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花色浓,彩蝶舞秋风。适逢风清气爽、春华秋实、硕果累累的丰收时节,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夯实教师课堂教学基本功,助力新教师快速成长,教研室语文教研员陈红老师莅临宁安路小学,指导青年教师语文常规课堂教学,并开展了 “用好统编教材、培养核心素养”为主题的教研活动。每一步成长,都是收获,如同万物与夏光,我们共赴这场秋实之约。
第一节课是新入职教师陈甜执教的一年级汉语拼音《ai ei ui》,陈老师立足教材,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情境图,让学生在图画中自主发现拼音的音、形元素,用游戏闯关的形式引导学生正确认读复韵母,学会拼读音节,学习正确书写。整节课以趣为先,以读为主,刚入学一个多月的小学生始终追逐着老师的关注,踊跃举手,大声拼读,课堂氛围其乐融融。
第二节课是青年教师李寒娟执教的二年级古诗《望庐山瀑布》,李老师通过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训练点“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了解词句意思”,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想象我国幅员辽阔的壮美河山,通过入情入境的情感朗读激发了学生赞美家乡、热爱祖国之情。课堂上书声琅琅,诗意盎然,学生们在诵读这表现自然之美的短小诗句中丰富了语言,发展了语感。
第三节课是青年教师王静执教的六年级课文《桥》,这是一篇小说阅读教学,王老师明确了本课的落脚点不仅仅是“体会人物形象”,还要引导学生了解小说,学会如何阅读小说。课堂上,王老师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文,既关注了从感受人物形象的角度去关注情节与环境,又探究了如何借助人物形象的感悟去品读情节与环境描写的妙处,整节课上学生们始终沉浸在小说所创设的氛围中,充分感受到了“普通人在面临困境时所闪现的人性光辉”。
第四节课是青年教师刘思执教的五年级课文《圆明园的毁灭》,圆明园是一处遗址对外国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声控诉,是当今每一位中华儿女心中抹不去的痛楚。刘老师明确体会课文思想感情是目的,结合资料是为体会情感服务的。教学时,为了帮着学生理解,刘老师提供了圆明园平面图、全景复原图、珍贵文物图等相关资料,去感受昔日的辉煌,并通过视频资料直观感受侵略者的野蛮与残暴,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理解,明确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落叶之秋,微风徐来,所有的美好在这四节常规语文课堂中不期而至。课后,语文教师们积极参与评课教研,陈红老师先就两节第一学段的课进行了详细的点评。首先,她释疑了统编教材识字先于拼音的原因,定位了拼音教学的目标,在老师们明确了拼音是帮助学习普通话,可以正音、识字的工具后,还揭示了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最终发展目标,教学时应考虑拼音和阅读发生的关联。接着她引导老师们发现教学时要从儿童身心发展和拼音功能定位, 关注拼音教学与发展语言的联系,关注拼音教学和儿童生活的联系。
在说到古诗文《望庐山瀑布》的教学时,陈红老师首先肯定了课堂上的朗朗读诗声,“读”是手段,也是目的,古诗文只有多读,才能建立语感。新版课程标准在学习任务群第一学段内容中提到“积累诵读表现自然之美的短小诗文”,而古诗词教学就是词句教学和积累的最佳范例文本。同时,陈老师引导老师们关注诗词的文本属性,启发老师们古诗的阅读要留白,用“读”去靠近理解。
关于第三节课小说《桥》的教学,陈红老师引导老师们双线并抓,从学科育人的角度探究新课标中的核心素养概念,抓住“语言运用”的素养目标,重点落实阅读训练要素。以前学生更多是从某一点上关注人物形象,忽视情节和环境描写的作用,因此对人物形象缺乏深度认识,人物过于符号化。陈老师提醒大家需琢磨课后练习系统,认识到课后练习先引导学生感受一波三折的情节中老支书的形象,再引导学生关注环境描写,体会其作用,从而形成学生对小说这一体裁的认识。
今天的最后一节课是高年级的阅读教学《圆明园的毁灭》,陈红老师就本单元阅读训练要素谈起,让老师们明确:体会课文思想感情是目的,结合资料是为体会感情服务的。而所谓的“结合资料”是让学生自己去搜集,老师需要引导的是搜集材料的种类、搜集材料的渠道,通过小组交流的学习活动,整理筛选并提取资料。
时序如歌,每一刻都在绽放新的节奏,这个秋天的故事,是由我们每个人共同编织的。此次青年教师常规课堂教学展示和专家引领的课后教研活动,是全体语文老师的实践和探索的见证,每一次挑战都是成长的助力,每一次机遇都是新的起点。让我们用更加饱满的热情,凝聚每一个成员的力量锐意前行;让我们将岁月的箴言藏于一枚秋叶,相信风起时自有答案。