,乃立重修洪福寺之宏愿。后遇当地善人毛氏、冯氏等捐助,又见胡陵城北清凉古寺虽寺地已然荒废,然其:“西临古港,东靠墓林,南面泗水,北望凫山之阳。。。”沙河泗水相交于城下,风水家谓此地,地理极佳,风水奇绝,颇具龙虎之象。乃决定将洪福寺迁址于清凉古寺旧址,并二寺为一,成大功德。清凉古寺,唐代有记,始建不详。

元时,废千秋胡陵为“冯胡社”,置“沙河镇”。在冯庄人冯氏兄弟及王十二、王十三等千余居士的帮助下,历经十数年,于元仁宗延祐三年 (公元1316年),终于完成重修洪福寺之大业绩。期间又逐步将沙河镇观音院、社一堂、青竹院、大慈寺并入该寺。并建有香积村一处,供各地居士香客居住,侍佛修行。开堂后,先后有圆明、玄悟、寂照等大师入主该死。洪福寺至此遂成普照南北香火鼎盛之大寺院。

据《沛县志》、《徐州府志》载:至元末,该寺成为汉人反元的据点,有明教人士主持该寺,元相脱脱在平定徐州芝麻李起义时,派军将该寺剿灭,并放火烧寺。民间不明就里,误传该寺“杀皇上,抢娘娘”,称该寺为“恶僧寺”。明教首领朱元璋称帝后,恢复洪福禅寺,此后香火日益兴盛。至嘉靖末年黄河大水,该寺庙被大水淹没,众居士及寺内僧人逃难后将该寺迁往西南高地——贺堌堆重新安寺,另有一支东迁至滕州青城山。

清代咸丰年黄河再度决口,贺堌堆之洪福寺未能幸免,再次毁于黄水之中。后未再有修复。

2000年,南四湖发生特大干旱,洪福寺重新露出水面,笔者在湖区内发现大元延佑三年的重修洪福寺碑。遂告知沿湖众居士,合力将该古碑拉出昭阳湖区。该碑得到众居士的妥善保护,现存于沛县杨屯镇卞庄念佛堂。

洪福寺遗址位于沛县杨屯镇西北湖区内。2002年南京博物院考古所林留根所长因为南水北调工程涉及湖区文物普查,在笔者的带领下,到该遗址进行实地勘察。GPS定位发现遗址位于北纬35°54’220”、东经116°47’310”,海拔高度34米,湖区大坝海拔高度36米,当时的湖区水面高度为海拔30米。现仅有五间大殿遗址尚存于水面之上。大殿坐北向南,呈西南东北向。东北距杨庄岛1000米,北距王老虎旧庄台1200米,东距仇海古庄台2000米。其上散见青砖及各种青白瓷片及明清之青花瓷片。进行探挖可见古砖砌成的建筑遗址。砖墙宽达八十公分,十分罕见。上面还有几个巨大的柱础,其柱础内径达四十厘米,可以想象当初的建筑之宏伟,规模之巨大。遗址北150米处发现大型金刚岩石臼一个,并发现几个塔尖,由于均在水下,未能继续发掘。

从现有的洪福寺碑可见,碑身高220厘米,宽105厘米。碑首呈双龙戏珠样,正面刻有“本师释迦牟尼佛”,另一面刻“顺公论主”。碑刻遒劲有力,栩栩如生。碑首高45厘米。根据碑文可知,洪福寺前有胡陵古城,后面有百亩塔林,东有五十八亩青竹林,西有宋代运河古港,北便是济宁通北京的直道。碑身右上角刻有“大元延佑三年重修”,右下角刻有“修内司石局提领冯祥监”。查修内司,官署名。北宋、金、元皆置。宋属将作监,掌宫殿、太庙修缮事务。北宋设勾当官。以大内内侍充任。神宗元丰改制后,隶将作监。金沿置,金世宗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设使、副使总领司事,秩从五品、从六品。下设直长、部役官、受给官等职。直长二员,正八品,部役官四员,正八品,掌监督工役。受给官二员,正八品,掌支纳诸物。元隶大都留守司,秩从五品。设于世祖中统二年(公元1261年)。领大、小木局及泥厦、车、桩钉、铜、竹作、绳、石等局工匠。置提点、大使、副大使各一员。明、清宫殿、陵寝、太庙等修缮事务属工部。

根据柱础、碑刻、大殿格局以及属修内司监制,可知洪福寺是当时典型的皇家寺院,是敕建寺院的代表。洪福寺碑自出土以来,先后受到南京博物院林留根研究员,徐州市文化局郭局长、韩局长及文物管理处刘玉芝处长、田处长,徐州市博物馆李馆长,盛储斌老师,考古部耿建军老师的高度关注,一致评定为国家二级文物,并确定洪福寺为元代的大型皇家寺院。

为使这一气势恢弘的皇家寺院再现人间,重新恢复当时“年年有盛会,村村有来客”的香火鼎盛场面,为和谐社会再添新力,杨屯镇政府决定积极倡导修复这一古老的寺院,让有“莲海佛国”之誉的微山湖畔再添宝刹,带动民心向佛,修行向善,让社会不治而安。

附注1:

新筹建的洪福寺位于杨屯镇卞庄西高地内,在北纬34°54’858” 东经116°49’819”处附近,海拔高度29米。西距离后三里庙古代大型建筑遗址三百米,距西周古城胡陵城东墙二百五十米,坐北向南,正处在古运河大堤之上。被靠京杭大运河和万亩荷花园之称的微山湖。北距元代古村落十三驩(今孙庄)三百米。寺院建在三面环水的高岗上,景色宜人,是绝佳的供人们祈福纳祥的好地方。

附注2:

                                       沛县胡陵文化与佛教史发展简述

早在战国时期,佛法就从海上传入了沛县。佛教的形成,中国的“中”思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中国的新疆有轮台,云龙山兴化寺果光大和尚曾到过那个地方。据《唐史》载:唐人在建城时就是根据一个传说,传说佛陀未开悟时,曾到过中国,并在这里修行,并接受“中道”思想,故名“轮台”。如《穆天子传》,过去一直认为是一部虚构的神话传说,但随着考古学的深入,更多的专家学者认定该书的叙述是真实可信的,西周时穆天子的确到过昆仑山。如果说,修佛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处处行中道”的话,那么,作为儒教的创始人周公旦所创立的“中庸之道”,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周公旦则早于佛陀数百年,他的中庸之道很可能启发了佛陀的“中道”思想。

周王朝曾发生“王子朝”之乱,王子朝兵败后带着西周的礼乐典籍逃往楚国。“礼乐制度”为周公旦所制,是周王朝统治国家家族制度的依据。周王室迫切需要这些礼乐典籍,当然依靠当时他们的实力,他们不可能去攻打楚国,为了寻找这些典籍,作为周王室守藏史的老子奉命来到了沛县胡陵,来到了周公旦当年制礼作乐的地方,这就是历史有名的“老子之沛”,期间孔子曾来胡陵向老子求教,老子显然不是来沛隐居的。老子通过这些礼乐典籍,形成了以《道德经》为代表的老子学说。“道即是中”而“中”思想则是道德经的基础。

作为儒家学术的集大成者,孔子并不是儒教的开创者,而他的辉煌是在五十岁任“中都宰”后,胡陵古称中陵。《尚书·禹贡》所称“。。。中陵朱滕。”即指此地,胡陵的礼乐制度被孔子尊为“胡簋之事”。孔子曾说:“。。。胡簋之事,吾尝习之;甲兵之事,未尝闻也。。。”这里,孔子将“胡簋之事”代指了“周礼”的全部。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孔子是在中都看到周公旦所创的礼乐典章制度,而后“知天命”。直到孔子去世,孔子才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见周公矣。。”说明孔子自中都之后一直都以“周公之命”为己任。天天梦想着实现周公的理想。

中都因为供奉着鲁国的历代祖先而被称为“中都”,故而保存有周公的礼乐典籍,孔子作为“中都宰”,才有接触这些典籍的机会。而中都是中陵的延续,诗经中:“宅有徐荒,保有凫峰”即是指“中陵”。中陵即胡陵。胡者,汉代以前指伟大的君王,后人误写作“湖陵”,周公之祭最早是在胡陵,邾国灭胡之后,才到“中都”进行了延续。

秦时,沛县出了刘邦。其母偶遇大雨,避雨桥下,遇与龙交,始而有妊,而后生下刘邦。这显然是受了佛教“佛陀生时,八龙吐水”的影响。刘邦斩白蛇而起,也被当时的人们称为“赤龙子”。斩杀“白龙子”之后,刘邦方成真龙天子。刘邦起义后,常藏匿于芒砀山中,但其妻吕雉每每都能找到他,吕雉对人们说:“刘邦所在处,其上必有云气。”这显然也是佛教中“龙天护法”思想的影响。就连刘邦喝醉了酒,其身上也常有云龙缠绕。大家始信刘邦是真龙天子。刘邦称帝时,还筑有九层台,斋戒沐浴。现在看来九层台就是轮台,也就是佛塔的早期造型。以上这些都被司马迁记入了《史记》中,可见当时这些传说的官方性和广泛性。

2002年,因筑大沙河河堤施工,发现了大量的汉墓,笔者参加了徐州市博物馆的考古队,在发掘的西汉晚期大墓中,发现大量的汉画像石,而画像的内容除了日常生活的图像反映之外,还有很大一部分与佛教有关,这至少说明西汉晚期,佛教已经传入胡陵,并在一个家族中被广泛接受。后三里庙西汉墓葬群是个家族墓地。上面有很多块刻有回生纹、古树、忍冬纹的画像石,而这些都是佛教中形象。

东汉光武帝刘秀时,封其子刘苍为东平王,刘苍为汉明帝刘庄的同母弟。汉明帝刘庄继位后,即拜刘苍为骠骑大将军,并将胡陵城增封给刘苍。刘苍和他的另一个哥哥楚王刘英都是典型的佛教徒,当汉明帝刘庄问弟弟刘苍“处家何事最乐”时,刘苍答曰:“为善最乐。”“为善最乐”后来成为中国佛教徒居家修行的行为准则,成为修行的一个境界。早在白马驮经之前,楚王刘英和东平王刘苍就分别将佛教引入了沛县和胡陵。

此后,佛教在沛县胡陵大地上长兴不衰,自佛陀涅槃之后,佛教的弟子便遵照佛陀的指引,向往着神圣的东方大海,他们前赴后继,经年不辍。沿着海岸线来到了海上的徐州。(当时的徐州靠近大海,与佛陀出生地遥遥相对)来参拜他们心目中的“东方大海诸佛菩萨”,并将佛祖舍利安放在徐州,并建立了东方最大的彭城阿育王塔。这就是历代印度高僧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目的,除了传法外,他们更重要的目的地是看到东方大海,去看“诸佛海会”的胜景,这也是徐州地区成为中国佛教最早传入地的理论依据。如晋时法显老和尚自印度取经后,途经斯里兰卡、狮子岛、台湾海峡。。。最后于徐州上岸,并在徐州建立了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龙华寺。

综上所述,在徐州市沛县胡陵故地恢复一个皇家等级的大寺院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这将为中国的佛教史研究和佛教的传播提供一个新的篇章。

阅读 72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