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丹桂飘香,芙蓉学校集体备课展示活动踏着桂香而来。为推进新课标改革,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帮助教师快速成长,学校开展了集体备课活动。各备课组的老师们以新课改理念为导向,以核心素养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核心,仔细研读教材,巧妙设计,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开展教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又高效。
此次展示课涵盖了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等多个学科。
语文组
熊书煜老师
65班《j q x》
熊书煜老师执教的《j q x》,以情境贯穿始终,充分利用课本上的情境图,把学习内容有效的整合,又通过讲故事等方式来突破重难点。整堂课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让孩子们在有趣的环境里记忆了字母的音和形。
任倩瑶老师
63班《ai ei ui》
任倩瑶老师执教的拼音《ai ei ui》,整节课“寓教于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学习韵母读音及四声调时,老师由扶到放,以赛读、开火车读等带动所有学生共同掌握重难点,这一环节教学,既体现了老师导的作用,也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互帮互助、互学互评的生生交往。结合韵母的四声调,设计了“火眼金睛”等小游戏,把教材有机整合到课中操中,增强趣味的同时,调节了学生学习的情绪,也巩固了韵母的四声。
数学组
刘爱华老师
42班《倍的认识》
刘爱华老师执教的《倍的认识》,通过听音频、拍手小游戏及农场拔萝卜等情境导入,让学生理解“几个几”与“几倍”的联系,初步建立倍的概念;在观察、对比、操作等活动中,引导学生探究得出确认倍数关系的规律,并能灵活运用规律,加深对“倍”的理解。课堂生动有趣,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效果好。
杨婧婕老师
61班《乘法的初步认识》
杨婧婕老师执教的《乘法的初步认识》,利用游乐场的生活情境导入,将乘法的初步认识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充分思考,积极参与,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过程。教学方法生动有趣,学生参与面大,积极性高,学习兴趣浓厚,教学紧扣目标,教学效率高。
英语组
何欢老师
29班《Turn right Part C以及Part D》
何欢老师给大家呈现的是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Turn right Part C以及Part D。何老师边说指令边做动作作为chant进行课堂热身,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为本节课的文本做了很好的铺垫。同时也设置了学生喜欢的我说你做的游戏,根据指令及声音找卡片的游戏,学生参与度极高,每一处设计都紧扣教学内容。由找出的黑狗和白狗的图片过渡到文本的学习,过渡非常自然。通过听音回答问题,听音圈出方向,根本文本内容为小狗画出路线,以及假设自己是主角,会怎样设计路线问题进行探讨。教学活动从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及学习能力多方面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最后的环节,何老师还询问孩子从课文当中的所学所思,总结出做事要寻求最优解决方式,将教学回归生活。
科学组
赵丹老师
14班 《热能的转换》
赵丹老师执教的是湘科版六年级科学《热能的转换》一课。本节课赵老师贯彻以学生为中心原则,通过让学生观察、让学生思考、让学生讨论、让学生表述、让学生补充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合作交流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通过一起交流“我们身体内部的能量转换”,又让孩子们感知自己身体所需要的能量与常见食物的能量之间的关系,产生科学来源于生活并指导我们健康生活的意识。
杨成老师
45班 《昆虫》
杨成老师在课前查阅了大量资料,听了多堂优质课,自己设计教学方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结合了本学科教学特点,将新课程理念渗透到教学环节中,充分展示了他的实际教学水平,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体育组
向勃老师
17班 《快速跑》
向勃老师执教的《快速跑》,遵循"导、学、练、赛"的流程开展,围绕教学难点“提高步幅步频”展开设计,游戏互动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既让学生体验到体育运动的乐趣,又落实了学生快速跑的能力发展。通过数字报团找朋友游戏热身,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中来。基本部分中,教师细致讲解动作要领,示范动作技术,给学生做完整、分步的动作示范,及时纠正错误动作,引导学生积极练习。通过游戏锻炼了学生的下肢力量。课课练着重对学生的腰腹核心力量进行练习,补充了本课内容。通过一整节课的练习,大部分孩子都掌握了本节课动作要领,达到了教学设计的要求。
心理健康组
吴丽丽老师
12班《做一只会拐弯的毛毛虫》
吴丽丽老师的心理健康课《做一只会拐弯的毛毛虫》,以打开式的课堂迎接学生,聚焦定势思维,课堂活动设计巧妙,学生积极参与,带领学生走向思维深处。在吴老师的课堂上,学生真实做自己,教师给予的温暖反馈及有效心理支持温暖着每一位学生。
本学期第一次集体备课的展示活动圆满结束,但我们在教学上的探索和学习永不止步。通过此次活动,我们看到了学生们在课堂上的精彩表现,也看到了老师们的风采和魅力。教海无涯,我们必将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文字编辑:杨桔
初审:教导处
复审:谭立平 周萍
终审:邓湘艺 曾国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